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87&run=13

【概况】 东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与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内设史志编纂、党史征研、人秘、革命纪念设施管理4个科。2012年,工作人员8人。
2004年—2012年,县史志办认真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以“存史、资政、育人”为宗旨,加强对全县史志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先后编纂出版县志、部门志、乡镇志、村志等各类志书12部;为省市志鉴提供文字稿件120万字;地情网站、地情资料库建设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2009年,县史志办先后两次被表彰为“山东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机关”,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地方史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东平县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2012年8月, 根据《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史志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县政府颁发《东平县地方史志工作管理办法》,对地方史志的范围、地方史志工作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史志机构承担的任务、史志工作者应具备的水平、行政区划冠名的地方志书和年鉴的编纂权限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东平县志》(1986—2003)编纂】 2003年2月,按照山东省续修新志规划要求,组建《东平县志》编辑班子,拟订编写篇目,并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单位,按照供稿分工,组织收集资料。2004年3月,举办供稿人员培训班,邀请市史志办专家讲授志书编纂知识。续志编辑班子分为4个指导小组,分别对承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10月底,完成资料征集任务。11月,进入分编撰写阶段。2005年3月,对志书资料合成总纂,形成征求意见稿,下发乡镇、县直部门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并报送省、市史志办审阅。9月14日—15日,召开《东平县志》志稿评审会。省、市及周边5个县、市、区的史志办主任和26位专家参加。根据评审会提出的意见,对志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报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审批,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备案。2006年7月,《东平县志》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本志上限1986年,下限2003年。设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与环保、经济管理等,共26编,138章,568节,120万字,收录图片近1000幅,印刷6000册。2011年5月,在“齐鲁新方志奖”评选中,《东平县志》(1986-2003)获“优秀志书奖”。

【基层志编修】 2005年12月,召开全县基层志编修推进会,县委、县政府两个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积极推进基层志编修工作的通知》,将37个单位列入基层志编修重点规划。县史志办每年都到有关部门对修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至2012年底,累计举办业务培训班21期;组织开展志书评审活动9次;审阅基层志书稿1320万字,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460条,确保了基层志书的编修进度和质量。7年间,《东平县人大志》《东平县政协志》《东平县工业志》《东平县民政志》《东平县卫生志》《东平县军事志》《东平县交通志》《东平鑫海建工志》《桂井子街志》《尹山庄村志》等12部志书先后出版发行;《东平县东平湖移民志》《东平县财政志》《徐坦村志》《东平县公路志》4部志书通过评审;《州城街道志》《东平县农村合作银行志》《东平县农业志》形成初稿;《东平县供电志》《新东岳集团志》《瑞星集团志》已启动编修。2012年3月,县史志办获“泰安市基层志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乡情》杂志】 2009年底,县史志办创办《乡情》杂志。2010年初,《乡情》第一期出版发行。《乡情》为季刊,以贴近现实、紧扣史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栏目设置灵活,得到县内各界和在外老乡认可。2010年3月,在全省史志系统“八个一优秀”评选中,获得“优秀读志用志成果入围奖”。至2012年,《乡情》杂志共出版13期,每期发行1500册。

【地情资料库网建设】 2004年9月,县史志办购置配备微机、扫描仪、打印机等所需设备,安装“地情资料库管理系统软件”,并上宽带网,最大限度地与各个信息台、网站联网,资源共享,把县史志办建设成为“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区域研究和课题咨询中心”。在确保史志编纂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着手有关县情资料的录入工作。2005年12月,县情资料库通过省、市专家组检查验收,县情网站(http://www.dpxq.gov.cn/)建成开通。入库网资料以志鉴为基础,着重突出东平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旅游和文化等区域特色,做好《东平年鉴》(1986—1993)入县情网络专题库工作,入库字数79万字。

【省市供稿工作】 2004年—2012年,按照省、市史志办要求,完成《山东省人物志》《山东年鉴》《泰安年鉴》《泰安市情手册》等30余部志鉴供稿任务,总计200余万字。其中《山东年鉴》《泰安年鉴》连续供稿9年,计10万余字,收录图片46幅;2007年,《泰安市历史文化遗迹志》,上报文稿9.1万字,图片110幅;2008年,《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东平卷),计6.8万字,图片73幅;2010年1月始,为《京杭运河·齐鲁风情》(东平卷)供稿,计26万字,图片158幅,对于研究运河文化、了解东平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2年12月,按照市史志办编纂《泰安年鉴》(袖珍本)的要求,安排专人,收集资料,精心编写,及时报送。

【旧志整理工作】 2008年7月开始,对东平古旧地方志书进行抢救性整理和翻印工作,至2009年2月,完成清光绪《东平州志》《东平州乡土志》和民国《东平县志》三部旧志共27册的影印出版。

【方志馆建设】 2006年9月,设立县方志馆,面积30平方米。通过与全国史志同行交换、向老干部交换,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发通知征集和购买等多种方法,丰富藏书6400余册。并安排专人管理,向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12月,方志馆面积扩大至45平方米,馆藏图书增多。至2012年,收集整理入室书籍资料8000册及部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7年间,累计接待查阅历史文献、史志书籍、地情资料人员1万余人次。

【地情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 历史文化遗迹调查 2005年6月—12月,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县历史文化遗迹开展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知情人,查阅有关文字记载资料,并对重要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拍照存档。经过调查,县内载入地方史志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共185处。其中: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遗址30处;重要历史人物出生地或活动遗迹、遗址34处;古代人类生产、生活遗迹、遗址98处;革命活动纪念地、纪念设施遗迹、遗址23处。2006年5月,形成6.5万字的《东平县历史文化遗迹调查材料》。2008年8月—2009年5月,对全县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的《东平县历史名人及其故居、遗迹调查材料》及《关于保护开发全县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的调查与建议》。对无盐故城,安道壹刻经,程公祠,晁盖墓,父子状元府,梁楷塑像,王宪墓,罗贯中、吕彦直故里等提出保护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对“儿科之圣”钱乙、“小汉卿”高文秀、王朴、王祯等历史名人资料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
征编《东平历史图集》 2007年9月,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征集〈东平历史图集〉图片资料的通知》。经过一年多的征集,共收到有价值的历史图片1000余幅,县史志办从中选出800余幅,编纂完成《东平历史图集》一书。2008年10月,由华泰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发行《运河明珠—戴村坝》 2010年5月,组织编写《运河明珠——戴村坝》。该书收集大量有关戴村坝的历史资料及当今研究资料,对全方位研究、开发利用这一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0年底出版发行。
编辑出版《可爱的东平》 2008年4月,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将东平县历史文化知识列入全县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议案的决议》。按照县政府要求,县史志办会同县教育局共同编写一部全面反映东平历史文化的乡土教材—《可爱的东平》。2009年9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次印刷5万册,首批发放2万册。该书充分利用东平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教育资源,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原则,立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行多学科知识整合,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本。2009年,该书获全省史志系统“八个一优秀读志用志成果入围奖”。

【开展水浒文化研究和拓展社会服务】 9年间,先后在县内外报刊发表《东原出了罗贯中》《解读水浒文化内涵》《罗贯中本是东平人—〈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故里考》《〈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考》等理论研究文章10余篇;出版《东原罗贯中研究文集》《罗贯中早期作品选读》《贯中故里说水浒》等有关水浒文化的书籍;翻印1984年版《水浒传》连环画1000套;在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3篇。2009年—2011年,参与罗贯中纪念馆规划论证、布展工作,提供包括东平历史古籍、罗贯中早期作品、县内地情资料等馆藏书99部。参与东平博物馆、戴村坝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罗贯中纪念馆、文秀大剧院、东平县工委纪念馆、县革命烈士陵园及水浒影视城等各大景区的规划论证、建设和布展工作。向各大场馆、景区和包村点捐献馆藏东平地情资料2500余册。撰写资政报告《从东平经济发展史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辑录《东平自然灾害史》;会同县政协进行戚继光故里——银山镇困山的研究;帮助县内史志爱好者出版《茂森声韵》《茂森书法作品集》《黄石悬崖传奇》《心声集》《风情诗稿》《走进东平湖 认识大安山》等书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杜 梅 周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