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施政绩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492&run=13

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503万元,财政收入1241.6万元。
有计划地新上了大麻脱胶、轻身酒等二十二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4500多万元,其中大麻脱胶项目是列入省“七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492个,1986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1672万元。
1986年升入大专168人,县第一农技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86年7月1日建立了县广播电台。
1986年全县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128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元,全县储蓄总额1986年末达到7191万元。
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3874万元,比上年增长23.5%,超额4.9%完成了年度计划。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162万元,比上年增长6.7%;国民收入达到248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3%;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完成1520.1万元,比上年增长22.43%。
东平湖发展网围养鱼等各种开发建设项目71个。库区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比1986年增长13.4%。
1986年至1987年,全县有141个村,13690人基本摆脱了贫困,其中有47个村,38146人的人均收入达到300元以上。
新建集贸市场7处,专业批发市场6处,在县城新建1处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大型顶棚市场。农村集体商业企业和个体商户发展到5570个。
“大麻化学脱胶工艺”获得南斯拉夫国际新发明博览会金牌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唐龙健美酒”先后两次在国际新发明博览会上获奖。1987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8.11‰。新修县城至梯门,司里至昆山等7条公路,总长72.7公里。新发展用电村56个;在东平湖库区建成35千伏变电站1处,帮助38个无电村通了电;架通县城至湖西乡镇的邮电线路。邮电业务总量增加13.1%。1987年全县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198元,农民人均收入382元。
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工、农业总产值5.2941亿元,增长20.5%;国民收入3.81亿元,增长19.1%;财政收入2010.2万元,增长38.77%。县粮食总产27.81万吨,棉花总产2607吨,花生总产7232吨。农业产值2.3622万元,比上年增长4.7%。农村多种经营总收入4.1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2.9319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县属工业增长15.3%,乡镇村户工业增长58%。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875万元,占年计划的154.2%。县城新增服务及生产设施5.9万平方米,新修2.3万平方米的城区道路和城区供水等基础设施;新修105国道(后屯至彭集)、环湖公路等国家公路和县乡公路6条,共58.3公里。新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1454间,“花园式”小学468处,新建乡中16处。全年共安排招工1250人,劳动服务网点就业866人。
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7159亿元,财政收入2350.9万元,粮食总产267235吨,多种经营总收入4.99亿元,乡镇企业总值3.3亿元。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新口径)3.5054亿元,全县各类集贸市场发展到52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3处,场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销售总额7200万元,先后在县城、州城新建商业大楼、湖滨商场、人民商场、东平宾馆、粮油贸易大楼等大、中型商业服务网点,增加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每年可扩大销货额1500万元。新建和扩建冷库、恒温库21处,冷藏保鲜能力达到4030吨。城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全县有92个村建起水塔和高位水池,受益人口12.5万人。
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440.8元,职工人均收入1541元,全县共建成乡村敬老院25处,福利工厂17处。
199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71524万元;工、农业总值达到62077万元,增长8.6%;国民收入28593万元,增长4.4%。全县农业总产值23255万元,比上年增长5.2%;农业总收入达到46000万元,达30615万公斤,第一次突破3亿公斤,全年造林477公顷,完成州商公路东西两段的油面铺设任务,全县共新修县乡油面公路21.2公里。实现了6个乡镇的电话半自动化,对高中招生办法进行初步探索,选拔了300名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到高中学习;解决了新增1260名初中生的就读问题;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2089人。
农民人均收入467元;职工年人均收入1671元,共安排招工1042人。
199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4.7%;国民收入6.02亿元,增长16.9%;工、农业总产值12.11亿元,增长18.6%;财政收入完成2633万元,增长16.3%;农民人均收入534元,增长14.3%。全县共出生7726人,比上年少生8711人,出生率为10.34‰,比上年下降了11.5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9‰。
199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8.4亿元,国民收入完成7.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1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6亿元,完成外贸出口供货406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213万元。
农业总产值6.06亿元,棉花总产6809吨,全县实有林地面积达到1.7万公顷,其中经济林5333公顷。果品产量4989吨,牛8万头,畜牧业产值2.1亿元,水产品总产量7265吨,多种经营总收入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元。开展了村镇建设“十、百、千”活动,有2个镇被市政府授予“泰安市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10个村授予“泰安市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其中有1个镇、8个村分别被省政府命名为“新型乡镇”和“明星村”。
新修州商公路等县、乡公路62.5公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有了明显增长。完成了2000门自动电话扩容任务。实现了8个乡镇驻地电话自动化,6个乡镇村村通电话。完成了跨湖供电工程建设和两条110千伏供电工程,解决了83个无电村的供电问题。
在县城及乡镇驻地,新建扩建各种流通服务设施82处,新增营业面积17.5万平方米,建成了齐鲁商厦、宾馆服务楼等服务设施。新建和改建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院19处,新增面积36万平方米,有8个乡镇搞了不同类型的商业开发,全县商业开发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四海商业城,一月初开始营业。州城商业城投资68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部分营业设施投入运行。1992年被评为全国保险工作先进县。
有16个县属企业和838个乡镇企业,实行了内部股权制或股份合作制。乡镇机构的改革,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高效的要求,完成了改革任务。政府机关改革,重点是机关职能的转变。有13个行政部门为经济实体或企业集团,有71个部门和单位办起各类实体91个,有93名机关干部进入实体工作。
1993年农业总产值7.6亿元,粮食总产33.2万吨,多种经营总收入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新建和改建各类市场8处,全县财政收入4367万元,外商投资企业建成投产的12家,实现销售收入3854万元,利税478万元,出口创汇105万美元。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新修县乡公路37公里,完成4条35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 3000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开通使用。全县引进各类技术人才1100多人。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230名。全县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039人。
1994年,农业总产值10.5亿元。粮食总产33.3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9.7亿元,集中精力抓了6万吨尿素、万吨甲醇、2万吨甲醛和3000吨乌洛托品、6000千瓦热电、20万套农用轮胎、30万吨水泥、大麻纺织产品改造等8个骨干项目的建设。扩建、改建市场25万平方米,完成网点建设项目1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元。拍卖荒山使用权2067公顷,荒地使用权667公顷。建起股份合作制林、牧、渔、农场14个,吸收股金1350万元,开发涝洼地1400公顷。17家县属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17家企业实施了破产重组,500多家企业、门店实行了国有民营和公有私营。完成了35千伏接山输变电工程和264个村的低压线路改造任务,实现了958个自然村村村通电。完善了腊山森林公园和以东平湖为主的旅游设施建设。
199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4896万元,工商户26000户,私营企业400家,实现税收1200万。
同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首批改革开放试点县。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荣获山东省“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三年总评优胜奖。有3个乡镇、15个村被省市命名为新型乡镇和明星村。新建3个110千伏和4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拓宽改造了泰东路、丁接路等重要道路,建设了陈流泽特大桥,铺开了105国道、220国道东平段拓宽改造工程,先后拓宽改造道路56公里,新增晴雨通车里程258公里。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4万门,17个乡镇全部实现电话自动化,7个乡镇实现村村通电话。
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3593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34元。
1996年财政收入76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68元。工业总产值15.5亿元。
全年农业总产值20.6亿元。粮食总产9.4亿斤。果品总产量3.6万吨,增长79%。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467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万吨,增长50%。发展畜禽规模饲养场260个,专业户6500个。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34万只、12.4万头、47万头。
东平湖综合开发建设项目26个,完成总投资20582万元,改造涝洼地2867公顷,形成台田1667公顷,池塘1000公顷,金山坝、高徐坝等建设项目均在汛前完成。
完成发老湖至旧县35千伏输电工程和光缆通信工程。全年公路建设累计投资7600万元,完成工程14项,总里程112.8公里。
1997年,财政总收入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职工平均工资收入4290元,农民人均收入2060元。县属工业完成总产值8亿元,上交利税占县级财政收入的59.5%。腊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十大森林公园标兵”。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万户,私营企业382家,实现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9.8%,被评为“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县。”
先后完成煤气公司与热电厂的建设。新建3个110千伏和5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了220国道东平段、泰东公路东平段和部分县乡道路的大修改造。
1998年,地方财政收入12668万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增加140元。
铺开建设的105国道、彭集—州城、庄科—龙屯山等10条县域道路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4765万元,总里程53公里。在东平湖滩区展开了村庄搬迁筑台工程。筑台工程投资2160万,完成土方302万主,砌垒石护坡38.6万平方米,占设计工程量的107%。整建制搬迁村965户,由低处搬到高处的664户。
1999年,地方财政收入139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东平湖开发建设共完成投资5540万元,实施的12个项目基本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788.19万元。扶贫开发争取到位资金281万元,帮助35个贫困村完成了56个建设项目。
旅游业建设了腊山索道、二十四孝堂、腊山服务中心、白佛山三教寺等重点项目,修复了“聚义厅”、“邱祖阁”等二十多个景点,全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00多万元。
争取到位移民资金399.5万元,库区防洪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986万元。争取黄河基建工程项目18项,金额7943万元,争取省财政厅工资补助金3325.4万元。争取农村电网改造资金1.04亿元,其中到位3465万元。
全县共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5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589人,再就业率59.8%。
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15818万元。县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8544万元,实现利税6178万元。2000年招商引资项目293项,到位资金12462万元,签约投资额14924万元。县城规模由“八五”末的4.3平方公里发展到7平方公里,人口由2.5万人发展到5.9万人。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气,2000年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称号。彭集、大羊、东平镇、接山四个县城卫星城镇和州城、银山两个中心镇初具规模。投资8000多万元,改造了5个35KV变电站和部分10KV线路,完成了454个村的低压电网改造,铺开建设了220KV输变电工程。供电量突破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5万门,装机41600部,移动电话1.2万部。农民人均纯收入2311元。
200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1733万元,新增民营企业124家,注册资金9810万元。民营经济实交税金7702万元,增长30.4%,占财政收入的40.6%。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13家。全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00余万元。对15家县属企业进行改革,破产、兼并后,闲置的1000多万元资产重新得到利用。全县共落实对上争取资金1.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7000多万元。东原路开发,广纳社会资金8000万元,建设楼房35栋,10万平方米,吸引县内外商户200余家进街经营。新建220国道东平段、郭王公路、移民撤退道路及部分乡村道路80公里,总投资6480万元。完成200KV东平变电站建设工程和全县第一批农网建设改造任务,总投资1.058亿元。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1元。
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1.746亿元,粮食总产在3.3亿公斤左右。瓜菜面积2.54万公顷。斑鸠店大蒜、大羊核桃10类产品通过省无公害认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6亿元。民营经济成为重要增长点,实缴税金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54.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新上技改项目8个。民营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中心区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81万元,有17家企业落户园区。实现了乡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实施了县、乡机构改革。县直党政机构精简28%,行政编制精简22%,行政人员精简42.6%;乡镇行政编制精简20%,行政人员精简34.7%。全额事业编制精简69.5%,全额事业人员精简74.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是上年的5倍,占年计划的190%。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淹没损补偿、一级湖排渗除涝工程等项目的争取工作。新建城市道路15条,总长度24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2002年新增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州城镇、银山镇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老湖镇、斑鸠店镇被命名为省级新型乡镇。2002年新建、改建公路63.43公里,全县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公路框架。国土资源得到合理保护,被评为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6010元,农民人均收入2531元。
2003年,财政收入1.99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增长6%。工业经济,实施了5家县属企业改革改制。退出国有资本1.2亿元,盘活闲置低效资产2亿多元。14个重点技改项目和19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6.86亿元。九鑫集团在东平的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上交税金近6000万元。民营经济,新发展个体业户3000户,民营企业140家,新增注册资金2.17亿元;民营规模企业达到78家。全年民营经济实交税金1.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5%。农业经济,培植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有10类农产品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17类获得无公害认证。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投资2亿元,实施了大清河北堤加高加固、大汶河五期治理、戴村坝修复等六大防汛抗洪工程。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投资8000万元。争取了总投资7.3亿元的东平湖移民二期开发工程。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与山东日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额为3亿元的“梁山泊——水浒城”开发建设合同。全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78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亿元,比年初增加2.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