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719&run=13

一、婚姻
境内居民婚姻多沿袭议亲、定亲、娶亲的习俗。
议亲 建国后,颁布实施《婚姻法》,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青年男女到当婚当嫁的时候,便请媒人提亲。媒人可以主动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受人之托,成人之美。经媒人介绍,登门相亲,访问了解,达到双方满意,男女才有姻缘,此为议亲。
定亲 男女两家同意结亲后,便举行定亲仪式。一般采用换手绢、照定婚像、女方到男方认家、会亲家等形式,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娶亲 选择婚期,俗称“看日子”。娶亲前首先领取结婚证书,农村婚嫁大多选择腊月的双日,城镇一般选择“五一”节和国庆节。然后办嫁妆。按本地习俗,一般由女方在出嫁之日送嫁妆,也有的是在娶亲前一天,由男方到女方家里搬嫁妆。建国初期,女方陪送的嫁妆仍沿用柜、橱、八仙桌、太师椅等。20世纪70年代起,演变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时兴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沙发、席梦思等家用电器和中、高档家具。境内有迎亲习俗,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建国初,迎亲一般用花轿,少数用车辆;自20世纪60年代使用地排车、马车、自行车、拖拉机、三轮车。2001年后,用上了小轿车或面包车迎接新娘。婚礼场所多悬挂“结婚典礼”横幅,播放乐曲,由司仪主持,按程序举行婚礼。
二、丧葬
本县农村丧葬,一般分为搬铺、穿寿衣、治丧、报丧、吊唁、出殡、举行追悼会、安放骨灰盒等。
搬铺 病人临危之时,则将其由卧房移至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亲人日夜守候,为其“送终”。
穿寿衣 在病人弥留之际,由家人为其净面、浴身、整容、穿“送老衣”。确定咽气倒头后,举家致哀。
治丧 凡是丧事,一般由选定的执事人主持操办。
报丧 人死后,执事人当即派人告知死者至亲,让他们准时奔丧,瞻仰遗容。次日,向其他亲友送死讯,报丧期。
辞灵、火化 待至亲全都到齐,向遗体举行告别仪式后,用灵车运送尸体火化。
发丧 在死后的第三天或第五天发丧。事先搭好灵棚,将骨灰盒置放在灵堂桌上,张贴会标、悬挂遗像、摆设供品。亲戚、朋友、邻里到灵前吊丧。并按一定的程序,举行追悼仪式,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安放骨灰盒 在墓地进行。丧主先祭后土,告祖先,然后将骨灰盒缓缓放入挖好的墓穴内,填土掩埋。有的将骨灰盒寄放在殡仪馆或村办骨灰堂;还有的尸体火化后,不留骨灰。葬后,还要为死者做“三七”、“五七”、“百天”、“周年”等纪念仪式。
三、生育
催生 产妇临产前,女方的母亲带着红糖、鸡蛋前去看望,谓之“催生”。
报喜 婴儿降生后,主人要到亲戚、朋友家中报喜,共同放心、喜欢。
送粥米 亲友邻里向产妇母子送鸡蛋、红糖、米、面、婴儿装、婴儿毯、童车、玩具等礼品,表示祝贺。
吃喜面 产妇生育第六天或第九天,主家摆设宴席款待亲友,通称“吃喜面”,并将煮熟染红的鸡蛋、挂面或喜糖回赠亲友,以示谢意。
住满月 婴儿满月后,娘家派人把母子接去住一段时间。
贺百日 婴儿出生100天,父母给孩子穿百家衣、照百天像。
庆周岁 在小儿周岁这天,农村时兴戴“虎头帽”、穿“猫头鞋”,有的照周岁像。并摆放各种象征物品来测卜孩子的志趣、前途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四、祝寿
祝寿,也叫“过生日”,从60岁开始就为老人举行祝寿活动。
花甲寿 人活到60岁,就称为“花甲”,民间特别重视庆贺花甲寿诞。
六六寿 是境内流行的一种专为年满66岁的老人庆贺生日的寿诞习俗。当父亲或母亲年满66岁时,出嫁的女儿要为老人买6斤6两猪肉。至今,当地流行“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
古稀寿 老人70岁生日时举行的祝寿礼仪。因为杜甫《曲江》诗里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所以人们把70岁生日称为“古稀寿”。
庆八十 人活到80岁,便被人们誉为“老寿星”。80岁做生日是大庆,届时子女亲友都来贺寿,送寿礼、挂寿匾,以示祝贺。
五、贺房与乔迁
新建房屋和购买住房后,乔迁之日,鸣放鞭炮、张贴对联,家人吃一顿较丰盛的饭菜。有时是亲戚朋友主动上门“温锅”,表示祝贺。
六、开张
公司或商店开张营业时,举行开业仪式。发请柬,邀请有关部门、业务单位和有关人员。布置会场,悬挂开业庆典的会标,摆放庆贺礼品,请乐队和礼仪小姐,烘托喜庆气氛。按照一定的仪式,业主介绍情况,来宾致辞祝贺,知名人士剪裁。
七、送行
境内居民外出谋生,居住地外迁,工作单位变动等,有送行的习俗。较为隆重的是有关人员聚集一处,为行者饯行。席间说些鼓励、祝贺、祝愿或期望之类的话,然后欢送行者起程。送行者视行者辈份、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等咛嘱、祝愿, 依依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