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241&run=13

一、防治体系
1986年,实行畜禽防疫技术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1988年,县兽医站配置活动冷库、电冰柜,乡镇站配置电冰箱,村兽医员配置保温箱。全县从事兽医工作的技术人员276人,其中,畜牧兽医师2人,助理畜牧兽医师36人,畜牧兽医技术员58人,村兽医防疫员180名。1991年,县兽医站制定畜牧兽医卫生管理规程,防疫工作初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2000年,东平县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疫情测报点, 投资25余万元建立疫情监测化验室,负责东平县及周边地区动物疫情的测报。是年,《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颁布实施,全县佩戴免疫耳标牛10万套,羊56万套,猪30万套,推行数量达年存栏量的92%。2003年,全县从事防疫工作的技术人员290人,其中,高级兽医师3人,兽医师23人,助理兽医师47人,官方兽医3人。
二、疫病防治
1978年至2003年,全县先后发生畜禽疫病25种,其中细菌性传染病8种,病毒性传染病9种,寄生虫病8种。危害较严重的有18种。
猪丹毒 1990年前,境内时有发生,并呈局部性流行,造成猪的死亡数约占饲养量的 2%。1990年,全县推广猪的免疫程序改革,应用猪瘟、猪丹毒苗常年适时防疫,控制了该病的流行,连续十余年病死率保持在0.08%以下。
仔猪水肿病 1998年春,州城镇、东平镇仔猪发病108头,死亡94头,发病死亡猪多是同群中生长较快者。县兽医站推广使用仔猪水肿病疫苗。
鸡白痢 主要侵害雏鸡。曾一度在散养户和管理不当的规模户中流行,发病率为4%。1990年起,县兽医站采取对种鸡定期检疫,淘汰阳性鸡,种蛋严格消毒,在雏鸡饲料及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推广出壳后投药预防、高温育雏、延长脱温时间等综合措施,发病率下降到0.5%以下。
大肠杆菌 1985年起,该病日渐突出,尤其以20日至40日龄的肉鸡发病最多,死亡率较高,通常在5%左右。通过加强卫生、改善管理及预防性投药等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
禽霍乱 散养的鸡、鹅、鸭发病严重,发病区在东平湖区周围。1985年始,在推广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1998年后,推广使用禽霍乱蜂胶疫苗和药物预防,死亡率每年均以4%的速度下降。1998年,发病死亡1300只,比1997年减少5000只。1999年至2003年,连续5年发病死亡在500只以下。
结核病 1978年至2002年,连续24年无此病例发生。2003年10月,县兽医站在沙河站镇李圈村检出3头从外地调入呈阳性的奶牛,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患病奶牛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了传染源。
猪瘟 1986年起,全县普及猪瘟免疫程序改革,病猪及死亡数每年均以0.2?0.5%的速度降低,到2000年,全县猪瘟免疫率达99%,发病死亡率降至0.008%。
鸡瘟 在未经免疫的散养鸡中发生,造成的死亡率可达80%,甚至100%。1985年推行鸡的程序化免疫,密度达到80%,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1996年起,规模饲养场免疫率达100%,对散养户实行春、秋两次防疫,发病率逐年降低。
传染性法氏囊病 1987年始有发生。县兽医站购进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在饲养户中推广应用,预防流行。由于疫苗的保护力不确定或出现变异毒株,该病呈反复发生态势。每年春末夏初都有发生。1990年至2003年,对发病鸡及时注射卵黄抗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降低。每年发病率都控制在3%以下。
鸡马立克氏病 1988年,始见此病。县兽医站在全县孵化场进行鸡马立克氏疫苗的推广应用,在出壳24小时内注射疫苗。1999年,发病死亡鸡300余只; 2001年,发病死亡鸡100余只。该病发生后,对发病鸡群采取全部淘汰措施。
猪囊尾蚴病 1985年前,零星发生,病因主要是猪圈和厕所连接造成。1985年始,引导群众改造“连茅圈”,加强检验检疫,对发病猪一律采取高温炼油无害化处理,全县连续18年未检出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