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店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42&run=13

一、地理概貌
斑鸠店镇位于东平县西北边缘,东经116o05'?116o12',北纬36o03'?36o10'。西、北依黄河,与阳谷县、东阿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东临东平湖。纵距11公里,横距10.5公里,总面积75.97平方公里。镇驻地斑鸠店村,位于镇境东部,距县城58公里。全镇辖40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2人。
全镇地形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79.8米,最低海拔39.5米。主要有山区、丘陵、平原、涝洼地4个类型。
山区主要集中在镇域的西南、东南及中部,有九顶琵琶山、六工山、凤凰岭、青龙山等大小数十座山头,总面积407.8公顷。这一带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发展种植业收益小。但因其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发展建筑建材潜力很大。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山丘边沿地带,总面积311.8公顷,随山体变化,坡度渐缓。土质和土层厚度较山区为好,可种植土豆、地瓜等作物。
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主导地形,面积3666.6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6%。西、北部土地平整,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土壤为粘土、中壤土,有机质含量1.34,适耕期长; 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埋藏浅,灌溉条件良好,是粮油、大蒜主要产区。中、东部土壤为重壤和中壤,土壤耕性适中,保水保肥,灌溉条件良好,为大蒜的主要产区。
涝洼地主要集中在镇域东部的东平湖库区,总面积600公顷,地势低洼,海拔高程一般在40米左右,土壤为黄河沉积物,属冲积和湖积湿潮土类型,土质肥沃,保水保肥,但地下水位较高,潮湿易涝,适宜农、渔、牧业的综合发展。
二、建置沿革
1986年5月,豆山乡与斑鸠店乡合并为斑鸠店镇。该镇是历史名镇,为隋唐名将程咬金的故里。
三、自然资源
斑鸠店镇资源丰富,石灰石储量1.4亿多立方米,浅水宜渔水面266.7公顷。
域内有黄河流经陈庄、杨闸、黄庄、解山、荫柳棵、龙山等村,主要集中在镇域的西部。东平湖流经路村、侯河、魏河、名山、康村等,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下水深10?15米,南水北调工程自东向西横穿全镇,地表水及地下水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可满足工、农业生产需求。湖面适宜水产养殖。
四、农业
全镇共有耕地面积4133.3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顷。该镇素有大蒜之乡之称,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发展传统特色农业。1993年,农业总产值4099万元,比1986年增95%;粮食总产量达15386千克,单产418千克,比1986年分别增长25.2%和30.3%;人均占有342千克,比1986年增加69千克;棉花产量59吨; 大蒜种植面积800公顷,年收入达1440万元,1991年,参加国家农业部举办的农产品展览,获优质奖。1993年起,鼓励广大农民种植大蒜,扩大种植规模。2002年6月10日,该镇大蒜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斑鸠店”牌大蒜,为大蒜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该镇大蒜皮色洁白,头大瓣整,味辣适中,无工业污染,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植物杀菌素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2003年,全镇种植大蒜面积2666.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全镇大型恒温库6座,储藏能力达万吨。
充分利用本镇山坡、湖岸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禽生产。1993年养牛5347头,比1986年的2100头增长2.5倍,生猪存栏8020头,羊存栏9205头,兔13730只,鸡、鸭万余只,禽蛋总产544吨,畜牧总产量达696万元,比1986年增长1.6倍。2003年,规模饲养小区8个(堂子林场2个,柏松2个,前山2个,豆山1个,子路学校1个); 规模饲养厂120个,饲养大户500户,水产养殖规模区6个。
五、工业
党委、政府围绕山石开发、大蒜加工两大重点,培植了若干骨干企业,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发展镇办企业,鼓励发展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1993年,兴建和发展了动物蛋白厂、地毯厂、刺绣厂、多元素抗磨钢球厂、建材配件等11个镇属企业,发展村办企业19个。工业主要产品有动物蛋白粉、被罩、刺绣品、地毯等,销往青岛、辽宁、天津、河南等地。2003年,引进外资项目10个,引进资金3925万元。其中,世亮冷库450万元,通宇冷库420万元,塑钢门窗厂200万元,镇一中餐厅155万元,子路浮桥950万元,黄庄浮桥750万元,世来石料厂200万元,万庆石料厂150万元,树远石料厂200万元,东平县国鑫金属材料加工有限责任公司45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52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4亿元,财政收入980万元。
六、科教文卫
1986年,全面完成了各村小学旧舍的改造任务,新建了镇二中,扩建了镇一中,巩固了1处联中。1993年,全镇中、小学学生共6564人,教职员工414人,向高中、中专输送学生1058人,有5处学校被县市评为花园式学校。2000年开始,投入资金540万元,用于危房改造,共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5座,总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2003年底,全镇初级中学1处,32个教学班,在校生2370人;小学11处,其中完全小学5处,共112个教学班,在校生2851人;全镇共有教职工员工354人。
卫生院1处,在职员工58人,村级卫生室68个。自20世纪90年代,镇卫生院投资30多万元,购进了X光机、B型超声诊断机、心电图、洗胃机、电动吸引器等先进仪器,改善了治疗条件,全院有20多个科室,50张病床,设施完善,设备先进、齐全。
七、交通邮电
220国道纵贯全境,距省会济南100公里,距京九铁路聊城站40公里。1998年,实施较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工程,投资330万元修路30条,全长6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沙石路。镇域内有大型浮桥6座,可直达京九铁路聊城站。2003年全面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工程,镇村道路形成网络,村村晴雨通车。
1992年筹资建起了镇变电站和供电所,加强和整顿了电业管理队伍,对电路、电价、电费进行了系统治理,使全镇形成了统一的供电网络。1993年,全镇40个村达到村村通电,户均年用电量94千瓦时。1998年至2001年,完成历史上最大的线路改造一、二期工程,增设了变电站5座。至2003年电力充足,户均年用电量240千瓦时,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
该镇具有现代化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交换机容量3000门,可与国内外进行快捷的通信联络,并能办理上网和传真业务。
八、乡村建设
1986年以来,新建了镇机关办公楼,变电所,电器楼,供销服务楼,税务、银信办公楼,扩建镇第二中学。镇直单位新建平房247间,改建了卫生院、信用社和计生办。铺修镇驻地至解山沥青路1条,长7000米。石化道路3条,长18.5公里,镇驻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投资880万元。1996年,建成建筑面积3093.78平方米的四层政府办公大楼,并投入使用。1996年,在220国道两侧建成投入使用商业用房1020间,建筑面积32250平方米; 1997年,在镇政府以南500米处,建成占地5696平方米的大蒜批发市场1处。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2003年,小城镇建筑面积4.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