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名 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6&rec=133&run=13

腊山古建筑历史悠久,从挺立着的老柏古槐,荒草间散落的秦砖汉瓦考证,可以上溯至秦朝汉代。汉末腊山道教兴起,经唐而盛,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祥龙观、玉皇殿、碧霞元君祠等,悉为道家建筑。它与水浒英雄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英雄晁盖、吴用、阮氏三雄聚义举事,打出“替天行道”杏黄大旗的首发地点就在腊山景区。山上聚义厅首建遗址犹在,山下石碣村英雄故里仍存。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林冲》、《晁盖》、《阮氏三雄》都曾在腊山取景,真实地再现当年山水纵横,苇荷苍茫的原始风貌。腊山小巧玲珑,风格独特,坐落在烟波浩渺的东平湖畔,舸姿帆影、风月翠霭,美不胜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辉映,构成独具特色的游览景区,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一、祥龙观
循西路盘道缓缓而上,在一片碧色幽深的林海中,掩藏着一处类似八卦图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祥龙观,又名三清宫。祥龙观是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曾来此修练布道而著名的道教圣地,自祖留踪,数百年来,香火一直连续不断。明朝时,祥龙观十世祖杨清荣修建了乐台,他创建的道教音乐流传甚广。据文字记载,自十世祖杨清荣起至20世纪初,近500年间,前后历经20多位主持道长,在腊山传教。民国时期,祥龙观道长齐合智主持观务,曾领衔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一职。
祥龙观原有3处道院组成,鼎盛时期规模颇为宏大。后仅存山上一处,道观布局北为老君堂,西为丘祖阁,东为藏经楼,南为道士伙房。进出有南北二门,门两旁有雌雄二狮守护。北门前,古柏擎天,老藤盘绕,给人以苍古幽远之感。
老君堂是祥龙观的主体建筑,创始于唐代。由药王、著名道教学者孙思邈主持修建,后逐步扩大规模。历代皆有修缮。建国后,因道士还俗,日久失修,成颓垣断壁。1998年,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依照原来式样和建筑风格进行了重建。
老君堂内有巨幅壁画。壁画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此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之意。
三清宫始建于元代。后历代皆有修缮,规模较大的一次重修,是明代龙门派十世祖杨清荣在祥龙观任主持道人时进行的。三清宫大石结构,拱券门窗,屋顶雉堞周匝,风格独具。宫室分两层,上为丘祖阁,下为三清宫。祥龙观三清宫内除塑有三清神像,还塑有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七大真人像,是因为三清宫和丘祖阁合二为一缘故。丘祖即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元代著名道士,号“长春真人”。元世祖忽必烈谥封“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曾来腊山布道,使祥龙观成为“道士云集之处”。
祥龙观对面即藏经楼,当年道藏曾富甲一方。20世纪50年代,道士离山还俗,道藏图籍遂散失殆尽。
祥龙观院内,藏一深泉,名“玉露井”,井深数十米,水质甘美清冽,冬不凉夏不温,民间有“拜老君,登腊山,品玉露,成丰仙”之说。
祥龙观内有三株挺拔高大的古树,其中的国槐和青桐,取“怀童不老”之意。另有老柿树一株,隐谐“事(柿)事如意”。
祥龙观北门外,有一幢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2年)立的道观家谱碑,碑上楹联为“三宝不动尊祖训,一元复出作孙模”。碑文记述了从十世祖杨清荣始到二十九世祖郭元嵩终,腊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古乐台
在民俗园广场的北面,有座平地石基起台的硬山式建筑物,方形石柱托举着画梁雕栋,远看如飞燕展翅,便是腊山乐台。乐台建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虽历经半个世纪,仍使人隐约领略到它曾有过的辉煌。杨清荣,乐台创建人,道号贵华,镇江丹徒人,明代赐进士出身,因仕途坎坷,弃官出家,云游四方,遂落居于此。杨清荣擅长音律,精于管弦,常自谱曲,率众演奏。凡做其弟子者,必娴熟一种乐器,方可入山问道。杨清荣还倡导腊山清明节庙会,庙会期间,道士登台献艺,盛况空前,并成为传统。乐台楹联“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谐万民欢”,正说明了当时的盛况。腊山“梧桐大管子”,是道门颇负盛名的管乐器。传说民国初年,道长杜永奎月夜漫步山林,忽闻乐音绕耳,遂循声觅去,来到仙游街,听得乐音发自悬崖上的一株梧桐树,急忙攀岩折枝,以桐木作管,芦根为哨,制成梧桐大管子,吹奏起来,乐音果然浑厚悠扬,清越无比。从此,“梧桐大管子”也成为全真龙门派的传家宝。20世纪80年代,当地文化部门曾组织专业人员对腊山道教音乐进行收集研究,整理出了一批较为完整的作品。其中“小拜门”、“清河会”、“雅乐”等15首精品曲子,被编入《中国民间音乐集·山东卷》,作为道教音乐的代表作品传世。
三、老虎洞
在玉皇殿附近,天然石洞,此洞高约2米,面积约30平方米,洞内卧虎依天然石形雕刻,刀法古朴流畅,造型憨态可掬,洞壁还刻有“阮世三雄”造像。 此洞穿过腊山,一直通到东南山麓湖滨的青龙观,叫“前老虎洞”,洞窟掩藏在绿树丛中,保存完好。洞口石壁上刻有明代诗人于慎行《游虎窟南洞》诗一首:“湖上青山俯画楼,春来登眺思悠悠,香台雨色千峰暮,曲洞松声万壑秋。落日遥悬平野树,浮云忽断大清流。共和康乐多豪兴,更见羊河接胜游。”
四、玉皇殿
玉皇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32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曾两度重修。后倾圮,又恢复。玉皇殿全石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斗拱交错美观,檐下木椽彩绘华丽。
五、碧霞元君祠
俗称“奶奶庙”,又叫“泰山行宫”。始建于唐朝,明崇祯六年(公元1634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1年)曾两次重修。碧霞元君祠建在腊山中部深秀藏雄、古岩崔巍的绝崖峭壁之上。路旁摩崖题刻“气象万千”四字,道出了这里的绝美风光。
六、药王庙
药王庙在西云梯侧畔,依陡崖而建,凿岩为庙。庙内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塑像。庙门前有一圆形石坑,传为药王舂药之用。每年清明庙会时,常有人焚香祭祀,祈福求安。
七、平云桥
仙游街东首,深谷幽壑之上,横跨着一座石桥,此便是平云桥。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距今1300多年,重修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距今260多年。该建筑古朴、浑厚,上有光滑的磨石栏杆,桥下水流潺潺,常年不断。光绪二十年(1894)石碑记载,这座石桥名曰“平云桥”,水路初凝,云烟乍起,清新雅致之感油然而生。桥南侧,万丈悬崖刀劈斧剁般陡峭,有泉自峰茫茫巅跌落成瀑,这就是腊山著名的千叠瀑。每逢雨季,飞流直下轰轰然若雷鸣,茫茫然似云雾,雪浪激溅,跳珠啧玉,穿桥而下,恰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古树、悬崖、飞瀑、流云汇集此处,极富诗情画意。
八、马跑泉
腊山南侧有一泉,名曰马跑泉,是古代东原八大景之一。它周围有峰峦叠翠的金山,奇石突兀的棘梁山,崖峭顶平的钓台山、狗山。举目环顾,郁郁葱葱,如入仙境。相传2900年前,周穆王在此狩猎,被敌所围困,天气炎热,山上无水,周穆王的马咆哮奔腾而遇泉,因而此泉取名马跑泉。泉水从石罅中涌出,甘粹柔滑,潺潺清澈,终年不绝。泉旁柏苍松翠,风飒林间。曲径萦回,苍苍点点。《重修马跑泉,月岩寺记》赞泉:“抚河充之棉纱,仰高山之在望,径登眺间,一泓碧水,实契我心,半月峭岩,具瞻东鲁。因此兖州府志谓之坤山??泉出自石孔,涓涓鸣注,学者多讲业其中。”至今马跑泉还在涓涓细流,汇集成泉,清澈见底,甘甜醇正。泉右石壁上刻着“云莫化水洗石骨,悬如吊练蜚如雪”的诗句以及“马跑泉”3个遒劲大字。
九、古树名木
腊山之名不仅名在山势雄伟,险峰峻峭,还名在树林密布,珍稀树种和古树名木众多。侧柏林林相整齐,有均衡之美。刺槐景观林,每年花开时节,槐树在翠柏映衬下更加绚丽多彩,浓郁的槐香与柏香交融在一起,令人陶醉。小叶朴,为鲁西南稀有树种,当地人称“疙瘩树”,吐叶的时候从叶针上长出一串串的疙瘩似糖葫芦。黑枸叶本属灌木,而在腊山却长成了乔木。黑枸叶高不到3米,而粗仅盈握,叶对生呈椭圆形,夏初开花,小如米粒。专家考证,树龄在500年以上。本属灌类植物,是天生不能长成树的树,它却神气活现地高升一级,成为树族的一员。此种树,省内极为罕见,故而有“山东第一树”之誉。
车梁木,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乘坐的车子的车梁就是由此木制成。木质坚硬,光滑耐磨,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属稀有树种,每年春天开一次淡黄色的花,秋天结果。据说,古代的润滑油就是这种树的果实榨成的。镇会亭前有唐时栽植的银杏、侧柏各一株。银杏树,覆盖方圆数十米将镇会亭遮于树下。丛叶引凤,似万片小旗招展。侧柏树高数十丈,主干挺立,拔地而起,枝干形似一条腾空飞跃的巨龙,乃腊山一大景观。月岩寺有两棵参天古柏,一棵曰“鸟柏”,因木质花纹呈鸟状而得名;一棵曰“血柏”,因木质如血色而取名,距今约有1000余年。老干新枝,叶茂枝繁,挺拔苍劲,树影婆娑,满院松啸鸟鸣,泉泻溪流,环境极是幽雅清静。腊山的古树古柏有一千余株。其古柏之奇更可称为一绝,或根盘石隙,或挺立绝壁。峭壁之上数柏踵顶相接,叫“柏上柏”;有虬枝龙钟的古柏穴内又抽出新枝绿叶,叫“柏内柏”。一棵大柏树拥抱着一棵小柏树叫“龙柏抱子”。而“龙吐柏”,“姊妹松”和“千层叠柏”,又构成了腊山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虬枝铁干,造型奇特,堪称大自然的奇构。
腊山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相连,相得益彰,不似江南胜似江南。古诗赞美:
松柏奇绝藏古刹,峭崖欹岩几重天。
莫道南国风光好,小岱峰姿妙手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