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59&run=13

【概况】 2004年,中共东平县委组织部设办公室、研究室(新闻和网络宣传科)、组织员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干部监督科(举报中心)、干部教育科、干部档案信息工作科。下属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县下派干部办公室,股级全额事业单位县党建信息传媒中心。2004年9月,设立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县委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内设综合科、技术科、课件制作科。2009年7月,设立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东平县人才工作办公室。2011年9月,县人才工作办公室内设人才开发科、人才服务科。至2012年实有干部职工24人,其中行政11人,事业11人,工勤2人。
2004年—2012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中心工作,通过活动载体,创造性地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抓好调研信息、远程教育、下派干部等工作,多项经验做法受到国家和省市组织部门肯定并推广。其中,严格落实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纪实监督的做法,在中组部召开的干部作风和干部监督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行乡镇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形成东平特色党建品牌;开展“五进五促”活动,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做法,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探索出“边角经济”增收模式,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刊发,在全省推广;试行的农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党员意愿表达机制建设得到中组部领导肯定;在全市率先全面推广农村党组织公推直选模式,得到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肯定;“村官创业行动”经验荣获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奖;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务发言人”的做法,入围《人民网》2012优秀地方新政评选,《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了这一做法;实行流动党员城乡一体化动态管理机制,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新华社《内部参考》刊发;远程教育“管学用”工作在泰安市获得总分第一名,《点亮生命曙光》专题片在全省获得一等奖;探索“人才强村”路子的经验,在省、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交流,《大众日报》《山东组工通讯》均予刊载;举办中国·东平人才群英会的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东平县机关服务品牌创建经验在“全国机关品牌”研讨会推广,在全省机关党(工)委书记会议上介绍;“机关党日”活动荣获全省“机关党建创新奖”;瑞星化工有限公司党委荣获“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彭集镇党委等12个党组织荣获“泰安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
(于 龙)

【领导班子建设】 2004年—2012年,县、乡领导班子分别换届两次。2007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召开县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县委常委平均年龄为42.3岁和43.9岁。两届县委领导班子职数相同,县委委员37人,候补委员7人;县委常委11人,学历均为研究生3人、大学8人,女干部1人。2007年12月,召开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七届第一次会议,2012年1月,召开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行人大、政府和政协两次换届。2006年10月,乡镇党委换届后,党委班子成员110人,平均年龄34.5岁,其中30岁以下25人;研究生文化2人,大学文化81人,大专文化25人,配备女干部16人。2007年12月,乡镇政府换届后,班子成员65人,平均年龄为35.3岁,其中30岁左右15人;全日制大学文化14人,18名新成员均为大专以上文化。2011年12月,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同步换届,14个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132人,其中交叉任职34人,平均年龄36.2岁,配备女干部20人,研究生文化8人,大学文化99人,大专文化24人,高中文化1人。同时注重党外人士和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县委探索建立领导班子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乡镇党委议事规则(试行)》《县直单位领导班子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试行)》《关于在全县局乡级领导班子中建立“例会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制定6个方面29项制度。提出“四个突出”“五不五看”的用人导向。即:突出服务科学发展、突出以德为先、突出群众公认、突出机制选人;不比基础看变化、不比岗位看亮点、不比资历看贡献、不比条件看干劲、不比用权看用心,形成竞相干事创业氛围。开展“一学两争”“争创三个一流”活动,即“学习‘三个代表’、争创干事创业领导班子、争做干事创业的领导干部”,“当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每年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察和综合研判工作,确保机构改革、经济目标等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徐金枫)

【干部队伍建设】 2004年,全县干部15734人,其中县直7279人,乡镇8455人,机关1548人,事业12892人,企业1294人。女干部537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34.2%。全县县级领导干部46人(不含已退出班子的县级干部5人),局乡级领导干部888人(不含退出班子的领导干部292人),其中乡镇253人,县直635人,正局乡级领导干部222人,副局乡级领导干部666人。
2012年,全县干部15304人,其中县直8435人,乡镇6869人,机关1601人,事业12658人,企业1045人。女干部5561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36.3%。全县县级领导干部38人(不含已退出班子的县级干部),局乡级领导干部970人(不含退出班子的领导干部333人),其中乡镇204人,县直766人,正局乡级领导干部241人,副局乡级领导干部729人。
2004年—2012年,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标准,公开选拔优秀干部40人。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王超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开展村党支部书记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老湖镇柳村党支部书记侯庆周考录为公务员。先后组织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干部能力提升年”“干部责任落实年”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开展“读书荐书”活动,组织学习讲坛、读书会。规范干部选任工作,对提拔重用干部实行全程纪实。此做法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在全国、全省予以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县直部门、乡镇、乡镇与县直部门之间交流锻炼干部。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分类建立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选调生数据库,并举办不同类型培训班。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乡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信访等岗位培养锻炼,到市直部门挂职,优秀者及时选拔使用。实行干部考察进社区,注重了解干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加强干部档案日常管理,完成数字化档案建设,提升档案管用水平。
注重干部培训。9年中,全县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科学发展观研讨班、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十八大精神培训班、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党外干部培训班、年轻干部培训班及“高层论坛”“企业发展论坛”等专题培训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培训干部本着开门办学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研讨式、案例式、现场式、答疑式的教学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听课与研讨相结合、本校教师授课与聘请专家领导作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增强了培训效果。
(徐金枫)

【基层组织建设】 2004年,全县基层党(工)委50个,基层党支部1422个,党员37826人,其中男性33168人,女性4658人。2012年,全县有基层党(工)委58个,比2004年增加8个;基层党支部1767个,比2004年增加345个;党员43160人,比2004年增加5334人。其中男性36609人,女性6551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3441人,1893人。 2004年,县委下发《关于建设“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实施“双强”(政治上强、“双带”能力强)带动战略。县委召开千人支部书记大会,县财政拿出10万元,重奖受到表彰的70名优秀“双强”党支部书记。2005年,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转型,组织乡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民营经济和镇村建设,重点抓好村级项目建设和村貌整治,一批产业项目在农村涌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06年,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建档立库,分类管理。开展“学先进,争‘双强’,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活动。全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外出参观500余人次,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11期。制定《在全县农村实施“双示范、双模范”带动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创建“十百千万”的目标,即在全县培树10个新农村示范村,100个模范村,1000户示范户,10000户模范户。培树于寺村、前郑海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2007年,制定《农村党支部书记调整审批备案制度》,对全县708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分类、分层次进行集中培训。实施“百村转化工程”,编辑《典型案例选编》。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两委”干部年龄、学历、性别等结构比例和交叉任职、书记、村主任“一人兼”比例,达到或超过省、市委要求。2008年,投资961.68万元,完成149处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场所建设,建筑总面积19960平方米,506名村干部有了办公场所,3353名党员和10万余名群众有了活动议事阵地。开展“村企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组织全县8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分别与40个市属企业和40个县属企业结成互助对子。“七一”前夕,拿出20万元表彰奖励60名“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实施“泰山先锋”工程,全县有19个基层党组织、40名党员被市委授予“泰山先锋”称号。举办了十大先模人物事迹报告会。实施“村官创业行动”,涌现出银山镇南堂子村党支部书记郑灿宾、旧县乡北吉城村党支部书记任尚泽等创业典型。这一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荣获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奖。成立全省首家大学生村官创业协会,联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举办大学生村官“创先争优、创业东平”活动周。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官办企业、干事业、创家业。省委组织部对东平加强大学生村官服务管理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开展“包、带、联”活动,106个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分别包保空壳村党支部、带动薄弱村党支部、联系典型村党支部,明确1名班子成员作为包带责任人。2010年,在全省率先试行农村党组织公推直选,探索建立“464”模式,即“四改进”:改进候选人提名、候选人介绍、选举、监督方式。“六步走”:宣传发动、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自我推介、公开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票决;公开竞职、差额直选;审批备案、签订协议。解决“四大问题”:注意解决党员群众参与度不高、公信度不高、宗教派系干扰、拉票贿选、“选上干不好”和“能上不能下”等问题。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16名,支部委员30名,组织、党员、群众三满意。中组部组织局领导批示在全国推广此做法。是年,分8批组织全县村支部书记赴苏州农干学院参加培训,邀请王乐义到东平为乡村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集中一个月,开展“强村之路”巡回宣讲,组织优秀村支部书记到每个乡镇做点题式宣讲。此后,汇集县内外43个典型村经验,编印《强村之路》案例,为全县村党支部书记鼓干劲、讲经验、教法子,促进集体经济发展。2011年,实施“扶弱攻坚”行动,从管好用活集体资产、资源入手,探索推广“边角经济”“抱团发展”“酵母效应”三种模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争先进位、跨越发展,坚持“十好”“十带头”标准,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实施“书记月坛”制度,乡镇(街道)每月5日开展一次“创业讲坛”,管区(社区)每月10日开展一次“工作讲坛”,村级每月15日开展一次“议政讲坛”,搭建学习交流、推动工作、破解难题、民主议事活动平台,形成党委书记抓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带全体党员的经常化工作机制。2012年,深化“强村固基”工程。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根据村庄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划分A、B、C三类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配套建立项目库、出台扶持政策,推广五种集体增收模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常态化发展。抓“边角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和推广,在全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大幅提升在职村党支部书记经济待遇,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5280元一次性提高到1.2万元。退休村支部书记,县里为每人每年发放离任补贴2000元,乡镇发放一次性补助。实施“精英培养”工程,每村选配2—3名40周岁以下经济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乡镇(街道)建立后备人才库。2012年4月,省、市分别选派党员干部25名,县委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骨干企业选拔优秀党员干部195名,乡镇(街道)选派党员干部172名,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全县417个薄弱村、空壳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同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到东平调研,肯定东平建立“第一书记”工作室、抓“三个书记”的做法。
(李宝奎)

【机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整体推进机关、“两新”组织(非公有制经济、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完善机关党建工作双重目标责任制,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全国机关品牌”研讨会推广了东平县机关服务品牌创建经验;在全省机关党(工)委书记会议上,介绍了东平县机关党建工作经验,“机关党日”活动荣获全省“机关党建创新奖”。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县141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134个。2007年深入开展“长效机制落实年”活动,积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党员教育基地建设,瑞星化工有限公司党委荣获“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彭集镇党委等12个党组织荣获“泰安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探索实施机关党建工作双重目标责任制,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深入开展“爱家产,主家事,创家业,美家园”主题实践活动。2008年,实施“泰山先锋”工程。探索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完成党内基层民主综合试点工作。畅通党员意愿表达渠道、搭建党员意愿表达平台,从机关、事业、农村、企业等不同层面,选择确定9家试点单位,扎实开展党内基层民主综合试点工作,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重大决策票决、重大事项提议、质询监督落实、定期评议领导班子及成员。33个县直机关党组织在换届中推行公推直选,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及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介绍了东平县的经验做法。党员意愿表达机制得到省、市委组织部肯定。抓好机关“党日”活动,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推行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建立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党建创新项目,每人确立基层党建创新项目1个,形成特色的党建品牌。2011年至2012年,巩固村级基础,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五进五促”活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镇联村,按照倒排序原则,25名县级领导分别包保1个困难乡镇、突破2个难点村、培树1个典型村。发挥乡镇党委龙头带动作用。抓村支部书记教育培训增收模式,建立以“三资”保值增值为基础的村集体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规范资源类承包租赁协议、合同1812份,收回村集体资产1100万元、土地水面等1.2万亩。
抓好机关、非公有制企业、新社会组织和社区等其它领域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关党建工作双重目标责任制,深入抓好机关“党日”活动,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了机关各项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推行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建立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党建创新项目,每个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分别确立1个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各乡镇(街道)特色的党建品牌。
(李宝奎)

【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2004年起,每月10号确定为全县“党员活动日”和“村务公开日”,定期组织活动。创建“共产党员示范街”活动,至2006年,村村建立“示范街”,达到无垃圾、无柴草杂物、无占道经营等“六无”标准。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2006年,实施“万名党员培训工程”。全年共举办党员培训班100多个,培训党员10000多人。2007年,探索实行流动党员城乡一体化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了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立足服务、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新华社《内部参考》刊发了东平县的经验做法。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认真做好《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工作。1月31日,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伟出席在彭集镇后亭村举行的全省新式《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仪式,并对东平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围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以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乡镇流动党员服务站、村流动党员服务点为节点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络;加强驻外党组织建设,先后在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等地建立驻外党组织;开通了全市首家网上流动党员服务中心。2009年,深入实施“泰山先锋”工程,举办了全县十大先模人物事迹报告会,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引起较大反响。全县有19个基层党组织、40名党员被市委授予“泰山先锋”称号。“特殊党费”。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县党员干部心系灾区群众,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县各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广大党员积极响应,踊跃交纳“特殊党费”支援地震灾区。全县共有27071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242.04万元。其中:自愿一次交纳1000元以上“特殊党费”的384人,计款50.86万元;自愿一次交纳1000元以下“特殊党费”的26687人,计款191.18万元,并全部分别汇至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党费专用账户。
(李宝奎)

【农民工党员“安家工程”】 2005年9月10日,县委批准成立中共东平县驻天津港办事处委员会,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个驻外党委。设党委书记、副书记各1名,委员3名,下设6个党支部,92名党员,东平籍务工党员全部纳入管理范围。组织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红旗岗”活动,树立了10个“党员示范岗”并给予表彰、奖励。2008年在抗震救灾活动中,中共党员带头缴纳特殊党费1.88万元,务工人员捐款5万多元。流动党员回乡创办项目6个,带回致富技术40多项,提供市场信息60多条,捐资助学20余万元。党委在公司中层骨干和科研、生产、营销一线优秀员工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先后举办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党的知识培训班”,培训对象近百名。至2012年,发展纳新部分农民工中共党员,探索出一条“异地有家、管理有序、奉献有为”的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新路子,促进了办事处整体工作的开展。先后从家乡带出农民工务工人员12000多人,为家乡富裕和天津港发展做出贡献。2006年,党委书记陈兆清作为东平县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又被评为泰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被推选为泰安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2005年10月,县委组织部、戴庙镇党委负责人一行到上海,帮助成立东平县戴庙乡驻上海相武运输有限公司党支部,16名党员推选陆相武为党支部书记。党员深感“我们终于有家了”。2010年,公司资产达到1.2亿元,成为集仓储、钢卷加工和物流运输业为主的大型集团,带动就业1万多人。县委批准该公司党支部改设为公司党委。至2012年,公司党委发展新党员3人,陆相武被推选为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2005年至2012年,先后在天津、上海、东营等地建立了15个驻外党组织,其中党委2个,党支部13个。2012年,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到上海、天津看望流动党员,听取意见建议。
(李宝奎)

【人才队伍建设】 2012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等各级政府津贴人才13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乡村之星”2名、“齐鲁文化之星”1名、市级拔尖人才2人、市首席技师2名、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6人。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处、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处,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
2004年—2012年,推进“人才强县”建设。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任常务副组长,明确组织部人才办为正科级机构,下设人才开发科、人才服务科。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工作文件,并抓好落实。实施“双向双高”培育计划。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2期MBA研修班,培训企业经管人才103名。组织企业家赴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高端培训,培养一批高层管理和后备管理人才。举办“东原崛起高层论坛”,企业轮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到东平,开展“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企业资本运营”“企业品牌建设”等专题讲座。举办旅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12期,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泰山学院联合建立旅游人才实习基地。导游员赵星获全省第三届导游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导游大赛优胜奖。实施“首席技师”带动工程。先后举办“瑞星杯”“光大杯”“东顺杯”等六届技能大赛。2012年,全县有省市县技术能手125人;突出贡献技师36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9人、县级26人。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制定《关于鼓励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充实乡土人才库,村村成立乡土人才协会,鼓励乡土人才办项目,创大业。注重把乡土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进而培养成村干部,各乡镇为乡土人才建立档案,探索“人才强村”路子的经验,在省、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交流,《大众日报》《山东组工通讯》均予刊载。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万名农村骨干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工程等,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9万人次。11人先后被评为“泰安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人入选“山东省乡村之星”,连续三年选派百名农村创业人才赴省农广校参加创业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泰山学院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山东农业大学在东平建立作物学、园艺学2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干部双向挂职22人,30多名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东平科研攻关,转化多项科研成果。瑞星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承担“丙二醇生物炼制技术”“淀粉废水循环利用技术”两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企业转型升级后实现跨越发展,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美籍华人、分子生物学家、博士王传华,建立龙美生物医学科技公司,为全县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主要产品为抗风牛病毒单克隆抗体,具有国际尖端技术水平。2012年9月,举办中国·东平首届人才群英会,参加会议的88名高层专家、学者来自全国16个省市。会议签约合作项目65个,智力引进签约协议涉及5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79人。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63家,聘用或以技术合作形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358人次。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按当年预算收入的5‰提取。制定完善《县政府经济顾问聘用管理暂行办法》《东平英才评选办法》《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等,县政府聘任专家顾问19人,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津贴。表彰首届“东平英才”100名,每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实施“和谐使者”培养工程。出台《东平县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与山东大学、泰山学院签订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协议。2012年11月,全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现场交流会在东平召开。人才工作宣传。先后总结推广了瑞星集团、光大集团、金山橡胶公司等单位人才开发经验和系列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全县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
(李 弋)
【调研信息工作】 9年中,编辑《东平组织工作》358期,交流内部信息,宣传东平党建工作。2004年—2011年,在市以上采用信息718件,其中中组部31件,省部85件,市级领导批示件4件。《东平县注意从优秀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山东省东平县引导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先后在中组部《党建研究》等刊用。后进村整顿工作选人、用人、管理、激励、帮促五个机制分别被市《先进性教育工作简报》和《泰安日报》刊发。“值日部长”制度在《山东组工信息》《泰安组工信息》分别登载。2009年,《东平县深入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与探索》市委书记杨鲁豫作出批示。修订完善《关于加强调研宣传工作的暂行办法》。2011年,东平县组工调研信息工作在全市排名第二。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稿件130余篇;在山东组织工作网上传稿件160篇,用稿70篇,东平县在山东组织工作网的信息采用量全省排名第三。2012年,开展“五进五促”活动的做法,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山东省组工信息》《大众日报》刊发。“边角经济”的做法在《中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等报道。“第一书记工作室”“1+5”工作模式的做法,在《大众日报》《山东省组工信息》《山东省基层组织建设简报》刊发。对农村支部书记“下管一级”的做法,在《山东省组工信息》刊发。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务发言人”的做法,入围《人民网》2012优秀地方新政评选,《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予以报道。
(刘建波)

【干部监督工作】 加大《干部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月、自查自纠、检查通报等形式,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严格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出台办法措施,进一步规范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拓宽干部监督工作渠道,开通“12380”举报网站,设立“12380”公开举报电话,建立电话、网络、信访“三位一体”的群众举报平台。充分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络员和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广泛搜集整理信息,听取意见、建议,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水平。2011年12月,在领导班子换届期间,严肃换届纪律,采取多种方式宣传“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换届纪律和选举工作法规章程,印发《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文件案例选编》,加强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加强干部任前监督,坚持实施拟提拔(重用)局乡级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防止“带病提拔”。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试点工作,制定《局乡级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暂行办法》,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2004年—2012年,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行全程式经济责任监督,印发《全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试行)》《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暂行办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9年共对303名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
(唐先辉)

【远程教育】 2004年,全县铺开远程教育工作,共建设远程教育站点717个,其中乡、村站点705个,非公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建立接收站点12个。2006年8月,县远程教育中心利用硬盘转播技术,开通东平远教电视频道,面向12万户党员群众,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开设“东平聚焦”“东平党建”“东平先锋”等专题栏目,集中宣传县委、县政府工作思路,大力宣传全县重点项目建设。2007年起,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与远程教育有机结合,组织近千人的科技推广人员担任远程教育辅导员、远教站点承担科技推广点任务,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远教学用带头户,农业科技信息和致富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2008年初,开通东平远教辅助教学网站,建立“专家答疑”“农事110”“部门直通车”“村级名片”等功能性栏目,专家“网上坐诊”,群众足不出户,与专家视频对话,“面对面”接受种养技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服务。开展网上招商,进行网上交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围绕创建全省文化旅游强县,独立拍摄制作大型文化旅游系列专辑《水上东平》,分为《戴村坝》《白佛山》《湿地风光》等18部系列片,全面介绍东平人文风光和历史文化。专辑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省89000个远程教育站点可以直接观看,提高东平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度。2009年起,建立健全远程教育城乡互帮互助机制,组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与农村基层站点结成对子,开展“城乡牵手、远教兴村”活动。县直单位发挥项目、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帮助村级站点选准致富路子、开展致富技术培训、引进致富项目,通过这一机制,机关干部在为民服务中受到锻炼。实施“管理员递进培养工程”,先后有61名优秀管理员入党,310多名管理员被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2007年,村“两委”换届中,86名党员管理员当选为村“两委”干部,其中32人当选为村支部书记,15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化。完善县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存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文化文艺等12类12000多张课件光盘。新购课件光盘1000多张,自主制作课件40多部。购置摄像机、45P、非线编等一批摄录编设备,为教学资源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制作的《李培明的最后四十一天》《孙庆元三步走工作法》等一大批课件在省市取得名次,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2011年7月,依托东平有线电视网络,同步转播泰安党建电视频道节目。建立远程教育技术维护中心,实行“户口式管理”,为全县700多个站点分别建立管理档案,对管理员基本情况、设备运行状况、维护维修情况等5类46项内容逐一登记备案,全程提供技术维护服务。在乡、村两级站点开展“争明星、创十好”“评星定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制定《千分考核细则》,从教学组织、座谈讨论、学习应用等环节明确指标,量化分值,对基层站点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综合评估、严格奖惩。全县先后建成综合服务站点216个,市级“明星乡镇”7个,市级“明星村”54个,省、市级规范站点4个,站点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
(郭亚军)

【挂职包村工作】 2004年—2012年,县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办公室坚持做好选派干部到乡镇挂职工作,把基层和一线作为锻炼干部的主阵地。累计选派干部5批62人到乡镇挂职锻炼。同时,做好省市选派干部到东平挂职人员的安排和协调工作。9年累计接受98人到全县14个乡镇42村,开展包村工作。其中市直机关驻东平挂职包村干部3批75人,开展“心系三农,基层建功”主题活动。各级包村干部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为重点,坚持带班子、理路子、办实事,促发展。先后帮助落实项目152个,争取资金3228万元,办实事、好事1757件。2004年5月,诸城市对口帮扶东平,东平县选派县直和乡镇干部28人到诸城挂职学习,诸城为东平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5个,捐助资金物资187万元。自2004年起,还做好向国家部委、省市直机关和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外派36名干部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由省市组织部门选派2名县级领导干部到新疆挂职,援疆工作受到上级好评。
(李宝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