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礼仪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23&run=13

一、礼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交往礼节流行握手、拱手、点头致意。公共场合表谢意时鞠躬行礼。给长辈拜年,祭祀先人,吊唁等特殊场合,农村有行跪拜礼的。初次见面时,先介绍自己,或呈上名片。久别重逢时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分别时握手道别,挥手致意。亲友间馈赠礼品或宴请,一般须适时回敬。宴席上先请客人入座,敬酒让菜;席散后让客人先行,并送至门外,客人乘车者,须送其上车,直至车子开动。乘车、购物、就医等,老、幼、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互相礼让。进入21世纪,遵守礼节,注重诚信、言行文明、礼貌待人。
二、称谓
20世纪80年代,家庭称谓与前大体相同。只是书面称谓与口头称谓略有不同(如口头称“哥”,书面称“兄”)。社会称谓变化较大。70年代末,社会公职人员间称同志。80年代,只在会议或公务活动中称同志,一般场合有职务的称职务,不叙职的称老师或师傅,若为同行、同事或熟人,多以姓氏相称,根据年龄大小在姓前冠以“老”或“小”。农村乡邻多以辈分、年龄作为称谓依据。90年代至21世纪初,城镇中有的对男性称先生,对女性称女士、小姐等,称夫人、太太者极少。国家公务员等社会公职人员之间多以职务相称,如对方为副职,有的则将“副”字去掉。对专业技术人员,则以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相称,如某工(工程师),某大夫、某老师等。
三、待客
待客之礼,向来为城乡居民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般客人来访,主人起身相迎,请客人落座。尊贵客人来访,主人一般出门相迎并致问候,然后引领客人进屋让座,敬烟献茶,陪客人叙谈,除有事相商外,多谈些令客人心情愉悦的内容。留餐时叙谈间备好酒菜,然后请客人入席,让客人坐上首,主人坐下首作陪,为客人敬酒、劝酒、让菜。特殊情况下,客人也为主人敬酒,表示谢意,称作回敬。家中有客人时,家人不能吵闹、争执,家长不能训斥子女,不能表现出烦躁情绪。客人告辞时,主人适当挽留或希望其以后再来,表示亲切。送客时,让客先行,主人随其后,送至大门外,挥手或握手道别。
四、舶来节日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陆续传入,成为舶来节,俗称“洋节”。对境内影响较大的有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这些节日多在青少年或信仰宗教者中流行,尚未得到多数成年人的认同。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儿女们买一份礼品送给母亲,向母亲祝贺节日,给母亲一份温馨和喜悦。12月25日为圣诞节,青少年多互赠贺卡、圣诞礼物或去饭店吃西餐。2月14日为情人节,男性青年向自己的情人送一枝玫瑰花,象征爱情永存。4月1日是愚人节,此日青少年往往开愚弄人的玩笑,或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
五、少数民族节日
境内少数民族节主要为回族节日。开斋节,又称达尔代节。时在斋月结束后的一天。是日,穆斯林沐浴盛装,礼拜诵经,互相祝贺,亲友之间互送油香。宰牲节,即古尔邦节,在开斋后的70天。古时规定:宰牲节这天,7人宰1牛,1人宰1羊。食有余,贮以后用,节后如无特殊情况,不再宰杀牲畜。此俗已改。圣纪节,时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3月12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相传这天也是他的逝世日,故又称“圣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