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平 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36&run=13

一、地理概貌
东平镇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接山乡; 西毗老湖镇; 南至大清河; 北接梯门乡、大羊乡。全镇山区、平原、涝洼三分天下。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西部和南部为平原涝洼,山地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有豆山、东山、龙山、韩山、老虎山、皮子山、黄花山、五岳山、图门道北山、空空山等。
境内为古汶、大清河汇流之区。河道、湖洼、坑塘、山泉、沼泽较多。主要河湖有白吉河、跃进河、金线河、稻屯洼及中、小河道6条。稻屯洼位于县城西4公里处,大清河北岸。为县境内北部山丘中、小河道及坡水积水洼。面积27平方公里。内有自然村25个,可耕地4260公顷。设计蓄洪库容量1.59亿立方米,常年积水位39.5米,面积约2万亩。
土壤分为三种类型,即褐土、棕壤潮土及砂壤土。植被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自然植被有酸枣、花椒、鬼针草、鹅莲草等7种。境内大部分为栽培植被,树木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1%。
二、建置沿革
1985年12月,设东平镇,1986年1月,大羊乡的井仓、驻村等8个行政村迁划东平镇。2001年1月,东平镇与宿城镇合并为东平镇,镇政府驻宿城村。辖71个村(居),93个自然村。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1万人)。
三、自然资源
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4606公顷,山地占0.55%,宜发展林(果)、牧业; 丘陵占11.2%,可种植果树及耐旱作物; 平原占77.2%,是粮食、瓜菜的主要产地; 涝洼占8%,可发展水生经济作物; 湖泊水面占3%,可发展淡水养殖业。全镇耕地面积6644.7公顷,占总面积的45.5%; 宜种植小麦、花生、棉花、玉米、蔬菜等。
境内水资源,由地上水、地下水组成。在利用量上,地下水和客水多于地上水。地上水径流的75?85%集中在汛期的7、8、9月份。农灌期的3至5月及10月至11月,占年径流量的比数少,故形成了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以北山丘区。除境内跃进河两岸、肥东公路西侧和白佛山前平原等部分地区地下水量较为丰富外,其余水资源贫乏。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主要有两种,即:河砂和石灰岩。河砂主要沿大清河道分布,东至北城子,西至单楼,东西长约15公里,宽约0.5?1.0公里,平均采砂厚度0.5?3米(最深处10米)。从河道上游到下游,颗粒由粗变细,即为粗砂—中砂—细砂,上游底部可见砾石。从流泽大桥向上至戴村坝,砂质优良,无杂质; 下游多为面砂,内有粘土,矿质较劣。砂中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磁铁矿等。石灰岩十分丰富,境内10多座山上都有石灰岩,各山石灰岩的储量都在亿吨以上。
四、农业
1994年,全镇小麦播种面积为2635公顷,单产214千克,总产10425吨。玉米播种面积为2196公顷,单产359千克,总产为118.4万公斤。粮食总产1273.6吨,棉花总产140吨,蔬菜面积发展到1549公顷,蔬菜产量79991吨,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的蔬菜达750公顷,农业总产值4044万元,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农民人均收入1443元,农民储蓄金额250万元。1995年,全镇的优质小麦基地已形成规模,到2003年每年繁育小麦良种266.6公顷,累计向社会提供优质小麦良种7500吨,优质小麦品种远销湖北、安徽和本省的十几个县市区种子公司。
1995年至2000年,累计发展冬暖式大棚1600个,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所种植的蔬菜及香瓜远销北京、黑龙江、辽宁、上海。出现了1500多户种菜大户,上万人的种菜能手。由原来的一年一作逐步改为一年两作,一年三作,粮经比例由8∶2提高到6∶4。
2001年,在南部及城区周围地块,大力发展瓜菜生产,培植发展了26个瓜菜生产基地村,面积达到333.3公顷,重点培植了洋香瓜这一名牌产业,建冬暖式大棚1600个,春暖式大棚1600个,年产香瓜12000吨,成为鲁西南规模最大的洋香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被誉为洋香瓜之乡。2002年投资35万元新建了占地2公顷的瓜菜科技示范园,年繁育瓜苗180万株,提高了苗子的抗病力、成活率,每棵瓜成本至少低于市场价0.2元,为瓜农年节资金36万元。同时,以示范园为纽带形成镇、村、户技术服务网络,将原东平镇粮食批发市场改为瓜菜交易中心,为瓜菜供、销、售服务,确保瓜农丰产丰收。2003年,全镇瓜菜面积1000公顷,其中西红柿373.3公顷,芹菜266.6公顷,莲藕200公顷,西瓜133.3公顷,瓜菜亩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对稻屯洼实施综合开发,改造治理涝洼地1333.3公顷。把常年水面隔成两大块,将污水集中控制在333.3公顷区域内,其余666.6公顷改造成净水区。新建160华里的生产路网络,形成了开发建设的大框架。同时完成田、池、路、沟、渠、桥、涵、农电、排涝站、看护房、绿化、美化高标准配套。2000年至2003年,稻屯洼人均增加耕地0.04公顷,亩收益达到1800元,农民人均增收850元,经济效益相当于改造前的10倍。三年来,累计新修改建大、中、小型排涝站7座,新修生产路8.9公里,其中硬化路面3.6公里。
1986年至1988年,全镇林地面积953.2公顷,果园面积116.5公顷,林木覆盖率12.1%。1989年至1995年,林地面积1426.6公顷,果园面积306公顷,林木覆盖率14.2%。1996年至2003年,果园面积434.6公顷,在稻屯洼造林533.3公顷,植树40余万株,完成绿色通道建设10公里,植树10万株,林地面积2054.4公顷,林木覆盖率21.8%,桑园面积6400公顷。新增农田林网666.6公顷,完善农用林网2666.6公顷,植树80万株,经济林新发展66.7公顷,栽植果树4万株。
1986年至199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10685头,其中牛3290头,猪17250头,生猪出栏7600万头; 养羊、兔3.8万只,养家禽28.8万只。1996年至2001年,建成了以稻屯洼为中心的20万只麻鸭饲养小区。2002年全镇养鸭专业户120户。2003年全镇牛、羊、猪、禽分别发展到9100头、24500只、9800头、446000只,其中奶牛150头。
五、工业
1986年共有镇办企业7家,销售收入2200万元,实现产值24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900万元,上缴税金30多万元。
1988年至1989年,有镇办企业14家,其中工业12家,建筑业2家。1993年至1995年,镇办企业处于下滑趋势,共有7家,其中工业5家,建筑业2家。
1987年,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21家,从业人员230人; 工、商业户254户,从业人员350人。1988年至1990年发展到25家,从业人员280人;个体私营户300户,从业人员440人。1992年民营企业发展到30家,从业人员310人;个体私营经济户900余户,从业人员1200人。
1998年至2000年,民营企业发展到121家,固定资产9200万元,注册资金9526万元,从业人员1985人。其中新增私营企业27家,固定资产3200万元,注册资金3000万元,从业人员850人。2001年,民营企业发展到249家,固定资产1.9亿元,注册资金2.23亿元,从业人员4886人。2002年至2003年,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4187户,注册资金8468.93万元,从业人员6259人;其中2003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50户,新增注册资金3160.93万元,比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82.9%,从业人员960人。新增民营企业63家;注册资金6651万元,从业人员2271人。新增规模企业3家。2003年全镇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实现产值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616亿元,上缴税金3000多万元。
六、科教文卫
1986年,原东平二中划归县教育局,镇内有初中14处;小学72处,入学率84.2%。幼儿园32处,儿童入园率48%。1987年至1991年,全镇共有初中5处,小学64处。小学生入学率95.4%。幼儿园48处,入园率达86.3%。1992年至1996年,全镇有初中3处,在校人数3860人;小学32处,在校学生5640人;幼儿园45处,小学入学率和幼儿园入园率均达100%。镇委、镇政府投资40万元,建起东平镇成人教育学校,又投资48万元在东平镇中学、宿城一中兴建高标准体育活动场地。32处小学都进行了校舍改造和翻新,总投资148万元,彻底消除了危房。1997年至2000年,投入20万元建教学楼1幢,投资140万元建教师宿舍楼1幢。有初中3处,小学24处,成人教育学校2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幼儿园有50处,1999年8月,全镇进行了“三制改革”。东平镇中学投资52万元装备语音室、微机室。宿城一中投资104万元建实验楼。北城子小学、牌子小学共投资32万元翻新学校。2001年至2003年,投资10万元建教学楼1幢,投50万元建教师宿舍楼1幢。投资80万元为一中、二中建起了语音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2003年,投入240万元,为两处小学分别建教学楼1幢,并新建或改建了部分校舍。
1986年至1992年,卫生院工作出现滑坡,收不抵支,到1991年底已负债30余万元。1990年底仅剩36人,年业务收入仅9万元。1995年,镇卫生院实行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98年,东平镇率先推行 “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辖区36个行政村设卫生所21处,聘用乡医93人,对卫生所实行了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统一管理。院内抽调19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卫生所参与管理,规范了医疗行为,1999年实现业务收入300余万元。是年投资200余万元,对卫生院进行了改貌建设和设备建设。2000年,建起了高标准病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年成为“一级甲等医院”,产科建设达市级标准。2001年,预防、接种门诊安装空调4台,微机1台,电视视教系统1套,被定为全县第一个“省预防接种示范门诊”。2003年,年完成门诊量36000人次(包括村卫生所),实现业务收入240万元。
全镇新生儿建证、建卡率达100%,计划免疫保偿率达100%,四苗接种率100%,甲肝、风疹、流腮等疫苗接种全面推广,接种率达95%,妇幼卫生保健方面,为孕、产妇及儿童建立查体档案,建档率达95%。进行长期监测与指导,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社区服务方面,成立了4个社区服务站,为周围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开展每季一次健康查体工作。
七、镇村建设
1986年,赤脸店村建起了工业公司大楼,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投资11万元;护驾村建了贸易大楼,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全年全镇竣工面积10360平方米,总投资127万元。1987年,投资20万元,新开辟了汇河街,建设了县城农贸市场,安装长200米的封闭式大棚,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投资35万元;民房建设11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全年竣工面积14343平方米,总投资155万元。1988年,新开通赤脸店街,路面硬化2800平方米,投资58万元,民房建设180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全镇全年竣工46800平方米,总投资258万元。1989年,共投资676万元,先后建起1080 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服务楼, 22000平方米的民房。1990年,建起东平第二棉纺织厂,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各村人口学校建设面积5800平方米,民房建设27200平方米,总投资788万元。1991年,路面硬化面积5200平方米,投资47万元,同年10月份,镇政府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105万元。当年全镇民房建设21000平方米,投资490.4万元,全年竣工面积29200平方米,总投资642.4万元。1992年,建起四海商业城,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开发汶河街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民房建设12000平方米,全年全镇竣工面积53000平方米,总投资1590万元。1993年,总投资1500万元,开发建设商业顺街楼20000平方米,开发建设赤脸店街、汇河街共18000平方米,建民房4000平方米。全年全镇竣工50000平方米。1994年至1998年,总投资1.19亿元,开发建设稻香街、东山路、西山路、佛山街,竣工总面积115000平方米。同时,开发建设龙山街、佛山街、东山路、西山路,总竣工面积125000平方米。1999年至2002年,共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东原路(新105国道改名)北段及银山街、芙蓉街,开发建设并新修芙蓉街,仅芙蓉街两侧10栋楼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全年全镇竣工面积200000平方米,总投资8006万元。开发建设了1个园区(东平镇建材园区)、2条街(民营商业街、芙蓉街)、3个出口(县城东、西、南出口)、4个村小康楼(李村、罗庄、赵桥、古台寺),完成开发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
八、社会生活
1986年建起石马村敬老院,占地0.24公顷,房屋10余间,设施投资6万元,供养老人8名。1987年建起东平镇敬老院,占地近1公顷,房屋80间,配有医疗室,娱乐室、澡塘、暖气等,设养殖场、菜园各1处,总投资80万元,供养老人65人,服务人员8人。
石马敬老院、古台寺敬老院、刘范村敬老院分别于1969年、1994年、2001年合并于宿城敬老院,成立东平镇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