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20&run=13

一、饮食
境内居民一向以粗粮为主食。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镇居民以细粮为主,农村居民为粗细粮搭配,农闲时以粗粮为主,农忙季节、节日期间食细粮。粗粮主要为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地瓜干等,食品有窝头、饼子、煎饼、粥类、杂面条、米饭等。细粮为小麦,主要食品有馒头、面条、烙饼、花卷、水饺、蒸包、煎包、烧饼等。平时多食馒头、烙饼、面条,逢年过节或待客多食水饺、蒸包、烧饼。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城乡居民主食细粮。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为增加营养,保持健康,少量食用五谷杂粮。城镇居民一日三餐,农村居民有冬季一日两餐的习惯。春、夏、秋季一日三餐,早餐、午餐称吃饭,晚饭一般称“喝汤”。
20世纪80年代前,肉类、鱼类等比较匮乏。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猪肉、羊肉、牛肉、鸡、蛋、鱼虾等副食品逐渐丰富起来,一般家庭亦能经常吃到,奶类渐受人们的欢迎。长期占据农民餐桌的腌制的水萝卜、胡萝卜、香椿芽、辣菜疙瘩等咸菜降为佐餐品。蔬菜中除常见的白菜、萝卜、茄子、西红柿、芹菜、韭菜、豆角、豆芽、瓜类外,还增添了蒜苔、蘑菇、绿菜花、豆苗等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起,野生荠菜、苦菜等绿色食品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居民素来喜食枣、梨、桃、杏、苹果、山楂、葡萄、西瓜、甜瓜等。随着南方水果不断涌入,食用桔子、香蕉、菠萝等渐成习惯。
居民饮食口味以咸为主,酸、甜、苦、辣次之。常以葱、蒜、辣椒佐餐。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主要饮用自来水,部分乡村居民饮用自来水,大部分乡村居民在自家院内打压水井取水饮用,极少数村庄居民饮水取自自然水源。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城镇居民又时兴饮用矿泉水、纯净水。
居民饮茶习俗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起更为普遍,农村居民以饮花茶为主,城镇居民饮绿茶的较多,亦有以酸枣、槐米、菊花及中药材代茶者,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各种果类饮料陆续进入市场,饮者多为青少年和儿童,中老年人较少。
居民喜好饮酒。早期多饮散装白酒,后饮瓶装白酒和啤酒。20世纪90年代起,饮白酒逐步趋向高档和低度。夏季居民多饮啤酒。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饮果酒者逐渐增多。
东平人素来热情好客,亲朋好友来探访大都留下, 以酒、饭招待。一般客人招待较简单,包水饺或几个菜即可。遇有喜庆事或有贵客(如至亲长辈、亲家、新女婿等)探访,则以上等席面招待。待客程序是先敬烟献茶、再上酒菜,最后上饭。酒菜上桌后,主人请客人入席。面对门口,左侧为上座,由客人坐,右侧为次座、由主人坐。旧时曾有“父子不同桌、男女不同席”讲究,20世纪80年代起,大都不循此陈规。一般客人来,全家都可作陪。上菜的顺序,一般先上点心,让客人“垫底”,以免空腹饮酒。之后依次为凉菜、热菜。菜肴比较讲究,有“八大碗(盘)”“十大碗(盘)”“两大件”“四大件”等名堂。用料多以鸡、鱼、肉为主,辅以时鲜蔬菜、禽蛋等。20世纪90年代起,饮食讲究色、香、味、型、器和营养价值。上菜的顺序比较随意,菜肴以肉类为主,水产品和时令蔬菜次之。本地有敬酒、劝酒的习俗,一般是主人先敬,然后相互敬酒。最隆重的宴席为婚宴(又称红席),场面大、气氛热烈、菜肴丰盛。20世纪90年代后,城镇居民待客多在酒店举行,或者在酒店订菜送至家中。
二、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居民多着中山装、国防服、军便服等,农村老年人仍有穿对襟上衣、宽裆裤者。60、70年代女性服装渐从男性化款式中脱离出来,显出女性特点。80年代后期,男性陆续着西装,女性陆续着裙装。进入90年代,服装款式日趋多样,既有主流服装西装和裙装,又有大衣、风衣、夹克衫、运动装、面包服、羽绒服、牛仔裤、T恤衫、休闲服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传统民族服装款式又受青睐,旗袍、唐装为人喜爱,引领服装款式新潮流者多为青年男女。春秋季男、女多着西服、夹克衫、休闲服等,夏季男性多着短袖衫、T恤衫、女性多着各式裙装,儿童着童装,中、小学生着学生装(全校统一的校服)。冬季内着保暖内衣、羊毛衫、羊绒衫、外套各种款式的西服、皮衣、羽绒服、风衣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轻人喜穿黑色、深灰色或咖啡色,以显成熟稳重,部分年轻人喜穿色泽艳丽的服装,显得朝气蓬勃。有些老年人则穿红着绿,以示青春不老。
20世纪80年代,服装质地由棉布逐渐向化纤布料转变,的确良、涤卡、腈纶等布料曾流行一时。之后,混纺布料、纯棉布、丝绸、进口布料,先后受到人们的喜爱。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比较讲究发型,男性多留平头、背头、偏分头,戴帽者渐少。部分中、老年人戴鸭舌帽、遮阳帽、旅游帽。冬季户外活动戴棉帽、皮帽,女性包头巾。羽绒服兴起后,衣帽一体。女性对发型更为讲究,有扎长辫的、扎短辫的,扎马尾式的;有削短发的,也有留长发或披肩发的。中年女性烫发者较多。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老年人时兴染发、油。女性外出戴毛线编织帽、旅游帽或遮阳帽。
20世纪80年代前期,穿布鞋者居多,布底条绒面或国呢面。80年代中、后期,穿皮鞋者渐增。春秋季多穿布鞋、皮鞋,夏季穿塑料凉鞋或皮凉鞋,冬季则穿棉鞋。城镇居民冬日在室内活动时,很少穿棉鞋。进入90年代,除各种款式的皮鞋外,还有适合不同需要的功能鞋,如各式拖鞋,健身运动鞋、旅游鞋、休闲鞋等。袜子则由布袜渐变为尼龙袜、丝袜。女性穿短裙时多穿长筒袜,穿长裙时多穿短袜。进入21世纪,棉线织袜颇受青睐。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陆续佩戴各种饰品。女性戴耳坠、耳环、戒指、发簪等,多系银质。90年代,时兴戴项链和戒指,以金质、银质项链和戒指为多,珍珠项链和钻石戒指较少。女性饰品还有手镯、手链、胸花、纱巾、丝巾、发卡。男性饰品有领带、领带夹、胸章。进入21世纪,男、女饰品更是名目繁多、色彩缤纷。
三、器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使用的灶台为砖砌卫生节能型,又称回龙灶。比以前的土灶台科学合理。使用铁锅、风箱、烧柴禾或煤。城镇居民多使用蜂窝煤炉、烧煤的生铁炉、煤油炉。90年代之后,城镇居民大都使用液化气灶、煤气灶、高压锅和各种电炊具。农村大部分人家仍保留砖砌灶台。灶具由铁制过渡为铝制和不锈钢制品。炊用刀具亦由单一菜刀变为成套刀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本县普通家庭使用的碗、盘、碟、杯、匙多为粗瓷器,也有少量的塑料餐具,以后逐步换为比较精美的细瓷。茶具多为瓷质,造型比较讲究。多人喝茶用茶壶、茶碗,个人饮茶多用茶杯、磁化杯、玻璃杯、木鱼石杯、不锈钢保温杯。进入21世纪,一次性纸杯盛行。酒具多为玻璃器皿和瓷器,温酒用的酒壶已不多见。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的木制家具减少,增添了新式大衣橱、写字台、圆桌、折叠椅、沙发、茶几、电视柜、角橱、床头柜、组合家具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普通家庭,主要有收音机、缝纫机、钟表、电风扇、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照相机、电冰箱、电暖气、组合音响、加湿器渐趋普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睡木床,城镇居民多睡木床或铁床;90年代至21世纪初,城镇时兴席梦思床。床上用品趋于多样,除普通棉质被褥外,增添了毛巾被、太空被、鸭绒被、毛毯、床帷、床罩、电热毯、各种凉席、尼龙蚊帐。
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大都使用铁质燃煤炉取暖,亦有的使用“土暖气”取暖。90年代起,县城大都采用集体供暖方式,由热电厂统一供暖。使用电暖气、空调机取暖者不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城乡居民均使用电灯照明,常用的有普通灯泡、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霓虹灯等。街道照明用灯美观大方,室内使用灯具造型别致优美,装饰性强。
四、房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平房较多,由土房变砖房,山区农村房墙石头到顶。平原、涝洼地区石基砖墙平顶,可晒粮食。住房格局不一,农村住房一般正房(北屋)3~5间,东西配房间数根据需要而建,房屋与院墙大门相连,形成建筑整体。父母与已婚子女一般不同住一院。城镇居民多住砖瓦房,多家共住一排,房前建有简易厨房,自来水管共用,独门独院较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兴建有前出厦的平顶砖房、房顶用楼板搭盖,一般一排5间,3间正房居中出厦,两根顶柱,两头各1间耳房与出厦齐,俗称“锁皮厅”,面积较大,屋内为水泥地面或瓷砖铺地,房檐多用瓷瓦装饰。正中门前筑有台阶,两边垒有花墙。院墙为砖石砌垒,过道大门,迎门墙上绘有迎客松、仙鹤、山水等壁画,整个庭院布局合理,美观大方。20世纪90年代后期时兴单元平房和二层楼房。城镇住房大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每户1套,面积不等。水、电、暖、煤气、卫生、通讯设施齐全,居民生活方便。进入21世纪,城镇建起了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经济发展较快的乡村,居民住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逐步向城镇化发展。住房习俗趋向面积扩大,住房结构更为合理,装修追求高档美观,居住讲究舒适方便。旧式房院渐少。
五、行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行车基本普及,成为人们出行代步和轻量运输工具。远途则乘汽车。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柏油路四通八达,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遍及城乡。进入21世纪,基本达到村村通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城镇大街小巷、村头路口。部分城镇老年人兴骑脚踏三轮车。电动车颇受人们喜爱,私家汽车陆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