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物古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680&run=13

1986年初,文物工作从县文化馆分出,成立文物馆,并把文化馆东侧0.22公顷土地和原建的5间文物库房划给文物馆。1989年12月,文物馆更名为文物管理所,设所长1人。1993年至1994年,投资20万元,建文物陈列楼一座,面积350平方米。1996年至2002年,文物所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所长1人,副所长1人。2003年,文物所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所长1人,副所长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1人,初级职称人员4人。下辖白佛山文物管理处,有职工1人,为初级职称。
2003年,境内登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造像,近现代遗迹等300余处。其中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待省批准的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72处。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县境北部和东平湖周围,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实属少见。
一、古遗址
东平故城遗址 位于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唐代曾为宿城县治。遗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错银铜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农具。
鄣城故城遗址 位于接山乡鄣城村及周围地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城遗址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650米,文化层的中心部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村东、村北由于动土较多,从地下50至80厘米深处发现有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残件,据考证,大多数器物为秦汉时期的遗物。
鄣城,是东平县地方志有记载的一处古城池。光绪版《东平州志》载??:“??,历代记事年表。鄣,姜姓故城,在无盐城东北50里。??”。鄣城故城,西周、春秋时期为鄣国治。战国时期属齐管辖,秦代属无盐县。西汉置章县于此,属东平国。至三国魏废制。
无盐故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5里,大清河北岸无盐村附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无盐在西周、春秋为宿国地,战国时齐置无盐邑,秦至北魏均为无盐县治,汉为东平国治,至北齐废制。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6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王,就在此地。从战国至北齐共存九百多年。
无盐故城三面环山,南临大清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举世闻名的无盐大捷就发生在这里。是政治、军事重镇,现在已荡然无存,看到的只有残存约0.5?1米土褐色文化堆积,有灰陶素面缸、盆瓮、瓦当残片,及大型砖石等,曾出土重要文物镏金三足双鱼纹铜洗等。
阳谷邑城遗址 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的山坡地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宽800米,南北长900米,两条山水沟从遗址内穿过。土质是山间粘土与坡积物混合土。从断层上观察,文化层厚度不等。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商周文化层,内含大量蚌片和陶片,上层为汉代文化层,内含有豆柄、豆盘等残陶器。
据《左传》记载,阳谷邑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城邑,也曾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采邑。鲁庄公、鲁僖公、鲁文公都曾在此地与齐桓公会盟,鲁季孙行父和公孙归父也在此会见过齐桓公。
丁坞遗址 位于大羊乡丁坞村西北处,是东平比较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属山坡台形地。从断面观察,文化堆积厚约1~2.5米,土灰褐色,内包含有红烧土块。从文化层内的包含物看,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地表露出物主要有夹沙红陶鬲足、夹沙灰陶瓮罐残片和灰黑陶罐残片等。从捡选的标本看,龙山文化层主要有鼎、盆、罐、豆、杯、石器、觚等器物。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还有部分褐陶器。器表装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打磨光亮的器物,部分器物上有压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竹节纹等,有的鬲足呈较长的鸟喙状。1993年,县文物所工作人员在此遗址区东南处发现一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该墓为土坑竖穴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略向北偏东(未全面清理)。在头部发现有蛋壳灰陶高柄觚1件,高18厘米,喇叭形口,壁薄如蛋壳,细长圆形柄饰以竹节纹,圆饼形座,座下有三支形足,座底上有刻划纹。此觚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色为灰黑色,属于龙山文化早期。
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层,从包含物看,主要器物有各式鼎和罐、钵、盆、豆、壶、石器等。陶器以灰陶和夹沙褐陶器较多,还有部分红陶器。器表饰篮纹,绳纹者较多,另有弦纹、堆纹、刻划纹、乳钉等。多数运用快轮制陶技术。从当地群众手中征集到的部分石器看,有斧、凿、镰等,制作细致,均通体磨光,并采用管钻法穿孔。在当地群众手中征集到一件重要的文物月牙纹青玉斧,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1.5厘米,刃部较尖锐,尾部呈弧形,一面饰有连续的月牙,尾部中有一圆形孔,孔径约1厘米,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重要遗物。
二、古建筑
清真寺 位于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0.4公顷,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尖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位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公祠 位于东平湖西北岸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东部,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农民起义首领、唐朝名将程咬金所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咬金,字知节,斑鸠店人,出身贫寒,初以卖筢子为生,奉养其母,流浪于江湖。他生性耿直,善使长矛,勇猛过人。隋末炀帝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动乱纷起。程咬金组织数百人保护家乡村民的安全,防止侵扰。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程咬金参加了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投奔唐王朝,参加了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为建立和巩固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战功显赫,累受褒奖,先后被封为宿国公、卢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画其像于凌烟阁,封为24功臣之一。永徽六年(655年)迁左卫大将军,麟德三年(665年)卒,陪葬于昭陵。
程咬金以农民造反,布衣起兵,在推翻隋炀帝,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功盖天下,世人崇敬,因建其祠,以褒其功。原祠始建于唐太宗时期,历经千余年,建国初期因黄河泛滥而毁,但有石钟楼、石狮子尚存。现程公祠为今人重建,前设抱厦,大脊立山,鳞瓦覆顶,祠周有院墙围护。祠内塑卢国公像,威严庄重,居于中间,左右有扈雷、秦章、裴皋、石彪等,栩栩如生。画栋雕梁,相互辉映。抱厦下有楹联:“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峰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大门前一侧立石碑一方,上书“唐程公故里”。远瞻程公祠,院门与祠门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四角生翼,十分壮观。
父子状元牌坊 即北宋状元梁灏、梁固父子牌坊。址在东平县州城镇牌坊街。
父子状元,举世罕见。宋金以来,为其修建父子状元坊。牌坊原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兖州知府金一凤,以坊倾圮,奉旨改修石坊。牌坊为青石建筑,坐北朝南,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0.5米,长3.5米的石座上,中门宽3米,门额上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字如斗大,苍劲有力。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此联是康熙五十八年兖州知府金一凤所题。该坊“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97年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雄姿。
梁氏父子,声名远播,流传历代。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灏有三子,固、述、适。固,状元及第。述,早卒。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梁固,字仲坚,生于985年,幼有大志,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赏识。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参加勤词学科考试,得中第一名(状元),曾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监丞、著作郎、户部判官、户部勾院等职。受命断狱,判案公正,时称“平审”。天禧建元(1007年)病逝,享年33岁。所著文集10卷。
清水石桥 沉埋于东平湖水下。清水石桥,又名清河桥。据传,它比赵州桥还早5年,堪与赵州桥相媲美。
隋唐时期,东平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须昌城附近为西通濮、运,东至兖、齐的交通要冲,大清河为当时较大的障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修建了该桥,促进了鲁西南经济、文化的交流。大桥宏伟壮观,桥南水泊风景秀丽,古有“小洞庭”之称,洄源亭座落湖上,为著名胜迹。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曾宴请四郡太守于洄源亭,兴会作诗。唐诗人高适从鲁西至东平路经石桥,触景生情,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郓州,风俗)载:“清水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公制长度为132.81米。
关于清水石桥的详细情况,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中也有记载。上海同济大学曾来函了解此桥的情况。国家交通部门对此也十分关注,多次派员询其下落。清代蒋作锦撰的《东原考古录》一书,为被淤没的清水石桥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方位。《东原考古录》是记述东平古地理、名胜的专著。作者在对东平古河流考古中说:“洄源亭西四里为清河沟??宋为北清河,因会汶又名大清河??因黄淤废,俗呼清河沟,桥呼清河桥,巨桥跨河,今淤土中,西通濮运,桥北即长直沟入济处。”根据对东平古河道的考证,隋唐期间,唯济、汶合流北去称大清河。考洄源亭故址,即现在的亭子村处,位置在土山南,埠子村西南方。《东原考古录》载:“须昌故城西南十二里亭子泊,为洄源亭遗址。”建国初期,东平湖蓄水,亭子泊村民全迁金山一带,上面的残墙断壁以及巨石,仍暴露出水面,渔民捕鱼至此,常到址上休息。亭址南有一片地较高,群众俗叫马场,传为当年游亭者拴马之处。
根据文献资料提示的清水河的流经方向,以及须昌城、洄源亭的方位。清水石桥(即清河桥)的位置应座落在州城西北约22里,东北距前埠子村约7里,西南距亭子村约4里,桥北就是土山。清水桥很可能是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连同须昌城、洄源亭一并冲淤掉的。因东平湖长年积水,桥已深淤地下,桥址处仍为一片水泊。
仲子读书处 位于斑鸠店镇子路村内高埠间,又名“子路祠”。坐西向东,二进式院落,以大门、二门、大殿为中轴线,左右配殿等对称而建。大门悬挂“仲子读书处”匾额。大殿为立山式建筑,青瓦顶,脊上有鸱吻,殿内雕梁画栋。配殿内墙壁上镶嵌清代重修碑记,厦柱上有联曰:“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传治绩,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儒风”。据史料记载,子路祠始建于宋代,历代有维修。原来有祠田数十亩,清代中期被人卖于谷城书院,后因该村内刘姓族人等状告,县令裁决,复归于此。仲子读书处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墓群
百墓山墓群 位于斑鸠店镇百墓山东麓,相传此处有墓百余座,故山名“百墓山”。今发现汉代画像石墓两座,其中一座墓室完整,墓门向东,南北长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有前室、中室、左右耳室和回廊。画像主要分布在前室和耳室上,共有10余幅。画像内容有朝拜、乐舞、丰收、白虎、方相氏、五铢钱币等。雕刻技法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中间石柱上刻“此中人马皆食大仓”8隶字。百墓山墓群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王林 位于梯门乡西梯门村西荆山之阳,为明代兵部尚书王宪及其后代的墓葬群。现存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宪墓碑一方,墓前神道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1对,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华丽。石门1架、华表1对(上有望天猴),均残。王宪,字维刚,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明史》及地方志书中有传,为官清正,忠心报国,卒赠少保谥康毅。其子王汝孝,嘉靖丙戌年(1526年)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顺天巡抚,政同其父,“历履南北皆有声迹”。东王林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墓群 位于老湖镇梁林村西,为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始以宋至道三年(997年)天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建址,灏、固“父子状元”、崇国公适、安定郡开国公子美等迄至明清,梁氏家族朝官等均葬于此。墓群基本呈长方形,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40米。墓内原有石门、神道碑、石像生数处,四周林墙。现存宋宣和七年(1125年)梁子美神道碑1通,通高7.5米,碑身高3.9、宽1.6、厚0.55米,分别由门下侍郎白时中、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左丞赵野撰文、书丹、篆额。墓区内高大螭首碑帽数个、后补前代官宦墓碑数方及梁氏祠堂等,墓群内墓葬多数被毁,曾出土铜壶、石粉盒、笏板、墓志等文物。梁氏墓群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桥古墓群 位于老湖镇北桥村北,为东平宪王刘苍及其子孙陵。两汉之际,东平为国,国治无盐,以宿城为王城。后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苍为东平公,十七年(公元41年)进爵为王,号宪王。苍,为光武帝第八子,阴皇后所生。少好经书,雅有智思,腰带八围,美髯长飘。为政东平,受人称颂,诣京朝政,群臣赞服,被后人称为“汉代周公”。宪王卒葬于东平县汶水之阳杏花岗东,后苍之子孙亦葬于此,共有墓9座,俗称“九子冢”,又称“宪王陵”。墓群占地约7公顷,原其9座高大的封土堆墓从北向南呈左右对称式排列。最北1号大墓即宪王墓,今存封土高21米、直径310米,夯土层明显。2、4、8、9号墓封土基本完整,高度在3?11米、直径在10?50米之间。5、6、7号墓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墓区内还有当时陵堂建筑之残石。1958年,山东考古所发掘队曾对2号墓进行发掘。墓为砖室,大型墓砖上模印有五株钱币、四方连续回纹等图案。墓室分前、中、后和左右耳室,出土有金银器、铜铁器、玉器、象牙器、陶器等一大宗文物,重要的是出土铜镂玉衣一套,其形状与河北满城刘胜墓金镂玉衣相同。北桥墓群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楚霸王墓 位于旧县乡旧县三村,为楚霸王项羽的头颅墓。原有高大的封土堆及古代碑刻数通,今仅残存一方碑刻。此地为古时谷城县地,《史志》、《水经注》、《括地志》等史书中载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项王即葬于此。楚霸王墓为待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石刻
白佛山大佛 位于东平镇白佛山之阳,石窟造像群隋窟中,为隋至宋代造像。隋窟始凿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窟内有释加牟尼圆雕座像,通高6.6米,高坐莲台,面目端庄、双目微合、神态凝重、肃穆伟岸,气韵非凡。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像既有隋代石窟造像共有的特点,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完好、实属少见。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是国内仅存两处之一。“十六王子”造像也是国内罕见。2001年6月,以白佛山大佛为主的石窟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米,最小者仅有0.1米。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为长安三年(703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7尊。第二期为开元八年(720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为咸通十四年(873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564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东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馆藏文物
1986年至2003年,共收集各类文物500余件,主要有石斧、彩陶俑、画像石、墓志、经幢、瓷器、铜镜、虎符、铜弋、戟、箭簇等一大批重要文物。
历史文物 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石斧、陶器。龙山文化时期的有在一担土、芦山出土的陶杯。商周文化时期有在朱桥、沟坝等遗址出土的陶豆。春秋战国时期的戈、戟、箭簇等。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陶灶、陶罐、陶钟、石刻文字、画像石、彩陶俑、彩陶石、鎏金青铜兽、精美铜镜等珍贵遗物。东平故城遗址出土的虎符等。除此之外,还有隋唐之际的唐三彩及罐、注子等瓷器。唐、宋、元、明、清的墓志及五代经幢。古代绢质画像及明代、清代全国知名书画家及地方书画家的作品。
近现代文物 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缴获的日军战刀、望远镜。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过的怀表、钢笔、水壶以及革命烈士的军功章等。另有近现代的雕刻工艺品。
六、革命遗址纪念设施
中共东平县工委诞生地(万里故居) 址在州城镇桂井子街。1937年10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东平县工作委员会在万里家中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万里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工委旧址兴建“东平革命史陈列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工委旧址(万里故居)有新建的平房5间,独院,田纪云题“万里故居”牌额。
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 址在接山乡常庄三村。1939年3月14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东进支队师部及部分主力部队进驻东平四区常庄村。司令部设在颜景瑞家大院,约3个月。在此召开了泰西地区活动分子会议,罗荣桓传达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现有司令部办公室所在院落,堂屋3间,石墙、青砖屋檐,略起脊,木檩、芦苇屋顶。有院落大门,为铁皮门。均为原物原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盐罗荣桓办公室 址在东平镇无盐村。1939年3月8日、5月12日,罗荣桓两次到无盐村,师部办公室设在侯延玉家堂屋里。罗荣桓第一次进无盐,晚上就睡在办公桌上。第二次进无盐,是陆房战斗突围后,在无盐胜利会师,召开庆祝大会,在此住了20多天。
戴庙支部诞生地 址在戴庙乡戴庙村。1936年9月,东平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戴庙支部在戴庙小学建立。高明宇任书记,蒋典印任副书记。支部直接和山东省工委鲁西巡视员董临仪联系,直属省委领导。1998年在戴庙乡党委院内立纪念碑一块,前面书“为人民服务”,后面大字为“戴庙——东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并记载了诞生过程。
刘仲羽烈士墓 址在大羊乡清水坦村东北玉皇山之阳。刘仲羽烈士,1914年出生在大羊乡清水坦村,1927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职务。1940年春任泰西地委宣传部长,抗委会副主任,兼任《团结报》总编。1940年9月被俘,1941年1月2日在东平县城北门慷慨就义。刘仲羽烈士墓,青砖砌成,长方型,长3.82米,宽2.24米,高2.08米,墓前壁上刻有“泰西地区抗日总动委会主任刘仲羽烈士之墓”,墓后面的青砖墙上镌刻“刘仲羽烈士永垂不朽”。刘仲羽烈士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县烈士陵园 址在老湖镇王台村西南。建于1958年春天,占地1公顷。主体建筑纪念堂面南,5开间,正中3间存放着赵效三县长和于林甫、于光耀等86位烈士的骨灰和遗像。纪念堂后有墓葬和墓碑,其中一方为梁步庭所书。陵园保存完好,有专人看护。满园松柏苍翠,花木葱茏,庄严肃穆,清静优美。每当清明节,成千上万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来此凭吊革命先烈。东平县烈士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兵工厂 址在戴庙乡金山村。1939年,鲁西军区在东平九区大金山、小金山(今东金山、西金山)创建了自己的军事工业——金山修械所。1940年,与冀、鲁边区随军修械所合并,成立了金山兵工厂。分布在三个村的群众家中,职工250人。1941年西迁至范县,1945年8月迁至太行山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山兵工厂现仅存西金山徐延明家老屋5间,正房,石砌墙,房屋整体坚固,有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