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人物选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50&run=13

成 风(?~公元前623年) 春秋时须句国君的女儿,嫁鲁庄公,生子申。鲁国内乱,成风乘机利用权臣季友,将儿子申立为国君,是为鲁僖公。僖公二十一年,邾国灭须句,须句国君投奔鲁国,以“崇明祀(须句祭祀太与济水)保小寡”之周礼和蛮夷乱夏之周祸劝说僖公伐邾。次年春,鲁出兵大败邾国,取须句,送其君回国复位。后须句国又被邾国灭掉,成风的孙子鲁文公于公元前620年春又出兵夺取须句国。这时成风已去世,鲁文公没有再恢复须句国,土地归鲁,封邾文公之后代于须句,须句国遂亡。
钟离春(生卒不详) 战国、齐、无盐邑(今东平县)女。貌极丑,喜谜语,年三十未嫁。为了拯国救民,冒着杀头危险,去见齐宣王,指出宣王政治上有“四失”。宣王怒,喝令斩之。春不慌不忙地说:“请大王让我说明这‘四失’,再斩不迟”; “我听说秦国重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过不了多久,秦国就会出兵函谷关,与六国争雄,最先受害的就是齐国; 而大王一无良将,二无强兵,战备松弛,人心不稳,这是第一失。我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 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大王内沉溺于女色,外不理国政,忠谏之士,拒不重用,这是第二失。王欢等人阿谀奉承,窃取高位; 驺衍等人高谈阔论,华而不实。大王重用此辈,误国误民,这是第三失。大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耗尽民力、国赋,这是第四失。大王有这‘四失’,已使国家危如累卵,而大王则苟且偷安,只知吃喝玩乐,不知发奋图强。请大王听民女劝告,现在励精图治,为时未晚。只要国富民强,我死而无恨。”宣王听了非常感动,诚恳地说道:“如果你不给我指出来,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些过失呢!”当即让春坐车入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纳忠言、选兵马,以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柯为上宾,齐国从此成为强国。
夏侯胜(生卒不详) 字长公,东平人。少孤好学,先拜当时名儒夏侯始昌学习今文《尚书》及《洪范五行传》,后又拜简卿、欧阳氏为师,是“大夏侯学”的创始人。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为博士光禄大夫。宣帝即位,东宫太后视政,大将军霍光令胜以今文《尚书》授太后。不久,升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宣帝为褒扬孝武皇帝功绩,下诏为其立庙乐,朝中大臣对此都表示赞成,惟独夏侯胜反对。他说:“武帝虽有抵御外来侵略、扩大国家版图之功,但多杀士众,竭民财力,百姓流离,蝗虫大起, 赤地千里, 人自相食, 战争的创伤至今还没有得到恢复; 一位对百姓没有德泽的皇帝不应立庙乐。”王公大臣一起反对胜, 并以诏书相威胁。胜说:“这诏书不可用! 做人臣的应直言正论, 不应苟阿意顺,我就是这样说, 死也不后悔。”丞相蔡义、御使大夫田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谤先帝,又劾奏丞相长史黄霸对胜纵容。结果二人一起下狱。于是在全国各地为孝武皇帝立庙乐,像高祖那样,凡武帝巡狩过的四十九个郡国,都立起了庙乐,让百姓年年献纳,以明盛德。
在狱中,黄霸要向胜学习经术,胜以死罪为由推辞不授。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胜很受感动,遂授之。
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夏,胜与霸遇赦出狱,胜任谏大夫给事中。胜为人质朴、守正、素直,不讲威仪,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每议大事,必让胜参加,并对胜说?:“你有什么意见,直言无妨,不要有顾虑。”胜再任长信少府,又升太子太傅,受诏撰写关于《尚书》、《论语》的文章,赐黄金百斤。年九十病卒,官赐墓地,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穿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文人学士以此为荣。
王 式(生卒不详) 字翁思,西汉东平人,昌邑王刘贺的老师。汉昭帝死后,刘贺继皇帝位20多天,因肆行淫乱被废,昌邑群臣因此而被下狱诛杀。只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因多次规劝昌邑王,免去死罪。王式也在被诛杀之列,负责这桩案子的官员责问王式:“你是昌邑王的老师,为什么不进谏制止?”王式答道:“我朝夕给王讲授《诗经》三百零五篇,那些教人做忠臣孝子的篇章,我都是反复讲诵; 那些描述无道昏君的篇章,我都是痛心地深刻剖析,我这是用三百零五篇诗进谏啊!”官员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也免去了他的死罪。
王式回家教书,东平唐长宾、沛县褚少孙拜为师。他讲授圣人文章,只讲一遍,他说:“听老师讲一遍就可以了,如果觉得不够,就自己去钻研吧。”
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成绩甚佳。众人惊问:“老师是谁?”他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王式”。众人平时就听说王式贤能,一齐推荐他做博士。而王式则认为自己是犯过罪的人,不适宜做礼官。众人因此对他更加敬重,在他住的旅舍里举行酒宴,为他接风。其中博士江公,祖上是研究鲁诗的宗师,江公本人著《孝经》,对王式心怀嫉妒,于是对众人说:“请大家唱一支‘骊驹’歌吧”(歌词是:“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王式说:“听老师说,这支歌应是客人唱的,今日各位是主人,不宜唱这支歌。”江公问:“什么经上这样说?”王式说:“曲礼。”江公说:“为什么拘泥于曲礼!”王式感到自己受了羞辱,责备众人:“我本不想来,你们强劝我来,竟被竖子所辱。”于是称病回家,从此不再出仕。
索卢恢(??28) 今东平人,西汉末年,东平一带农民起义军首领,是无盐大捷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情况日趋严重,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的良田沃土,而农民却无立锥之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到西汉末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领导赤眉起义,山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当时,东平境内连遭水灾,田庐尽毁,饿殍遍野。灾民纷纷推举索卢恢为首领,响应赤眉起义。索卢恢仗义疏财,为人慷慨,在当地很有威望。他聚起三、四百人,攻进无盐邑,杀县宰,开粮仓,打起了起义的大旗。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扑山东,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莽军到东平境内,“列营数百,鼓声闻数十里”,把无盐邑紧紧包围起来。索卢恢派人及时与赤眉军联系,樊崇即率数万人前来支援。赤眉军和索卢恢部内外夹击,相互配合,在无盐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狼狈逃窜。此战史称“无盐大捷”。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存有“无盐大捷”巨幅油画,真实地描绘当时起义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张 迁(生卒不详) 字公方,东汉末年陈留已吾人。汉灵帝光和二年至中平三年(179~186)任东平郡谷城长(谷城治所,在今东平县旧县),后升任荡阴令。周宣王时,以孝友显名的张仲,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忠良佐辅张释之,汉武帝时通使西域的张骞,都是他的先祖。
张迁,精细聪敏,对京房氏《易经》深有研究,具备了理政治国的才略,最初做郡吏小官,他的理政水平就超过朝内一般大臣,多次做州刺史的佐吏,受到青睐而被征召为郎中,授职为谷城长。椐《张迁碑》记载,在他任谷城长的八年中,政绩突出,“蚕月之务,不闭四门; 腊正之际,休囚归贺; 八月算民,不烦于乡; 随就墟落,存恤高年; 路无拾遗,犁种宿野。”他曾参加过对黄巾军农民起义的镇压。当他升任荡阴县令时,他的下属故吏韦萌等人刊石作“去思碑”(即张迁碑),颂扬他的功绩,使之流芳百世,昭示后人。
附:《张迁碑》又名《汉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刊石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出土于明朝,当时谷城县已并入东阿县,东阿县又属东平州管辖,故运至州城立于州学之内(今东平县州城镇大东门里文庙村文庙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此国宝垂涎三尺,企图盗走,由于东平人民及抗日武装千方百计保护,使其阴谋未能得逞。因为战乱兵燹,文庙房屋倒塌,碑石被埋在土石之中。1956年,东平人民政府拨专款将其从废墟中扒出,移立在县政府礼堂后,并建碑亭保护。1965年,此碑移至泰安岱庙。
《张迁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虽几经沧桑,但刻字仍然完好,是汉碑中难得的珍品。碑高约9.5尺,宽约3.2尺,在透雕龙首下,碑文区之上刻有“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个字,并列为两行,是以篆书笔法书写的扁形“篆字”,远观像图画,如岩上古松,盘根错节龙干虬枝; 似枯藤缠绕,奇古异常。近看刻字入妙,右行“汉”、“荡”二字偏旁散水,静动各异; 上如枯藤缠枝,若即若离; 下如三凤比翼,俊美多姿。“故毂”二字其右磔势如走龙; “城长”二字无华,左波右磔格外纵伸。左行“阴令”二字毗邻如太湖奇石,枯陋秀透; “张”字宛如蛇动; “君表”二字仪态方正; “颂”字右展左缩; “公”字两点似双鸟夺食,整体看来,一破右“页”板刻之态。碑阳文16行,每行42字,共567字,内容主要是歌颂张迁的功绩。碑阴是捐资者姓名,共3列,每列19行,共41个人名,计323字。其书法结体方整、用笔朴拙,刚劲沉着,具有骨力雄健的特点,属于汉碑古拙派。这位佚名的大书法家以经天纬地之识把篆隶融为一体,它代表了二千年前书法艺术的革新和发展。清代大书法家包世臣、康有为都对其极为推重; 杨守敬《评碑记》中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 邈(生卒不详) 字孟卓,东平人。年轻时以豪侠出名,曾为陈留太守。董卓作乱,与曹操共举义兵。袁绍为盟主后,骄横跋扈,目无他人。张邈不畏权贵,挺身而出责之,义正辞严,群雄敬佩。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击陶谦,陈宫趁机劝张邈联合吕布,占据兖州,审时而动。张邈遂与陈宫、弟张超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后来,吕布为曹操所败,去投奔刘备。张邈去投奔袁术,走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为部下所害。
毕众敬(??491) 小名奈,须昌(今东平)人,少好弓马,以猎为业。宋孝武帝时,历任兖、徐刺史、部从事、泰山太守。宋明帝时,出任兖州募人,刺吏薛安都改变任命,让其行兖州事。皇兴初,向魏献城投降,遂拜散骑常侍、宁南将军、兖州刺史,赐爵东平公。皇兴二年(468),与薛安都去京师朝见,赐甲第一区,后复为兖州刺史。不久,调回京师。
毕众敬很讲究饮食起居,年七十鬓发皓白,气力不衰,跨鞍驰骋,有若少壮。始终与妻相敬如宾,有国士之风。众敬与咸阳公高允虽文、武、奢、俭好尚不同,但最相善,常促膝长谈,相见恨晚。后乞还桑梓,朝廷许之,文明太后与帝在黄信堂赐酒馔、车马、绢匹。后卒于乡中。其子毕元宾,与父归魏后,拜使持节平南将军,兖州刺使,封彭城公。孙毕祖朽,为魏南征北战,功劳显赫,先后任中书侍郎、司空长史、瀛洲刺史、授龙骧将军、安东将军衔,封南城县开国男。卒后,赠吏部尚书。父、子、孙三代理政清平,善抚百姓; 居家能督课田产、钱粮,皆受乡亲喜爱。
吕僧珍(454?511) 字元瑜,东平人。南朝梁大臣,出身寒微。宋、齐为吏,勤勉能干。齐末,投靠萧衍,为其心腹,阴养死士,备器械,协助起事。随军东下,身先士卒,屡立奇功。平定建康后,任南彭城太守,后封平固县侯,历任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南兖州刺史、领军将军等。秉性恭慎,为官严谨,负责官廷宿卫,一丝不苟。曾在家乡任职,不为亲友谋利,不侵公扩建私宅。其品德受人敬重,故有“千万买邻”之说。死后诏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敬侯”。
吕 温(772?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礼部侍郎吕渭之子,原东平人,后举家移居河中(山西永济)。贞元进士,参加王叔文集团,升左拾遗。曾派往吐蕃,后进户部员外郎。终为宰相李吉甫所忌,贬道州刺史,转衡州,死于任所。有《吕衡州集》(一作《唐吕和叔文集》)。
吕温咏史诗成就突出,《刘郎浦口号》是这类诗的代表作。作者经过刘郎浦时,听说此地是三国时刘备到东吴迎亲的地方,有所感触而写的。全诗四句:“吴蜀成婚此水寻,明珠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诗人把史和诗很好地统一起来,写得诗味盎然,抑扬顿挫,饶有情致。
吕元膺(749?820) 字景夫,唐,郓州东平人。姿秀仪美,才华出众。去京师拜见前宰相齐映,齐映十分惊奇:“我无缘认识娄、郝(娄师德、郝处俊),看言谈举止,娄、郝也不过如此!”建中初,被选为贤良,任安邑尉,长春宫判官。平定李怀光作乱之后,德宗下诏,令河北节度史王栖曜留吕元膺辅佐。不久,拜殿中侍御史、右司员外郎。后出任蕲州刺史。在蕲州时,一囚犯对他说:“明天就是年了,家有父母,不能团聚,深感悔恨。”说罢痛哭不止。元膺很同情,便把所有囚犯的刑具去掉,放他们回去过年,并指定回来日期。狱吏认为不可,元膺说:“我相信他们,他们怎能失信于我?”结果众囚犯如期返回。不法之徒深感愧疚,从此,不在蕲州作案。
元和中,升元膺为给事中,不久,又改任同州刺史。皇帝与他谈起政事,他对答如流,且详细而具体。皇帝对宰相说:“元膺直人快语,应留在左右,为何放他到外地去?”于是留元膺为给事中,接着又兼任太子侍读,升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有一次,夜半登城,守城人不许,随从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说:“夜里辨别不清楚。” 元膺未登城而返。第二天,他就提拔这位守城人为将军。元膺后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不和,皇帝下诏调孟阳为散骑常侍,王遂为登州刺史。元膺认为这样不妥,要求皇帝明曲直,奖罚分明。江西裴堪巡察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案,未经讯问就把他贬谪了。元膺说:“观察使对案子不经过反复审问就作处理,即使该死罪,这种做法也不符合国法,请派御史去讯问。” 元膺这种守正不阿的执法态度,宰相对他也没有办法。
元膺拜东都留守。东都西南与邓虢相通,路途多山,川谷旷深,麋鹿很多。山中有人以射猎为生,不务农桑,他们居无定所,骄悍好斗,当地人都称他们为“山棚”。山棚与李师道兵共谋,要劫掠地方,当时,守城兵少而弱,大家都怕得不得了。元膺坐城门指挥,意气闲舒,进退有方,兵民奋力,终获全胜。又拜吏部侍郎,处事得体,威望很高。后因病改太子宾客。死后赠吏部尚书。
苏源明(生卒不详) 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初名预,字弱夫,少孤,工文辞,天宝年间进士,官至国子司业。安禄山造反,攻陷京师长安后,源明称病,不授伪职。肃宗继位,赏识其德,命为东平太守。他经常上书陈说时政得失。其间,因济阳郡濒临汶、黄,济阳太守李陵上奏朝廷,请求把须城(治所在今东平埠子坡)、中都(今汶上县)二县划为济阳管辖。源明则上书朝廷,建议废除济阳郡所辖五县,分别属济南、东平、濮阳三郡,以利于管理。于是朝廷下诏,令陈留太守王公、湖城主簿王子说会五郡太守于东平商议此事。最后议定“县乃不割,郡亦仍旧。”之后,源明在小洞庭(在今东平湖内)洄源亭宴请四郡太守(濮阳、鲁郡、济南、济阳),席间饮酒、论诗、叙政。他眺望青山,俯视碧水,风吹云飘,波澜涌舟,感慨万千,即兴吟诗一首:
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
小洞庭兮牢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
牢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径。
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
冯夷逝兮护轻桡,蛟龙行兮落增潮。
泊中湖兮澹而闭,并曲溆兮怅而还。
适予手兮非予期,将解袂兮予思。
尚君子兮寿厥身,承明王兮忧斯人。
源明谢任东平太守后,升任国子司业。
和 凝(898?955) 字成绩,郓州须昌(今东平)人。父和矩,性嗜酒,不拘小节,但对文人学士非常尊敬,往往不惜钱财与他们交往,因此,凝有机会常与文人接触,受到熏陶。
凝自幼聪慧灵敏,形神俊秀。举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环用作从事。环和唐庄宗在胡柳大战,环战败逃走,唯和凝一人左右不离。环挥手让凝离去,凝说:“大丈夫当为知己者死,我决不离你而去。”这时,一人骑马追杀贺环,凝叱声如雷,引弓射杀,环得救。环回到家中,告诫孩子们说:“和凝是一位胸怀大志,很讲义气的人,前途无量,你们要很好与他相处。”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和凝。
天成年,拜殿中侍御史,升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主持科考。这时,考生多浮躁浅薄,争相对主考官阿谀奉迎。而凝不受影响,择优录取,时称为“得人”。后晋初,拜端明殿学士。高祖石 敬瑭多次召见他询问国事,每次回答,都使高祖满意。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这年要到邺地去,此时襄州安从进要谋反的迹象已非常明显,凝担心地说:“陛下去邺,从进要是反了怎么办?”高祖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凝说:“请陛下写好讨伐的诏书授给郑王,一旦从进谋反,就命他去讨伐。”高祖同意这个办法。高祖去邺,从进果然谋反,郑王即宣读诏书,命骑将李建崇、焦继熏等率兵讨伐。从进认为高祖刚去邺,想不到兵来得这么快,行到花山,遇上李建崇的兵马,以为是神兵,就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加封右仆射。一年后,免去平章事,任左仆射。后汉高祖(刘)时,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
和凝不仅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法医专家,著有《疑狱集》十卷,为宋慈《洗冤集录》的成书奠定了基础。另外,还著有《红药编》五卷。
王 朴(914?959),后周大臣。字文伯,东平人。幼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中,擢进士第。柴荣镇守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柴荣为开封府尹,拜朴为右拾遗。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升朴为比部郎中。因献策平定边境有功,又升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这时,世宗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画策。当时,这些文士都不主张用武,而朴则主张先取江淮。世宗听了朴的建议后,对朴益发敬重,从此,让朴计议天下大事。
显德三年,世宗出征江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出征回京,拜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升为枢密使。显德四年,再征江淮,让朴留守京师。
王朴精明机敏,多才多艺,不仅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精通阴、阳、律、历。显德三年,命朴校定历法; 六年,又命朴考证雅乐。朴性格刚直,处事果断,深得世宗信赖。世宗出征江淮,朴留守京师时,修城拓路,使京城巍巍壮观,世宗十分满意。后奉旨视察汴口,在途中病故,丧葬之日,世宗以王钺叩地,大哭多次。赠侍中。
赵邻几(921?979) 北宋文臣,字亚之,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周显德二年举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宋太平兴国初,任左赞善大夫、直史馆,后改任左补阙知制诰。数月后卒,年五十九岁。
赵邻几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善写文章,曾作《禹别九州赋》,长万余言,时人争相传诵。邻几倾慕徐(陵)、瘐(信)及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体,每构思,必正襟危坐,成千言始下笔。文章对仗工整,结构缜密,受同辈人推崇。
赵邻几卒后,眷属寄居睢阳,宋太宗派直史馆钱熙前去取书,始知赵邻几著作甚丰,有《日历》二十六卷、《文集》三十四卷、《鲰子》一卷、《六帝年略》一卷、《史氏懋官志》五卷,其他书五十余卷。皇帝下诏赐钱十万。
姚 铉(生卒不详) 字宝之,卢州合肥人。咸平三年(1000)黄河在郓州决口,洪水向东南直注巨野,淹至淮西。郓州城(今东平老湖镇埠子坡)被淹没,朝廷命姚铉任郓州知府,他一面赈饥救灾,一面勘察水文地理,认为州城已不可恢复,便上疏皇帝:“唯彼东平是称重地,积水为患,群生失宁,加以大河决防,洪涛浸垒,将就晋阳之祸,咸思瓠子之歌。”次年春三月,宋真宗令他搬迁郓州城,一切事宜由他全权处理。在他主持下,将州城迁往汶水之南高原处(今东平州城)“筑土为之”。又在城内营造房舍,让百姓居住。在当时,州城的建筑规模是相当可观的,正如他在《迁移郓州谢表》中所说:“修移城郭,直疑游仙人之宫; 竟创室庐,皆谓入华胥之国”。后,姚铉升任起居舍人,又徙京东转运使两浙漕司。因与杭州知州薛映不合,事多矛盾,薛映便秘密收集他的资料,罗织罪状上奏弹劾,铉遂被除名,贬连州文学。宋大中祥符五年,遇赦回到岳州,又移舒州,天禧四年(1020)卒,年53岁。
姚铉文词敏丽,善笔札,藏书甚丰,且多异本。他在两浙任上时“课吏写书”,孜孜不倦,这也成了薛映弹劾他的罪状之一。他虽然被贬官,但仍雇人担书,走到哪里把书带到哪里。有著作二十卷; 又采摘唐朝名人文章,纂写了《文萃》百卷。死后,他的儿子把书都献给了朝廷,皇帝诏令“藏之内府”。
寇 准 字平仲(961?1023),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十九岁考取进士,在大名府安成县做县令。后升任殿中丞,出任郓州通判。
宋太宗时,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曾在殿中与皇帝论事,因意见不合,皇帝生气拂袖而去,寇准也不示弱,趋前拉住皇帝衣服,请他坐下,要求他把事情议完后再离去。太宗事后称赞他:“你真像唐朝的名相魏征啊”!景德初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辽国举兵侵略宋朝北方,朝内上下震惊,很多大臣主张议和,而寇准力排众议,主张用武力保卫边疆,并请求皇帝御驾亲征,经多次激烈朝议,最后皇帝被说服,率师至澶州。辽国见状害怕,遂派使者求和,订立澶渊之盟。
后因王钦若弹劾而罢相; 天禧初,又恢复了职务,并封莱国公。乾兴元年(1022)被丁谓构陷,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死后迁回西京安葬。著有《寇忠愍公诗集》。
孙 (962?1033),字宗古,博平人,后迁居须城(今东平)。太宗时“九经”及第。历任莒县主簿、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太宗到国子监命孙讲书,赐五品服。
真宗时,升任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后又升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孙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取悦于人。大中祥符初,有人称:在左丞天门得天书。真宗想亲自去迎天书,问宰相王旦,王旦说:“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问孙,孙说:“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帝不听,迎天书,布告天下。这年,天书又降泰山,真宗要亲受符命,去泰山封禅。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钦若、枢密直学士丁谓、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等人左右附合。四年,真宗轻信人言,发起“祀汾阴”活动。这时天大旱,京师附近郡县粮食昂贵,孙上书进谏,指出:现在国家土木工程累年不息,水旱灾害使民日不聊生。皇帝不顾社稷安危、劳民伤财,执意要远离京师,祭祀汾阴,只不过是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名地,刻石颂功,扬名后世,图个虚名而已”。真宗不听,孙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归田,以示抗争。真宗不准,使知密州。两年后,任左谏大夫。天禧中,朱能献乾佑天书,孙不顾个人安危,再次上书进谏:朱能是一个奸险小人,陛下竟崇信他的话,“屈至尊以迎拜”,上自朝廷,下至百姓,无不为此而痛心疾首。汉代有个文成将军,他先将书让牛吞进腹中,然后就说牛腹中有奇书,杀牛果然有书,大家信以为真,独天子不信,他认出书是文成将军的手迹。于是杀文成将军,以正流言。今朱能的所作所为和文成将军一模一样。后来,真宗让吏部尚书向敏中向大臣征求对时政的看法,以纳谏、恕直、轻徭、薄敛四事上疏,帝多采纳施行之。
仁宗即位,召为翰林侍读学士。每讲到历史上乱政亡国之君臣时,孙都反复讽喻规劝。仁宗有时心不在书上,孙就停止讲读,恭敬地等候着,皇帝回过神儿来就表示欠意。孙书《无逸图》献给皇帝,皇帝放在讲读阁,牢记臣的规劝。仁宗朝,先后任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最后,以太子太傅致仕。
孙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依据五经,著施政书籍五十卷。还撰写了《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等书。曾奉旨与刑、杜镐校定《诸经正义》、《庄子》、《尔雅》释文; 考证《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孙一生著作很多,为儒林所敬慕。
梁 适(1000?1070) 字仲贤,灏之子。少孤、好学,自砺成材。曾将自己的著作和父亲的遗文辑录成册献给真宗,真宗不无感慨地说“梁灏有子矣!”于是授秘书省正字,为开封工曹,昆山县知县。
在梧州为官时,经亲自查访,奏请皇帝批准,停止南汉时民间折税。考中进士后,主管淮阳军,又上奏皇帝减少硬派给京东百姓的丝绸一百三十万。仁宗时,召至京师,任审刑详议官。梓州妖人白彦欢因祈祷鬼神致死人命而入狱,审理结果是没有伤,难以定罪。梁适不同意,反驳道:“用刀杀人,被杀者可以自卫,而以鬼神杀人,你能预防吗?这比用刀杀人还厉害。”结果,白彦欢被判处死刑。有一只似鹤的大鸟,先是停在端门上,稍后又落在庭院中。有的大臣说,这是吉祥的征兆。梁适则说:“这是一只野鸟。野鸟飞入宫廷,有什么吉祥?”有一次,与同院燕肃申奏何次公一案,皇帝环顾左右,说:“次公好像是汉代一个人的字。”燕肃不能回答,梁适说道:“大概宽饶,黄霸都是字次公。”皇帝听了很高兴,问起家世,对梁适更加器重。后来,宰相打算让梁适任提点刑狱,皇帝说??:“暂时把他留一留,等谏官一职空缺时,让他补上去。”于是,拜右正言。后改直史馆,修《起居注》。奉命出使陕西,与范仲淹一起向皇帝提出十几条边防要事。回京后,改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一年后,出任兖州知府。莱芜冶铁业成为当地百姓的灾难,去服役的人都被搞得倾家荡产,百姓怨声载道。梁适改变轮流服役的办法,招募人冶铁。从此,不仅免去了百姓一大灾难,而且铁的产量也年年增多,冶铁业得到了发展。梁适又调任枢密直学士、延州知府,后主管审刑院,再提升为枢密副使。张尧佐日封四使,朝中议论纷纷,皇帝非常生气。梁适对皇帝说:“这些职务都是专职,尧佐一人任四使,要想都做得好,也很难。”于是皇帝免去了尧佐的两个职务。侬智高族骚扰边境,用傲慢的口气给皇帝写了一封书信,要求做邕桂节度使。皇帝打算表示同意。梁适说:“如果同意了,岭外大片土地就不属于我们所有了。”于是派狄青前去讨伐。狄青凯旋,皇帝感慨地说:“假使梁适不说那句话,南方安危就很难预料了。”因梁适通晓法令,临事有胆力谋略,渐升至参知政事。契丹族想与宋朝并称南北朝,梁适坚决反对,理由是宋朝的天下受之于天,不可改变; 契丹就是契丹,并称是另有野心。契丹的阴谋因此没有得逞。梁适被提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来,边疆羌人为患,梁适备牛、酒说服羌人头领; 夏人连年强占屈野、河西田地,朝廷派梁适为定国军节度使、并州知府。梁适上任,收复被夏人占领的土地六百里,划定与夏人边界。回京后,又为观文殿大学士,由太子太保晋升为太傅。
熙宁三年卒,年七十,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庄肃。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历同知谏院、集贤校理,庞籍知郓州时,司马光任通判。在郓年余,他尽职尽责,政绩显著,很受州民爱戴。
他立志编撰《通志》,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宋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变法,他极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不从,任为枢密副使,他坚决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一生著述甚多,除《资治通鉴》外,还有《独乐园集》,《司马文正公集》等著作传世。
龚鼎臣(1009?1086) 字辅之,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幼孤自立,景佑年中进士,授平阴主簿,后推荐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初著名学者、国子监直讲石介(1005-1045)死后,谗佞之徒说石介已北去投辽,以此玷污石介的名声。皇帝让兖州郡守杜衍查问此事,他的部下都知道这是陷害,但谁也不敢明说。龚鼎臣一人仗义直言:“石介哪有这样的事!我敢拿全家人的生命担保。” 杜衍从怀里拿出早已写好的奏章,说:“我已拿定主意为石介担保,你年纪轻轻的就这么主持正义,前途不可限量。”推荐龚鼎臣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莱芜县。后升任太常博士,知渠州。渠州偏僻,贫穷,没有识字的。龚鼎臣上任后,建学堂、选老师、定课程,上学的人越来越多。从此以后,渠州才有人参加科举考试。当地人都非常爱戴他,家家供奉他的画像。
龚鼎臣提升为起居舍人,主管谏院。他给皇帝进谏,无所顾忌,不论大事小事,直言不讳,且言语平和,不偏执,不激烈,使皇帝容易听得进去; 进谏后,也从不对人讲。所以他的主张多半都被采纳施行。一年,天气干旱,皇帝要赐宴群臣,龚鼎臣闻讯说道:“天气干旱异常,不是君臣同乐的时候,请罢宴,以顺应天时。”同年,又发生日蚀,龚鼎臣又进言:“日蚀是阳亏的结果,阳亏了就会发生异常现象,请皇帝精思力行,近贤远佞,不要惹得苍天震怒??”仁宗言听计从。英宗即位,龚鼎臣一如既往,刚正直言,他请求新皇帝延访大臣,亲自决定国家大事,劝皇太后把权交给新皇,不要再垂帘听政。后授谏议大夫,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又改任太中大夫。元佑元年卒,年77岁,著有《东原录》。
傅尧俞(1024?1092) 字钦之,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后迁居济源。幼聪慧,十岁会写文章,少年中进士。
宋初名儒石介对他少年时的好学精神称赞不已。晏殊、夏竦对他的吏才非常钦佩,说他博识大度,清正善理,有相才。
仁宗时,傅尧俞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力劝仁宗早立太子,以慰天下之望。英宗即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尧俞上书皇太后,请求还政。因内侍任守忠馋言挑拨,皇太后迟疑不决。尧俞力谏不止,于是皇太后卷帘还政,驱逐任守忠。
神宗即位,尧俞为庐州知府。熙宗三年还京,这时,王安石正在推行变法。尧俞与王安石是好朋友,王对尧俞说:“实行新法,朝野说法不一,我早就盼望你回来,你可到谏院任职,助我一臂之力” 尧俞则说:“人们都认为新法不好,应当停止。我平生不说假话,不得不斗胆地这样告诉你。”王听了很不高兴,放尧俞任河北转运使,知江宁府。
哲宗立,尧俞入朝任秘书兼侍讲,后提升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元佑四年,改中书侍郎。元佑六年卒。尧俞死后,哲宗与皇太后非常悲痛,对大臣们说:“傅侍郎清正刚直、忠贞不渝,是真君子。”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司马光对尧俞既清正又刚直忠勇的美好品德,给予很高评价。北宋著名学者邵雍也曾对人说:“钦之清正而不炫耀,刚直而不偏激,忠勇而能温厚,这是很难做到的。”傅尧俞在太后、皇帝和朝臣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
梁彦昌(生卒不详) 字得之,梁适之子,进士,曾任通判、德顺军郡守、东平监等职。一生虽没有做过大官,但政声很好。在任郡守时,建造告理事用房,所属各邑都自愿奉献木材,彦昌不悦,生气地说:“这些木材必定是从百姓那里弄来的,我宁愿受上司的申斥,也不能骚扰百姓”,拒不接受。当时,仓库里存有数十万军粮,腐烂得不能吃,转运使很害怕,请求按原价贷给百姓。彦昌说:“粮食霉变是管仓库的官员失职,应先将他们治罪,而后再合理地作价处理。”
彦昌为人忠厚诚实,一生没有其他嗜好,只喜欢写诗,有诗集《汶阳杂稿》十卷。
梁子美(生卒不详) 字子甫,梁彦昌之子。初任将士郎,后主管直密阁。子美精明能干,每有奏请,皆使皇帝称心如意。授职户部尚书兼开封尹,子美恳切请避,皇帝说:“你家四世为京城尹,在达官贵人中是少有的盛事,这有诏书记载,你可以光明磊落地去上任。”后授中书侍郎,子美又恳切求免,最后任郓州太守。有《耆英集》一百卷,《奏议》一百卷。
郭 劝(生卒不详) 字仲褒,郓州须城(今东平)人,进士及第。初仕宁化军判官,历任太常博士、殿中侍御史、左谏议大夫、侍读学士等职。
郭劝忠贞、耿直、敢言。真宗时,欲废郭皇后立陈氏为后。郭劝力排众议,上疏进谏:“正家以正天下,当朝惯例,皇后没有大错,不能轻易废除; 不是高官厚禄的世家之女,不能立为皇后”奏章呈给皇帝,郭皇后虽废,但最终也没有立陈氏为皇后。发运使刘承德是谄媚之徒,向皇帝献轮扇、浴器。郭劝向皇帝直言:“这是向皇帝献媚讨好,请赶快交到外边销毁,以戒除邪佞。”郭劝为尚书祠部员外郎时,有一侍卫心怀不轨,将利刃偷偷地藏在衣箱内,随京城护卫官杨景宗入宫。被看门人查出,杨景宗想隐瞒不报。郭劝主张先惩罚杨景宗,皇帝不听,郭劝力争不让。最后,杨景宗被贬职为祀明堂。
郭劝为官俭朴,廉洁,家中没有像样的东西。他曾对孩子们说:“颜鲁公(真卿)说,一生能穿上五品官服,就是做个斋郎也心满意足了。”当他再次当上侍读以后,说:“当初,我只不过想做个郡守那样大的官,现在我已经是皇帝近臣,又年已七十,到了该引退的时候了。”于是向皇帝再三要求辞职,皇帝赐银让其购买田宅。两年后卒。有子源明,英宗时官至太常博士。
刘 挚(1030?1098) 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后移居东平。嘉佑中擢甲科,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官至尚书右仆射。挚初仕冀州南宫令时,因当地赋税繁重,民多破产,挚上条陈请减,转运使不许,挚告于朝,包拯奏于皇帝,皇帝下诏减税,百姓欢呼:“刘长官活我。”这时,挚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以善治闻名,称为“河朔三令”。王安石对挚非常器重,提升他为检正中书礼房。不久改任监察御史里行。后因反对王安石免役法,贬衡州盐仓。挚在任职侍御使、御史中丞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如劝讲进读之职,要选拔那些忠、信、孝、悌、、茂老成之人担任; 增加谏官,并鼓励他们大胆言事; 录用在经、义、诗、赋等方面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等,并建立了监司考绩制度。在用人问题上,他能大胆提出意见,使忠臣、能臣得以重用。
刘挚为人刚直严峻,有气节,不为利诱,不受谒请。子弟亲戚做官,一律参加考试,凭真才实学入选。刘挚与吕大防同位,国家大事多由吕大防决策,士大夫进退之权,则由刘挚执柄。由于他持正公平,要求严格,勇于去恶,竟受人谗言,官职一贬再贬,最后贬为鼎州团练副使。六十八岁病卒。绍兴初正名,赠少师,谥号忠肃。
梁 焘(1036?1100) 字况之,郓州须城(今东平)人。其父梁倩,官至兵部员外郎直史馆。神宗时,梁焘进士及第,历任明州通判、检详枢密五房文字、宣州知府、提点京西刑狱。
哲宗立,宰相文彦博要派刘奉世出使夏国,御史张舜民因提出异议,被降职为虢州通判。对此,梁焘坚持公道,他认为:御史是负责国家法纪的官员,据法纪论是非是他的职责。今御史敢于言大臣的过失,是尽职尽责,而大臣对御史打击报复,是出于私心; 加罪说公道话的人,袒护挟私的人,不符合祖上规矩。梁焘要求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以维护国家的法纪。第二年,梁焘改任左谏议大夫,不久入权礼部尚书。前宰相蔡确作诗怨谤朝廷,梁焘与刘安世尖锐地批评他,梁焘说:“当今忠于蔡确的人多于忠于朝廷的人,敢于说坏话、假话的人,多于敢说公道话的人。”由此可见,蔡确的气焰是多么嚣张; 他们根蔓牵连,后患无穷。蔡确听到朝中官员的言论,只好龟缩于新州。绍圣元年,梁焘以司马光同党的罪名贬雷州别驾化州安置,不久病卒,年64岁。梁焘自入仕为官以来,以提携有德有才的人为己任,作《荐士录》记载姓名,他的朋友看了《荐士录》,有的就说:“你所栽的桃李逢时而发芽生长,但不向人开花(不献媚)”, 梁焘笑着说:“我出入宫廷,位高权重,执政八年,所推荐的人没有全用上,实感惭愧。”因此,世人对他有“好贤乐施 ”的赞誉。
王 质(??1188) 字景文,郓州(今东平)人,后迁居兴国。
王质博通经史,善写文章,游太学,与九江王阮齐名。王阮常说:“听景文论古,如读郦道元的《水经注》,大河连着小河,没有间断,字字珠玑,精深绝妙”。著论文五十篇,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
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及第。第二年,入为太学正。宋孝宗几次更换相国,王质上疏论事,分析入微,他写道:“陛下即位以来,为国运不济而感慨万端,无时不想有所作为,而陈康伯、叶义向、汪澈在廷,被认为不称职,先后罢官。宰相不称职,陛下的大志就不能施展。前日陈康伯奉旨去和金国议和,没有和成; 又奉旨去战,也未获胜; 张浚又奉旨监守,守不成就想退兵; 最后又奉旨去讲和。皇上对和、战、守三者的关系,也没有深刻地分析一下吗?李牧在雁门,以守为攻,守成战则胜; 祖狄在河南,以战求和,战胜则和成; 羊佑在襄阳,以和为守,和成则守固。今陛下主意不定,犹豫不决。如果有人对陛下说,金国衰弱,我们非常强大,陛下就会勃然有率兵席卷金国之志; 如果有人对陛下说,我们力量很弱,金人马上就要打进来了,陛下就会萎靡不振,有结盟妥协之心; 如果有人对陛下说,我们没有力量战胜金国,金国也没有力量再入侵,陛下就会有指鸿沟之意。让大臣们为陛下想一条使和、战、守三者为一的良策,天下就会很快安定下来的。”对王质,人们看法不一,普遍认为他忠贞不二。但有的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年少好发怪论,于是皇帝罢了他的官。这时,虞允文奉命去安抚川陕,召王质一起去。一日,让王质草拟一份声讨契丹的文章,王质援笔立就,豪气激壮。虞允文握着王质的手说:“景文,真天才也!”回京后,任枢密院编修官。虞允文掌权,荐王质为谏官。由于宦官在背后阻挠,拟任荆南府通判,王质不受,移居深山,决意为民。淳熙十五年病卒。
黄久约(??1191) 字弥大,金,东平须城人,曾祖孝绰,一生不求功名,号潜山先生。父胜,通判济州。传说母刘氏夜里做了一梦,一只硕鼠口衔明珠,跳上床来,刘氏惊醒,久约呱呱坠地。人们说,这孩子有福,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是黄家的一颗明珠。
久约擢进士第,任郓城主簿、曹州军事判官。他在地方做官体恤民情,爱民如子; 任磁州刺史时,盗者被捕后,审录官不及时审理,多被杖杀或死在狱中,久约恻然,说:“民虽为盗,而不死于法,能行吗?请先定罪然后执行。”在朝做官,敢直言进谏。世宗时,郡县一职多空缺,久约认为这不是因缺乏人才造成的,而是论资格的缘故。他对皇帝说:“请下诏责备那些因循守旧而淹没人才的大臣,要他们体谅朝廷苦衷,积极推荐人才。” 世宗说:“这类事宰相没有留意,倒是谏官先提出来了。”即日就任命了几位刺史。久约又对皇帝说??:“应让亲王以下官员,依次向上推举。”世宗说:“荐举人才是宰相的事,其他官员职位再高,不一定都会识别人才。方今县令最缺,应让刺史以上官员推荐县令,我将根据他们的能力大小选用。”又说:“近日推举的官员,都是待考的各科学生,为什么没有进士?是不是荐举这种办法有弊,不能再继续使用了?”久约回答说:“各科中哪能没有廉能的人!要不采取荐举的办法,他们当中怕是有的一辈子也当不了县令,这个办法不能废止。”一天,上朝议事毕,宰相有事另奏,诸大臣退避。久约欲退,世宗止之。从此,谏臣不再退避形成惯例。
章宗即位,久约领右丞相,以国富民贫、本经末重、任人太杂、吏权太重、官盐价高、坊场害民等事上奏皇帝,皆予以采纳。后以老请求辞职,皇帝下诏不许:“卿忠直敢言,匡益甚多,不能离我左右。”改任太常卿,兼谏职。明昌二年卒。久约爽朗豁达,敢言直谏,善待友人,文章典雅优美,吏治、学识皆名于当时。
郭茂倩(生卒不详) 郓州须城(今东平)人。祖父郭劝, 父郭源明,字潜亮,官至太常博士、方员外郎、知单州。郭茂倩自幼受诗礼熏陶,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他熟知音律,善篆隶,才气非凡,一生未中举,也没有较高官位,只以《乐府诗集》扬名后世。
《乐府诗集》共一百卷,上采尧舜时歌谣,下迄唐代的新乐府诗,共五千三百八十九首。根据乐府诗的性质、用途、音乐形成、时代特征等,分为十二大类,并在每类诗前作了题解。歌辞中价值最大的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内含许多优秀民歌和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如千古流传的《战城南》、《陌上桑》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等。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使大量诗歌得以保存和流传,为后人研究乐府诗提供了极大方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该书“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乐府诗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 霖(??1215) 字子约,金,东平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初任泗水令,安国军节度判官。因父病故回乡里,丧服满,任绛阳军节度判官,又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他对治理黄河很有见地,认为黄河所以为害,主要是因为河流曲折,水势湍急,流到狭窄处,势必决口为患。他主张按《水经》提供流的经验,疏通河道,不使阻塞,再开通鸡爪河,缓和水势。这样不仅能免除水患,也免除了百姓的捆埽护堤之劳。他的这些主张,都被皇帝一一采纳。后提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又改任监察御史、太常博士、都水监等职。大安初,为耀州刺史。三年后,升河北东路按察副使,又改任韩王傅兼翰林直学士。崇庆初,为工部侍郎兼直学士。至宁元年八月,奉太子令,迎宣宗到新城,又奉宣宗令迎诸妃,赐钱千贯,升官三级。至宁二年,任河平节度使兼都水监,又入朝任兵部尚书,知大兴府事。不久,代理参知政事与右丞相承晖主管中都,后改为中都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平章政事。元兵进攻中都,其他官员弃中都而逃跑,高霖与子高义杰率兵守城。霖战死,义杰伏于死尸中得生还。赠霖为翰林学士,谥文简。奉旨立碑,乡里四时致祭。
赵 (生卒不详) 字文儒,金,东平人,大定二十二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工书法,自号黄山。礼部尚书、书法家赵秉文对其有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他说:“正书体兼颜(真卿)、苏(轼); 行草备诸家体; 其超逸豪放又似杨凝式。书法艺术当在苏、黄(庭坚)伯仲间。”与党怀英齐名,人称“党赵”。长清灵岩寺有“十方灵岩寺田园记并阴碑”一块,周驰撰文,党怀英篆额。赵书丹,皆金代巨手。有《黄山集》行世。
李 昶(1203?1289) 字士都,元,东平须城人,父世弼,兴定二年,与父同时考中进士,授温县丞,再调漕运提举。元兵南下,奉亲回故里。行台严实居东平归元,升行军万户府经历。时昶杜门教书,一时名士皆出其门。元世祖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甚嘉纳之”。因昶知无不言,皇帝对他越来越信任。一日,世祖宴请群臣,远远地望见李昶走来,便收起笑容, 敬重地说:“李秀才至矣”。严实次子严忠范上表要求拜昶为师,皇帝就授昶为翰林侍读学士,代理东平路总管军民同议官,后以十二条事上奏皇帝,革除积弊。至元年间,为吏、礼二部尚书,奏文格式、选举、礼义等事多由昶裁定。后告老还乡,不久,又起用为山东东西道按察使。未几病卒。著有《春秋左史遗意》二十卷、《孟子权衡遗说》五卷。
信世昌(生卒不详) 字云父,元,东平人,魏公子无忌后,官太常丞。文天祥被俘至燕京,世昌奉命在官邸“陪伴”。他对文天祥忠于社稷,坚贞不屈的品格,素怀敬佩,赠文天祥诗一首,表示自己的心迹,其中有句云:“宗庙有灵贤相出,黔黎无害大星明。”他向文天祥请教诗法,文天祥举宫词数章教之,所举皆词短意深,比兴悠长。第二天,世昌写一首诗送文天祥, “东风吹落花,残英犹恋枝。莫怨东风恶,花有再开时。”喻文天祥“不忘王室,王室必兴也。”
李好古(生卒不详) 元代前期剧作家,天一阁本《录鬼簿》说他是东平人。
李好古写过杂剧三种。《录鬼簿》吊词说:“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这里点明了他所写的三个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其中至少有两个是神话题材。还说他博学能文,腹内有万卷诗书,所作文字足以流传后世。
《张生煮海》是流传下来的李好古的唯一杂剧。题材系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和金院本加工改写而成。剧作写秀才张羽寄居东海石佛寺,晚上弹琴散心,有龙女琼莲前来偷听,张羽爱上龙女,请求结为夫妇,龙女很倾心,约定八月十五日招他为婿。琼莲回龙宫后,龙王不许。张生思念心切,前去海边寻访,但渺无踪迹。这时,东华仙姑降临,传给他法术,送给他银锅、金钱和铁勺,告诉他煮沸海水,就可逼龙王招亲。于是张羽便在沙门岛上架锅扇火,煮得大海沸腾。龙王无法,只好请石佛寺长老做媒。剧本第四折指出:“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说明只要有移山填海的决心和毅力,一定会取得爱情的胜利。剧中张羽能够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和封建统治势力作斗争,这一形象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张生煮海》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杂剧。《太和正音普》评说:“李好古之词,如孤松挂月。”有人说,他的曲词具有“清秀优美磊落不凡”的特点。
王 构(1245?1310),字肯堂,元,东平人,少年以词赋中选。初为东平行台掌书记。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后为吏部、礼部郎中、太常少卿。去任淮东提刑察院副使时,皇帝在便殿召见,亲自赐酒。不久召回京城,任翰林侍讲学士,撰修《实录》,又拜参议中书省事,因病辞归,后又起用为济南路总管。
武宗即位,拜翰林学士承旨,病卒后谥号文肃。王构历仕三朝,熟悉各种典故,谥议册文皆由他撰定。朝廷每商议国家大事,“皆咨访焉”。同郡王旭,翰林直学士王磐,也以文章名世,与王构号为“三王”。王构长子王士熙,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 次子王士点,官淮西廉访司佥事,父子都以文学著称于世。
严 实(生卒不详) 字武叔,长清人。略知书,志气豪放,不治生产,喜交朋友,乐施与人。初,落魄乡里,因事曾被下狱,多亏朋友死力相救,才得以脱逃,保全生命。
癸酉年秋(1213),元兵攻金,东平行台调民为兵与元相对。因严实拥众,被金命为百户。戊寅年(1218),任长清令。后来被人诬与宋暗通,于是行台派兵包围长清,严实携带家口,率众冲出重围,避乱于青崖。宋授他为济南治中,让他四面出击,收复失地。兵所至无不下,太行以东,都受严实管辖。
庚辰三月(1220)金河南军攻彰德,宋守将单仲多次求救,严实请宋主将张林出兵救援,但张林观望迟疑,见死不救,严实愤而独自出兵,但时机已过,单仲被金兵俘去,严实非常气愤,他清醒地看到宋王朝腐败不堪,江山难保,便率三十万兵投奔元木华黎。
木华黎拜严实为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攻曹、濮、单三州皆下。偏将李信留守青崖,犯下罪状,害怕受诛,便乘严实出兵之机将其家属族人杀死,投靠宋兵。严实收复青崖,杀死李信。又率兵打东平,金守将和立刚弃城逃跑,严实占据东平,京东州县皆归他所有。
壬午年(1222),宋将彭义斌率师收复京东各州县,严实属将晁海在青崖投降。乙酉年四月(1225)宋兵包围东平,严实求救元大将孛里海,企图内外夹攻,但元兵迟迟不至。城中兵需殆尽,严实乃投靠宋将义斌。义斌想借严实力量收复河朔,然后再收拾严实,便同意议和,并让自己的哥哥留在严实身边谋事。七月,义斌下真定,路经西山,与元兵相对峙; 他收回严实部分兵力,表面支持严实,暗中企图找机会将他干掉,严实分析了当时的危机情势,立即带兵投奔了元兵孛里海,反戈进攻宋将彭义斌,不到一月,宋兵溃败,义斌被俘,京东州县五十四城皆归严实所有。
庚寅四月(1230),元太宗召见严实,赐坐,赐宴、赐虎符,礼遇甚重。甲午年(1234),又在和林召见严实,授为东平路行军万户,其属将赐金符的就有八人。以前领五十余城,从此,只有德、兖、济、单等地隶属东平路。丁酉九月(1237),元帝下诏,严实不再领兵征战。
元初入山东时,木华黎之弟带孙攻下彰德,驱老幼数万人准备杀掉。此时,严实恳切劝道:“他们是国家旧民,受治于人,没有罪。”带孙觉得有理,百姓遂获免。后破濮州又要屠洗,严实又力劝得免。其后攻打曹、楚丘、定陶、上党,都因严实劝阻使百姓免遭涂炭。当元兵由武关出襄、邓州时,严实驻守徐、邳州间,他估计河南被攻下后,杀戮必然很多,于是便命部下多带金银、布、帛前去赎人,并且下令不许妄杀乱掠。灵壁一县按元军的残暴政策,应杀五万多人,由于严实极力挽救,避免了一场屠杀。
由于战争连年,灾荒频仍,苛政如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史称“会大饥,民北徙者多饿死。藏匿逃者,保社皆坐,逃亡无所托,僵尸蔽野。”严实同情百姓疾苦,命士兵煮粥,放置路旁,让饥民啜食,救活了很多人。
严实宽厚豁达,他的部下有逃归益都的,当益都被攻下后,又全部成了他的俘虏,人们以为严实一定会杀掉他们,但他既往不咎,对他们善待如初。王义深曾在东平杀掉严实的族人、亲戚,逃往河南,当攻破河南后,严实部下抓住了王义深的妻子,人们以为严实一定杀其报仇,可严实认为,罪是王义深犯的,不应祸及妻小,命部下很好照顾,并护送回乡。
庚子年(1240),严实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史志记述:“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已。”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追封严实为鲁国公,谥武惠。在东平州城建有严武惠祠。
宋子贞(生卒不详) 字周臣,潞州长子人,青年时补太学生。金末,在赵、魏间避乱,宋将彭义斌推荐他做安抚司计议官。彭义斌死后,他率众投靠元朝。严实早就听说他有才能,便将他安置在幕府。
严实因和丞相耶律楚材不睦,每有大事,都拜托近臣代奏,不和丞相通消息。子贞来后,极力相劝,说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不利,并积极在他们之间疏通关系。从此,严实有事上奏朝廷,都首先征求丞相的意见,二人和好无间。严实对子贞也更加信任。
元太宗四年,严实防守黄陵,金兵集中全力来攻打,曹、濮州各地人心惶惶,局势混乱,更有人散布谣言说:金兵势强,元兵必败。人们更加害怕,军队士气低落,宋子贞面对这严重局势,经严实同意,把传播谣言的人斩首示众,使境内民心、军心立即安定下来,挫败了金兵的进攻。
元攻陷汴梁后,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土地荒芜,日不聊生,纷纷逃难,饿殍遍野。子贞千方百计筹集粮物,赈济百姓,使数万人免遭饿死。子贞对金国流落的名人文士凡能找到的,都给予照顾,并推荐给严实父子予以安置利用。如:著名文人张立,刘肃、李昶等人都得到他的帮助,成了他的同僚。在此影响下,四方人才闻风而至,所以东平当时人才济济,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比任何地方都繁荣昌盛。他因功绩显著升任行台右司郎中。
中原略定后,一些治理方略处于草创阶段,东平行台统辖五十多城,各州县的官员有的出身行伍,有的来自农村,野蛮和愚昧可想而知。子贞效仿前朝考核官吏的制度,制订了三道纠察办法,让官吏有章可循,罢免处理了一批贪惰官吏,奖励提拔了一批廉洁勤勉的官吏,政署内有纪纲可循,开始按章办事,使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东平路的元兵将校,圈占村落农户为自己“曲户”,谓之“脚寨”,收的赋税归自己所有,这样的“脚寨”大约有四百多处。子贞向严实建议,这种办法不对,应废除“脚寨”,其行政权利和收交的赋税都应归州县地方所有。起初严实很作难,怕引起军队的反对,经过子贞多次劝说,陈述利弊,才勉强答应下来。这件事对缓和军政矛盾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民众的负担。
严实死后,由他的儿子严忠济承袭官职,忠济对子贞特别敬重,奏请朝廷,授子贞为参议东平路事并提举太常史乐。子贞修建学校,请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对几百个学生免费教授,按季定期考核,山东兴教尊儒风靡一时。
元世祖南征,把子贞召到濮阳,请教计谋、方略,世祖很赏识他,遂授益都路宣抚史。中统年间,升任右三部尚书。各州县典章制度,多由他主持制定。后拜中书平章政事,以年迈乞求辞官,特敕封中书,朝中凡大事不能决定,均到他家中征求意见。
罗贯中(约1330~1400)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东东平罗庄。
罗贯中天资聪慧,自幼熟读经史,长成后颇有谋略,立志图王。平日里喜交朋友,遍游附近湖泊山水,了解当地风物人情。曾为南宋理学家赵偕(赵宝峰)门人。罗贯中生逢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相互交织,各地农民起义频频爆发的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了创立自己的霸业,建造一个八方共域、四海一家的公正、平等社会,他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反元农民大起义,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炼,并一度投靠在反对朱元璋的张士诚门下,后来,他与张士诚有了矛盾。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后,对反对他的人严加诛杀。罗贯中为躲避祸害,便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隐姓埋名,与人寡合,潜心研究学问,他把自己的愤懑之情和政治抱负寄托到讲史写书之中。
罗贯中青少年时期所处的东平,是元杂剧的主要发祥地。罗贯中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当熟悉。他早年创作了《风云会》、《蜚虎子》、《连环谏》。这些杂剧在民间曾广为流传。明洪武十四年(1381),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三国演义》是我国成就最为突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后来移居杭州(钱塘),活动于江浙及淮南一带,这时的罗贯中虽沉闷寡言,但并不愿安心守己,他不能容忍不争。奋笔高歌:展开缚虎屠龙手,来战移山跨海人。耄耋之年的罗贯中疾笔耕耘不停。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明洪武二十年(1387),罗贯中终于撰著出《水浒传》。
罗贯中是一个有着丰富战争经验的杰出人物,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中国古典小说中,他用如椽大笔,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他把英雄的豪气作了深刻而富有社会意味的描写。他精心塑造出刘备与宋江,诸葛亮与吴用,张飞与李逵等众多相似又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罗贯中自诩智慧的化身,能文能武,通天彻地。他的作品清新明快,生动豪放,画火画潮,天生绝笔。《三国演义》、《水浒传》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传遍全世界。
王 彬(??1402) 字文质,东平人,洪武年进士,官至御史。燕王朱棣发兵至江北,王彬巡视江淮,驻扬州,与镇抚崇刚守城。当时,燕王师强大,人无守城决心。守将王礼想举城投降,被王彬拘捕,连他的同伙关进监狱。崇刚负责练兵,王彬负责修城,昼夜不懈。有一力士能举千斤,做王彬侍从,随其不离左右。燕王兵飞书城中,上写:“谁缚王御史来降,赐官三品”。想投降者都怕那位大力士,不敢动手。王礼弟王崇买通力士母,将力士骗出,他们趁机缚王彬献城,王彬与崇刚皆不屈而死。正德年间,二人被列为扬州名宦。
刘源清(??1550) 字汝澄,东平人,正德甲戌进士,任进贤县知县。宁王宸濠反,进贤县是叛军东进必经之地,源清做好战与守的准备,在旗上大书“誓死报国”四个大字,并在自己眷属住室周围堆满柴草,嘱家人危险时点火,宁死不受贼人侮辱。宸濠妻弟娄伯与阉官乐囿率兵要穿越进贤县,源清招募二百名死士,从叛军后面杀出。斩杀娄伯、乐囿等人。叛军送书求源清让路,源清杀使者。因此,濠兵不得越进贤县一步,遏止了他们向东进兵的企图。后王守仁起兵与源清合击,消灭了叛军。源清拜监察御史,后改任大理寺丞,又提升为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大同军叛,源清奉命讨伐,督总兵永攻城,郎中詹荣负责分化瓦解,斩叛军首要分子,迫使叛军投降。侍郎黄绾散布流言蜚语,伤害源清,源清被捕入狱。一年后释放回家,病卒。隆庆元年,谏官奏本,平反昭雪,赠兵部尚书。
源清昭雪后,穆宗朱载下谕致祭,充分肯定源清的报国忠心、显赫战功; 对其蒙冤受害,则认为“无损勋名之重”; 对其病逝,深感痛惜,“胡为婴疾,遽尔长终。”皇帝“爱念往劳,特加恤典”,依礼厚葬之。
赵鸣乔(生卒不详) 字尧瞻,东平人,明崇祯庚(1630)举人。清初,授真定通判,后升宁州知州。为政清廉,重理喻,轻刑罚,有政声。弟赵鸣鸾,顺治戊子拔贡,授京山知县。常对人说:“我不扰民,则民自安”。后归故里,教子务农,寿七十有余。
宫慕久(生卒不详) 字景虞,号竹圃。世居东原(今东平县州城),耕读传家。嘉庆己卯科(1819)获乡荐,庚寅四月(1830),任云南宁洱知县,后任安平厅题、蒙化直隶厅同知。庚子(1840),任开化府知府。辛丑(1841),钦放临安府知府。后调云南顺宁府知府。时云州地方回族、汉族矛盾激烈,发生互斗。宫慕久奉命查办,汉、回矛盾屏息,各安其所。后任广南知府。癸卯(1843),任江苏苏松太兵备道,去苏赴任时,送行者遮道林立。时莫人人侵事件平息不久,人心不稳,宫慕久抵任后,遇事周评、治理三载,民心安定。丁未春(1847),钦命江苏提刑按察使。期间,皇帝曾三次召见,询问莫吏事务。在回苏途中患病,于戊申年(1848)病故,时年60岁。“灵柩归里,行李萧然,只有书籍数箧,家产仍先人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