二、诗文选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57&run=13

斗 鸡 诗
汉代·刘祯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目含火光。
长翅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刘 祯
南北朝·谢灵运

贫居晏里,少小长东平。
河兖当冲要,沦飘薄许京。
广川无逆流,招纳厕群英。
北渡黎阳津,南登宛郢城。
既览古今事,颇识治乱情。
欢友相解达,敷奏究平生。
矧荷明哲顾,知深觉命轻。
朝游牛羊下,暮坐括揭鸣。
终岁非一日,传弄清声。
辰事既难谐,欢愿如今并。
唯羡萧萧翰,缤纷戾高冥。

送方土赵叟之东平
唐·李白

长桑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赵叟得秘诀,还从方士游。
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
念别复怀古,潸然空泪流。

东平路作三首
唐·高适

南图适不就,东走岂我心。
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

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清旷凉月夜,徘徊孤客舟。
渺然风波上,独梦前山秋。
秋至复摇落,空令行者愁。

郓州溪堂诗
唐·韩愈

帝奠九,有叶有年。
有荒有条,河岱之间。
及我宪考,一牧正之。
视邦选侯,以公来尸。
公来尸之,人始未信。
公不饮食,以训以徇。
孰饥无食,孰呻孰叹。
孰冤不问,不得分愿。
孰为邦蟊?节根之螟。
羊狠狼贪,以口覆城。
吹之煦之,摩手拊之。
箴之石之,膊之磔之。
凡公四封,既父以强。
谓公吾父,孰违公令。
可以师征,不宁守邦。
公作溪堂,播播流水。
浅有蒲莲,深有蒹苇。
公以宾燕,其鼓骇骇。
公燕溪堂,宾校醉饱。
流有跃鱼,岸有集鸟。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公在溪堂,公御琴瑟。
公暨宾赞,稽经诹律。
施用不差,人用不绌。
溪有,有龟有鱼。
公在中流,右诗左书。
无我遗,此邦是庥。

芦 泉
宋·刘敞

吾山会雨泽,汗漫千里秋。
不如芦泉水,来入城中流。
经营万余家,澄澈去无际。
我乐与众同,泉能起人意。
泉旁宜嘉林,时多桐与梓。
泉间宜美鱼,时有鲂与鲤。
谁能捐万事,来我泉上居。
我欲解章绶,从之泉上渔。

发郓州喜晴
宋·文天祥

烈风西北来,万号高秋。
宿去蔽层空,浮潦迷中州。
行人苦沮洳,道路阻且修。
流澌被鞍蹬,飞沫缀衣裘。
昏鸦接翅落,原野惨以愁。
城廓何萧条,闭户寒飕飕。
中霄月色满,余光散衾。
余子戒明发,飞雾霭郊丘。
微见扶桑红,隐隐如沉浮。
身游大荒野,海气吹蜃楼。
须臾划当空,六合开沉幽。
千年压颜色,苍翠光欲流。
太阳经天行,大化不暂留。
辉光何曾减, 霭终当收。
严霜下丰章,长歌夜悠悠。
明日东阿道,方轨骤骅骝。

出 东 平
元·元好问

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
市声浩浩如欲沸,走路悠悠殊未涯。
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
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

寒 食
宋·梁灏

春波微绿草连门,寒食烟光可断魂。
细雨隔帘烟火灭,落花风动欲黄昏。

东原除夜
元·杨鹏

客舍无人静掩扉,小窗灯火独相依。
一年残腊今霄尽,千里故乡何日归。
鬓发半随春雪白,交游浑似晚星稀。
乱离不得中州信,肠断云间雁北飞。

送贾讲师之东平
元·姬志真

芰荷香里送君行,可掬欢容出凤城。
暖日郁蒸归旆急,薰风披拂羽衣轻。
惊回故国三年梦,数尽征途十二程。
别后东西南北客,几时重遇话班荆。

划 船
元·王祯

水乡远近多岐路,谁作划船新制度。
不烦梢与帆樯,一棹翩翩恣来去。
农事方殷负载多,水陆无拘随所遇。
归来闲舣古方塘,又知江海风涛怒。
有时撑出柳边来,还胜断桥人不渡。

发东平
明·寥道南

粤从神禹圣, 浚用防冀州。
碣石镇瀛岛,嵯峨郁蛟虬。
东原既平,百川皆东流。
海若鼓飞澜,川后时出游。
世邈古道湮,沧桑复谁谋。
前元创运道,凿渠引龙湫。
移山奔巨灵,填海潜阳侯。
明兴御天轨,百神翕怀柔。
漕联巨舰,不必劳军牛。
祗役泊兹土,日夕烟光浮。
津吏候沙渚,箫鼓下中流。
逖哉藉宠灵,良士弥休休。

安山坐闸
明·皇甫冲

客行贪利涉,流水锁重关。
津吏惟高卧,征人尽损颜。
缆纡青草际,樯寄绿杨间。
纵有分风送,那能任往还?

题龙山书院碑
明·王汝孝

清河泱泱,龙山苍苍。
桃李天下,母校永光。

游龙山四首
明·田大有

夙抱烟霞兴,寻真作壮游。
凌虚登绝,纵目俯平畴。
水绕金鳞跃,林深石洞幽。
恍然游物外,那复羡丹丘。

地僻宜龙卧,称名自古今。
惭予负俗累,藉此涤烦襟。
树影榻前见,钟声云外沉。
隆中应比胜,梁甫定谁吟。

信美怜吾士,峰峦四望遥。
山灵应有待,惠远故相招。
古树巢莺鹤,喧歌起牧樵。
松风仍爽发,疑是奏箫韶。

梵宇何年起,禅堂山半开。
冥心询静定,穷探叩轮回。
顿悟三车旨,寻令万虑灰。
徘徊不忍去,趺座印莓台。

白佛山赞
明·无名氏

金螺为名,清汶为带。
山峙水流,占尽气盘。
雄震一方,瞿坛所在。
发祥须国,人文累代。
巅壑飞云,弥漫世界。
祈祷虔诚,霖雨即届。
福我生民,亿兆永赖。
柏亭为赞,同垂千载。

凤凰台
清·乾隆

凤凰台者是谁名?拔地近大营。
咫尺适逢万几暇,登临遂畅好春晴。
带齐襟鲁归凭览,女织男耕入品评。
恰喜甘膏沾绿野,不夸绮画绽红英。
眼前远景趣无尽,雨后高轩凉峭生。
万帐官军皆扈跸,千村民气自和平。
纪祥应笑元嘉幻,得句宁同李白情。
此去尼山云近止,出图忆叹不闻鸣。

登白佛山
清·萧鹏程

半山系马陟层峦,奕奕金螺斗际攒。
俯视林城挥汗雨,下临泉壑渡沙湍。
洞飞云迹常流润,佛勒石形不碍宽。
乘兴徘徊幽静里,几忘身是散闲官。

无盐城
清·胡彦升

何处无盐迹可寻,宿瘤故柳深深。
浣沙遗事空留恨,不及齐妃说到今。

东平怀古
清·沈清任

古来名郡数东平,遥见云霞烂牒城。
汶水南回开望鲁,龙山北绕拱神京。
簪缨世胄推前代,父子巍科说后生。
私喜阿兄能保障,野田驱犊满春耕。

东平州
清· 宋弼

路入东阿县,崎岖不易行。
河分下地轴,山尽出天平。
兖郓真雄镇,金元剧战争。
犹传严实墓,草昧亦声名。

示 子
清·蒋作锦

智者安居神气通,圣贤何尝赖地灵?
阿宫三百今何在,梁宇半壁冠肥东。
张公泽长书百忍,魏阉命短祠一冬。
府第华表非为贵,唯有耕读振家声。

东平赋
晋·阮籍

夫九州有方圆,九野有形势,区域高下,物有其制: 开之则通,塞之则否,流之则行,壅之则止; 崇之则成丘陵,之则为薮泽; 逶迤漫衍,绕以大壑。及至分之国邑,树之表物,四时仪其象,阴阳畅其气; 傍通回荡,有形有德,云升雷动,一叫一默; 或由之安,乃用斯惑。若观夫隅隈之缺,幽荒之涂,漠之域,穷野之都,奇伟谲诡,不可胜图。乃有遍游之士,浩养之雅,陵惊飚,蹑浮霄,清浊俱逝,吉凶相招。是以伶伦游凤于昆仑之阳,邹子温于黍谷之阴,伯高登降于尚季之上,羡门逍遥于三山之岑; 上遨玄圃,下游邓林。凤鸟自歌,翔鸾自舞,嘉谷蕃殖,匪我稷黍。其厄陋则有横术之场,鹿豕之墟,匪修洁之攸丽,于秽累之所如。西则仰首阿甄,旁通戚蒲,桑间濮上,淫荒所庐。三晋纵横,郑卫纷敷。豪俊凌厉,徒属留居。是以强御横于户牖,怨毒奋于床隅,仍乡饮而作慝,岂待久而发诸。厥土惟中,刘王是聚。高危临城,穷川带宇。叔氏婚族,实在其湄。背险向水,垢污多私。是以其州闾鄙邑,莫言或非,情殪戾虑,以殖厥资。其土田则原壤荒芜,树艺失时,畴亩不辟,荆棘不治,横流余塘,洋溢糜之。东当三齐,西接邹鲁,长途千里,受兹商旅; 刁间为率,师使以辅,骄仆纤邑,于焉斯处。川泽捷径,洞庭荆楚,遗风是过,是径是宇。由而绍俗,靡则靡观,非夷罔式,导斯作残。是以其唱和矜势,背理向奸,尚气逐利,罔畏惟愆。其居处壅翳蔽塞,窕邃弗章,倚以陵墓,带以曲房; 是以居之则心昏,言之则志哀,悸罔徙易,靡所寤怀。其外有浊河,萦其溏,清济荡其樊。其北有连冈,崎,山陵崔巍,云电相干,长风振厉,萧条大原。其南则浮汶湛湛,行潦成池,深林茂树,蓊郁参差,群鸟翔天,百兽交驰。虽黔首之不淑兮,实山泽之足弥。古哲人之攸贵兮,好政教之有仪。彼玄真之所宝兮,乐寂寞之无知。咨闾阎之散惑兮,因回风以扬声。瞻荒榛之芜秽兮,顾东山之葱青。甘丘里之旧言兮,发新诗以慰情。信严霜之未滋兮,岂丹木之再荣。北门悲于殷忧兮,小弁哀于独诚。鸥端一而慕仁兮,何淳朴之靡逞。彼羽仪之感志兮,矧伊人之匪灵。时惝惘以遥思兮,扬飘摇以欲归。钦邳游于陵颠兮,举斯群而竞飞。物循化而神乐兮,宁遐观之可追。乘松舟以载险兮,虽无维而自絷。骋骅骝于狭路兮,顾蹇驴而弗及。资章甫以游越兮,见犀光而先入。被文绣而贾戎兮,识旃裘之必袭。奉淳德之平和兮,孰斯邦之可集。将言归于美俗兮,请王子与俱游。漱玉液之滋怡兮,饮白水之清流。遂虚心而后已兮,人何怀乎患忧?重曰嘉年时之淑清兮

,美春阳以肇夏。托思飚而载行兮,因形骸以成驾。遵间维而长驱兮,间迷罔于菀风。玄云兴而四周兮,寒雨沦而下降。忽一寤而丧轨兮,蹈空虚而遂征。扶摇蔽于合墟兮,咸池照乎增城。欣煌熠之朝显兮,喜太阳之炎精。冯虚舟以遑思兮,聊逍遥于清溟。谨玄贞之谌训兮,想至人之有形。绣靡睹其纷错兮,虑弥远而度逼。并旋轸于畎浍兮,若空桑之可即。言淫衍而莫止兮,心绵绵而未息。集训诰以鉴戒兮,怅众诲之难测。神逍遥以独归兮,畏双环之在侧。咨禽鸟之不群兮,悼悠悠之无极。感藜藿之易修兮,摄左右之相誉。惧从风而永去兮,托颛琐于鲋隅。虽琴瑟之毕存兮,岂声曲之复舒?虑遨游以觌奇兮,彼上腾其焉如。纷暧以乱错兮,漫浩养而未静。理都缪而改据兮,竦端委而自整。制规矩以仪衡兮,占我龟以观省。眺兹舆之所去彻兮,实斯近而匪远。岂三年之无间兮,将一往而九反。顾杲日之初开兮,驰曲陵而饰容。特零落之飘摇兮,诚枯菀之必从。释辽遥之阔度兮,习约结之常契。巡襄城之间牧兮,诵纯一之遗誓。被风雨之沾濡兮,安敢轩翥而游署。窃悄悄之眷贞兮,泰恬淡而永世。岂淹留以为感兮,将易貌乎殊方。乃择高而登栖兮,永欣欣而乐康。

迁移郓州谢表
宋·姚铉

臣铉言,三月十一日,翰林待诏朱庆至奉宣诏旨,赐臣迁移郓州碑一轴,使令书石者。凤篆葳蕤,雄文飞动,自天而降,阖境为荣。臣铉诚感,诚忭,顿首,顿首。臣闻建万国而亲诸侯,莫大乎立制度; 镇四表而附百姓,莫大乎列都城。考王制则五等聿分,据春秋则百雉为大。民居是域,国典有程。晋迁新田,获水土十世之利; 周营洛邑,得天地四方之中。鸿猷允播于无疆,翠琰聿书于不朽。伏惟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陛下,诞膺骏命,光启瑶图,放勋之文,悬之日月; 有虞之孝,通乎神明; 式遏乱略,则四海宅心,宠绥黎元,则百王让德。将举告成之典,永隆不拔之基。惟彼东平是称重地,积水为患,群生失宁,加以大河决防,洪涛浸垒,将就晋阳之祸,咸思瓠子之歌。宸机一决于九重,喜气四充于千里。倏移城郭,直疑游仙人之宫; 竟创室庐,皆谓入华胥之国。审方正面,而尽举兴利除害,以孔多不有大功孰识乎?睿知不有鸿笔孰昭乎?德音金声方振于禁林,宝轴俄颁于近屏。英辞焕发,骇龙蛇之变; 摅妙翰优,柔睇鸾之翔。集贞珉已勒,盛德长新; 灿然与日月争辉,邈矣将天地齐。永吏民相庆,潘阃有光。臣无任屏营之至。

1997 辉煌的雪耻

郭云策

1
人类历史的车轮,终于转到了这个光辉的日子,
时光老人的脚步,终于走进了这个伟大的时刻。
公元1997年7月1日,
这个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日子;
这个放射出新星爆发般光焰,照耀着苦难和耻辱,尊严和光荣的日子。
啊,七月,中国的七月,
有多少悲歌和欢歌!

2
血,流得太多了,连历史也感到沉重;
泪,流得太多了,连土地也不堪负驮。
从无耻的鸦片输入白银滚滚外流,到侵略者的炮船在中国内陆江河放肆地游弋,
从圆明园那堆焚毁文明的罪恶火焰,到石头城兵戈相逼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那一场场灾难,一串串邪恶,温疫般笼罩着东方这块最古老的大地,年年月月孵化着死亡和饥饿。屈辱、蹂躏、皮鞭、白骨,恐怖着每一座城市和村庄,连孩子们的梦也不敢飞出寒冷的窝。
浩浩愁,茫茫劫。无尽的血泪,浸泡着贫弱的中国。

3
血火刀光之中,腐朽的大清王朝摇摇坠落。
豺狼强盗闯入家园,
瓜分狂潮如火烈烈。
危机!危机!!
真正亡国亡种的危机!
夏商铜盘,秦汉宫阙,唐宋诗词,元明笙歌??
五千年古老的文明,在腥风血雨中暗然失色??

4
泪眼问苍天:
中华民族从此就要灭亡了吗?
不!
神州大地依然有不凋的松柏,峻拔的山岳;
炎黄子孙更不乏忠贞的肝胆,铮铮的魂魄。
看: 那流的太多太多的血啊,已渗入泥土,化作大地深处滚烫的岩浆,时时都在烧灼;
听: 那淌的太多太多的泪啊,已汇成滔滔江河,正掀起惊天动地浪千叠??

5
赶走豺狼,涤去污垢,
剪除荆棘,播种春色。
江山万里披秀,
红日跃然喷薄。
凌辱、悲愤、狼烟、铁血,都刻入共和国沉重的记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挺直的脊梁,托起民族的尊严,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威严如山,嘹亮如歌。
邪恶和正义都发出惊叹: 中国的天空,处处红旗猎猎!

6
然而,祖国并没有忘记!香港,
你这浪迹天涯,落难蒙辱的孩子。
开国大典的礼炮,早已发出了第一声呼唤,
改革开放的春潮,又为漂泊的航船,扬起回归的大波。

7
今天,热血再一次沸腾,
泪雨再一次滂沱。
兴旺发达的祖国,已把耻辱洗雪,已把灰尘抖落。
十二亿健儿庄严宣告: 我们不去侵犯别人,也决不许他人干涉我们的生活!
假如战争胆敢向我们走近,我们将用忠贞和勇敢,意志和钢铁,去护卫祖国的
每一寸土,
每一滴水,
每一片叶!

8
啊,七月,辉煌的七月,难忘的七月,扬眉吐气的七月!
时代的列车在高速前进,
历史又翻开崭新的一页。
未来的岁月我们将这样书写:
让生活充满吉祥、美丽,
让全世界的天空,永远飞翔不落的和平鸽!

罗贯中籍贯考究

姜广智

《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系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亦有山西太原、钱塘(今杭州)、庐州(今吉安)诸说。明代多种早期“三国”刊本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说的主要依据。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太原人”一语,便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从此,罗贯中的籍贯集中为“东原”、“太原”两说。近二十年来,有关专家围绕两说进行学术争鸣,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著,大都认为罗贯中籍贯东原,即今山东东平。
刘知渐在《重新评价〈三国演义〉》(《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中认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罗贯中是东原人的可能性更大。《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王利器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2期)中认为:东原乃是罗贯中原籍。《录鬼簿续编》作“太原人”,系因其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考《尚书·禹贡》“大野既潴,东原平”。东原即汉之东平国,治所在今东平镇。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1986年8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中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明万历刊本《隋唐两朝志传》、万历刊本《三国志传》、《三遂平妖传》、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四回本《忠义水浒传》,均署名“东原罗贯中”。作者罗贯中本人题署的籍贯,应当相信,不容置疑。罗尔纲的《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专著(1992年6月,江苏古籍出版社)认定:“罗贯中当是山东东平人,他用古地名署籍贯。”“如果罗贯中不是山东东平人,又哪能熟悉山东的事物风俗习惯细微至此?根据这些情况,罗贯中也应该是山东东平人。”沈伯俊认为,“罗贯中太原说尚难成立”。《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1995年1月北京同心出版社),前言写明作者:“原籍东原(今山东东平),寓居浙江杭州”。《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研究和调查》(泰山名人研究室罗贯中课题组〈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结论认为“罗贯中是东平人,是可信的。应该进一步引起史学界、文学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齐鲁文史》(1999年1月,展衍振文):“罗贯中,有人考证系与霍希贤(东平籍状元)确为同一时代的东平人”。《中国小说研究史》(黄霖主编,2002年7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今存最早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前有庸愚子作于弘治七年(1494)的序称‘东原罗贯中’。自此以降,明代不少刊本均署罗氏为东原人”。《山东分体文学史》(王琳主编,齐鲁书社)指出:“东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平妖传》。”《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版)(袁行霈主编,1999年8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罗贯中:“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杜贵晨《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东平湖》第2期):“罗贯中生于山东

东平一个罗姓大家族中,其故里大概是今山东东平宿城的罗庄。他应该是在罗庄——东平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何满子在致中国作协会员郭云策的信中明确提出:“罗氏(罗贯中)寄籍钱塘(今杭州)极有可能。其原籍应如蒋大器所记为东原即东平。因此,我觉得东平的志书,列罗氏为本地人是可以的。”

赵斌糟鱼的文化渊源
李明泉

赵斌糟鱼,源远流长。在东平范围内,有关糟鱼的记载,最早有元代王恽所作《糟鱼》:
霜刀截断玉腴芳,暖贮银罂酿粉浆。
锦尾带传内品,金盘堆雪喜初尝。
解酲未减甘柑美,隽味能欺紫蟹香。
一筋餍余乘醉卧,梦横沧海听鸣榔。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别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自称学于元好问。中统初,姚左丞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终至翰林院学士。此诗选自其《秋涧集》。诗对糟鱼的描写,非常形象细腻:将鱼放入容器,酿出羹。这种可以传入皇帝内宫的食品,尾微红,鱼肉同骨、刺、鳞等烹后俱如泥,上盘似雪,入口妙不可言,解酒不减甘柑,美味胜过紫蟹。吃饱后乘醉而卧,梦横沧海,似乎听到海风吹动槟榔,应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赵氏糟鱼,始创于何年虽还无法确定,但作为古东平州糟鱼的嫡传,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相传清乾隆年间,郑板桥曾游东平湖。初考为乾隆十八年(1753),是年山东天灾,民大饥,郑板桥因为民请命,力求赈济,开罪上司而去官,离开山东潍县时,百姓哭泣伏地,遮道挽留。此后,郑板桥因无力拯救生民而心情郁闷,便到各地旅游卖画,并与书画同道、文朋诗友相与往来,诗酒唱和。来到东平州城,恰遇故交,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孔传桂。孔传桂时为东平学正,他邀郑板桥游东平湖后,便到老朋友赵振玉的糟鱼店品尝东平老字号食品——赵氏糟鱼。板桥初尝,赞叹不已,直呼“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尝”啊!鱼吃完了,诗也有了,诗曰:
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
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包糟鱼胜万钱。
东平湖山水之秀丽,赵氏糟鱼的美味可口,孔、赵的热情好客,使得郑板桥在东平留连忘返,乐不思蜀。吟诗作画的激情也有增无减,又一首写道: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东州原是小洞庭。
糟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
更有湖上来美味,神仙鸭子进盘中。
本诗除了赞美糟鱼、神鸭美味之外,当然还有更深的含意:夜已三更,州城市中的高楼上依然灯火辉煌,鼓乐齐鸣,轻歌曼舞。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然而,享受这美味的,都是什么人呢?除了皇宫贵族,便是高官富绅,地主财东。晓市刚开,早被他们及其爪牙抢购一空,湖上美味再多,也难填满他们的“巨口”,那些身无分文的穷人,那些流离失所,逃荒在外的灾民,一年到头,能尝到糟鱼的滋味吗?这便是板桥诗的人民性。
由于郑板桥的诗在东平州内外广为传诵,赵氏糟鱼也由此名声大震,且世代不衰。孔传桂也由曲阜移居东平州城,孔、赵两家世代相好,后来结为姻亲。再后赵家无子,过孔家外甥为嗣。孔家外甥性情倔强,一不能违犯习俗,二不能丢“赵氏糟鱼”的招牌,勉强姓了赵,却仍坚持孔家行辈往下传,七代传人到赵斌。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赵氏族谱散轶,七代姓名都难以找全,以上联姻、继嗣等均为族人口传,而赵斌行辈为祥,父亲繁字,祖父庆字,曾祖为宪字,正与历代皇帝钦赐的孔家行辈“昭宪庆繁祥”相吻合,此可作为赵姓孔传的有力佐证。
孔传桂在东平为学正,为东平州传播了孔家儒学,孔赵联姻,更使儒家道德的血脉注入了赵氏家族,使“赵氏糟鱼”的经营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明白了在商不仅要“言商”,更要“言德”,要“诚信为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厚德至善”,做“喻于义”的君子,不做“喻于利”的小人。“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郑板桥的诗使他们更亲近和同情贫苦农民。穷人有事来买鱼,可以少收甚至不收钱,亏欠由富人来时补上。他们还经常周济那些揭不开锅的乡邻,每到年关,便打点一些年货,沿湖送给随河船上过不起年的渔民。作为报答,这些渔民,一年四季,不论旱涝寒暑,都保证对赵家的鲜鱼供应。诸多善举,使赵氏糟鱼的口碑益佳,信誉愈好,生意象他们饭店的“老来红”字号一样,世世代代,愈来愈红火。
“赵斌糟鱼”早已不再是家庭作坊,而变成一个较大的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加进了新的经营理念。现代科技又使它如虎添翼,打造出一个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品牌。“赵斌糟鱼”,将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