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历史名人选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292&run=13

春秋战国时期女政治家
钟离春

钟离春(生卒不详)女,战国、齐、无盐邑(今东平县)。出身于平民之家,素有报国大志。当时齐宣王沉于酒色,政纲松弛,国势衰退。一向关注国事的钟离春内心焦虑万分。为了拯国救民,冒着杀头危险,去见齐宣王,指出宣王政治上有“四失”。宣王怒,喝令斩之。春不慌不忙地说:“请大王让我说明这‘四失’,再斩不迟!”;“我听说秦国重用商鞅,国家因此富强。过不了多久,秦国就会出兵函谷关,与六国争雄,最先受害的就是齐国;而大王一无良将,二无强兵,战备松弛,人心不稳,这是第一失。我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大王内沉溺于女色,外不理国政,忠谏之士,拒不重用,这是第二失。王欢等人阿谀奉承,窃取高位;驺衍等人高谈阔论,华而不实。大王重用此辈,误国误民,这是第三失。大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台榭,耗尽民力、国赋,这是第四失。大王有这‘四失’,已使国家危如累卵,而大王则苟且偷安,只知吃喝玩乐,不知发奋图强。请大王听民女劝告,现在励精图治,为时未晚。只要国富民强,我死而无恨。”宣王听了非常感动,诚恳地说道:“如果你不给我指出来,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些过失呢!”当即让春坐车入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纳忠言、选兵马,以田婴为相国,以邹人孟轲为上宾,齐国从此成为强国。

西汉末年东平农民
起义军首领索卢恢

索卢恢(?—28),东平人,西汉末年,东平一带农民起义军首领,是无盐大捷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情况日趋严重,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的良田沃土,而农民却无立锥之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到西汉末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领导赤眉起义,山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当时,东平境内连遭水灾,田庐尽毁,饿殍遍野。灾民纷纷推举索卢恢为首领,响应赤眉起义。索卢恢仗义疏财,为人慷慨,在当地很有威望。他聚起三、四百人,攻进无盐邑,杀县宰,开粮仓,打起了起义的大旗。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扑山东,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莽军到东平境内,“列营数百,鼓声闻数十里”,把无盐邑紧紧包围起来。索卢恢派人及时与赤眉军联系,樊崇即率数万人前来支援。赤眉军和索卢恢部内外夹击,相互配合,在无盐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狼狈逃窜。此战史称“无盐大捷”。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存有“无盐大捷”巨幅油画,真实地描绘当时起义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东汉末年文学家刘桢

刘桢(188—217),字公干,东平人。官至丞相府掾属。以文学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流派群体“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文辞巧妙,为当时诸公子所爱。太子曹丕常邀诸公予到府内饮酒赋诗,唱和酬答。曹丕与刘桢甚好,曾把自己所爱的饰物相赠。刘桢以五言诗歌见长。曹丕建安二十三年《与吴质书》中说:“公干逸气……其五言诗,妙绝当时。”钟嵘《诗品》列其诗为上品,认为刘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给予较高的评价。刘桢代表作《赠从弟》三首,反映了他的诗歌特点,其中第二首以松柏为喻,象征作者的志趣和性格,尤为出色:“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传世的诗文,有明人张溥所辑《刘公干集》,另有《毛诗义问》辑本,载《玉函山房辑佚书》。

北齐书法大师僧安道壹
安道壹(?—580),名僧安,又名道壹。东平人,是一位集佛学、书法于一身的高僧。据考古专家断定,是他在东平进行了摩崖刻经活动,开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之先河,并成为山东地区刻经活动的代表人物。主要遗世作品有东平县洪顶山刻经,山东省枣庄市铁山、尖山刻经,临沂市峄山、二古山刻经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刻经,亦出自僧安道壹之手。1961年郭沫若游泰山时,曾写下《访泰山经石峪》诗:“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砰铺。阅历久愈久,摧残元代无。袛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郭老断定经石峪刻字为北齐时期,与当代专家的考证是一致的。洪顶山僧安道壹巨书“大空千佛”四字,通高10米,字径最大宽度4米,被誉为“大字鼻祖”。僧安道壹位列中国古代著名四大僧侣书法家之首,在国际书坛上,有“书仙”之称。2006年8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平湖广场为僧安道壹塑起一尊高4米的铜像,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僧侣书法家。

唐代名将程咬金
程咬金(589—665),一名程蛲金,后改名知节,东平县斑鸠店村人。唐初大将,勇猛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任内军骠骑。李密败,归属王世充,后又归唐,任秦王府左统军,辅助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每战擎旗先登,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拜程咬金为太子左卫率,任右武卫大将军。李世民继位后,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为表其功,太宗诏命特将程咬金及其他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悬挂于凌烟阁,供国人和后人瞻仰。永徽六年(655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初战获胜。后听信副大总管王文度言,收军不向敌深入,致使沙钵罗可汗等叛军逃遁,无功而还,被免职。后被重新起用为岐州刺史,不久告老离职。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唐高宗念其功德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陕西醴泉唐太宗昭陵墓。斑鸠店村立有程公祠,祠前楹联:“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锋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程咬金性格豪放,爱憎分明,大智若愚,为灭隋兴唐屡建奇功,他的故事被编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著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搬上影视屏幕,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

五代时文学家
法医学家和凝

和凝(898—955),字成绩。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十九岁登进士第。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936—955年间,与其子和蒙撰《疑狱集》十卷,该书在平反冤狱扶摘奸慝中发挥了历史作用。为宋慈《洗冤集录》的成书创造了条件。此外,尚著有《红药编》五卷,收录于《宋史·艺文志》。

宋代父子状元—
梁颢、梁固

梁 颢(962—1004),字太素,东平人,出身官宦之家。梁颢的曾祖涓,曾任成武县主簿。祖父惟忠,为天平军节度判官。父文度,去世早,颢由叔父抚养成人。自幼专心好学,拜名家王禹为师。颢初次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今开封),曾向宋太宗建议,选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真才实学,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经廷试和太宗殿试,考取第一名,太宗在大殿召见,询其门第,赐甲科(状元),选任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年)起,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红袍官服,兼管鼓司登闻院。后在大名府辅佐赵昌言,赵入朝掌管枢密,适逢翟马周事发,颢被贬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司户参军。不久,起用为鱼台县令兼大理评事,又调回朝中任殿中承,复任直史馆。后来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太常博士等职。梁颢曾撰写《听政箴》奏献皇帝。咸平元年(998年)梁颢与杨励、李若拙、朱台符共同职掌科考事务。辽兵侵宋,宋真宗诏集群臣询问边防战事,梁颢上书建议“明赏罚,斩懦将,重用武勇谋略之士”,深受真宗赏识和时论称赞。咸平三年(1000年),梁颢与李宗谔、赵安仁同任知制诰,主管起草诏令,赐金章紫绶。其后,又任安抚使、右谏议大夫兼户部使、翰林学士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病卒,时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梁 固(985—1017),字仲坚,梁颢之子。宋大中祥符年进士。梁固自幼好学,有大志,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赞赏器重。梁颢去世后,以遗荫被赐为“进士出身”。梁固丧服期满,辞去“赐进士”,参加科举考试。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考中勤词学科第一名(状元),先任密州(今诸城)监丞,回朝任著作郎、直史馆,赐红色官服。后又任户部判官、户部勾院。梁固为人爽直,颇有吏才。马元方判理三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案件,办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断案,因判案公正,时称“平审”。天禧建元(1017年)盛典,他奏颂甚佳,真宗称赞不已。年32岁病卒,有文集10卷。

南宋著名画家梁楷
梁 楷(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白梁,东平人。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任画院待诏,皇帝爱之,授以金带,他却挂带而去。梁楷嗜酒自乐,人呼为“梁疯子”。他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初师贾师古,有“青过于蓝”之誉。衣纹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其用笔简练而又放纵者,则称“减笔”。兼画山水、花鸟,也有独特风格,现存作品有《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布袋和尚》《高僧故实》《秋树双鸦》等图。分别收藏于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博物馆,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收藏。梁楷以白描手法创作的简笔人物画,最受世人称道,被称为“简笔画鼻祖”,对后世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1967年以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先后决定以中国历史上的李白、张衡、蔡文姬、梁楷、关汉卿、祖冲之、李清照、鲁迅等23位名人,命名为外星球上的环形山。足见梁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北宋末年著名医学家钱乙
钱 乙(1032—1113),字仲阳,东平人。钱乙出生于中医世家,早期先以一部《颅囱方》的儿科书在山东各地行医,名声大振。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姐姐长公主之女患病,请钱乙诊治而愈,被授予翰林医学官职。第二年皇子仪国公病“瘛瘲”,长公主奏请钱乙诊治,用“黄土汤”获愈,被封为太医丞。从此钱乙誉满京城,朝中大臣、皇宗、贵族每天都有人请他看病。钱乙致力医学,善于总结行医实践经验,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尔未全,全尔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提出多种有效方法。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钱乙博览群书,精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以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懈怠。著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百篇,惜已散佚。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孝忠将其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年)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症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300年。清代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佳有回生之功。”钱乙不愧为我国中医儿科的奠基人。

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
王 祯(1271—1368),字伯善,东平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氾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长),利用县署西边的废圃,种植水旱作物,“示民以种艺之法”,劝课农桑,并撰写《农书》。受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启迪,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和“转轮排子盘”。大德二年(1298年),试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全书6万余字,不到一个月百部齐成,是中国方志中最早的活字印本。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对《农书》进行补充修改。大德八年(1304年)9月,元帝颁发实行王祯《农书》诏书。《王祯农书》继承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书》末附撰《造活字印书法》,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珍贵文献。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
高文秀(1240—1290),东平人,元代初著名杂剧作家。早年为东平府学生员,研习经史,却性耽义艺。肆力编创杂剧。传入京城,有“小(关)汉卿”之誉。《录鬼簿》载其杂剧作品30余种,流传下来5种,即《好酒赵元遇上皇》《黑旋风双献功》《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须贾谇范雎》《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渑池会》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关心民众的可贵品质。是元代杂剧中的重要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善写水浒英雄故事剧。金元时期,梁山泊在东平路境内,他生活的年代距北宋末年时间短,民间流传着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和传说,为他创作水浒戏剧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他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加工,创作了许多艺术性较强的水浒剧。除《黑旋风双献功》以外,还有《诗酒丽春》《斗鸡会》《敷衍刘耍和》《借尸还魂》等。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写水浒戏最多的一个。《吴梅戏曲论文集》称:“东平高氏,力追汉卿,毕生绝艺,雕绘梁山。”他的水浒刷艺术地再现了水浒人物,深受群众喜爱。除杂剧外,高文秀还擅长散曲创作。他的散曲现已不多见。《北宫词纪》卷有“惜花春起早”一套,今人隋树森《金元散曲选》中有“咏惜仡春起早”和“啄木儿”两套。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其散曲如“金瓶牡丹,妍丽动人。”

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平罗庄人。罗贯中天资聪慧,自幼熟读经史,成年后颇有谋略,立志图王。喜结友,善游历。罗贯中生逢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相互交织,各地农民起义频频爆发的动荡不安年代,曾参加农民起义,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炼。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对反对过他的人严加诛杀。罗贯中为躲避祸害,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潜心进行文学创作。罗贯中青少年时期所处的东平,是元杂剧的主要发祥地。罗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当熟悉。早年创作了《风云会》《蜚虎子》《连环谏》。这些杂剧在民间曾广为流传。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首开中国章回体小说之先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罗贯中撰著出《水浒传》。《三国演义》《水浒传》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传遍世界。
罗贯中著《水浒志传评林》,原书现藏于日本国立图书馆中。2006年8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平湖广场为罗贯中塑铜像一尊,以纪念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

明天启年间琉球王册
封使杜三策
杜三策(生卒不详),字毅斋,大羊镇三旺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在朝任给事中(朝官,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时魏忠贤擅权乱政,都御史杨涟以二十四大罪状劾魏,受到皇帝朱由校的斥责。三策不畏权势,上疏魏忠贤罪恶,陈明利害:“举国上下,都知道魏忠贤奸,而独皇帝不知道,这正是魏忠贤的狡猾之处;举国上下,都认为魏忠贤可逐可杀,而独皇帝认为可用,这正是魏忠贤的奸术高明。杨涟是顾命大臣,能容忍大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边吗?方今国家形势如横流激湍,动荡不安,这样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让他告老还乡?魏忠贤作威作福,在这以前如果他还有所惧怕而不敢把坏事做绝的话,那么从这以后,他还害怕什么呢?诸位大臣受害不要紧,殃及皇上怎么办?殃及国家怎么办?殃及二祖十宗呕心沥血治理的天下怎么办?”上疏后,三策被削职遣回故里。后魏忠贤假旨,要逮捕三策。当捕杜的人马行至德州,魏忠贤伏法归案,三策得以平反。崇祯初年,起用三策为户科给事中,奉命册封琉球,力拒重金之赐,不辱使命。后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

明代尚书王宪
王 宪(生卒不详),字维纲,明代东平府梯门(今东平县梯门镇梯门村)人。兵部尚书。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宪中进士,曾任阜平、滑县知县,奉召进京拜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后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清理甘肃屯田事宜。又任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辽东,历经郧阳、大同等地。在应州抵御外寇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封其子为锦衣百户。武宗朱厚照南征,命其率户、兵、工三部侍郎各一人督理军储。因有功,升代兵部尚书。
嘉靖四年(1525年),任三边总制期间,带领将士多次打败边寇,受嘉奖。一次,吉囊数万人马渡河,从石臼墩入境。王宪指挥官兵,分据险要,并断其归路。外寇至青羊岭大败而去。五天四捷,缴获大量粮草、武器。嘉靖帝大喜,加封为太子太保,又荫封一子为锦衣百户。
不久,升任兵部尚书监督团营。时大同兵变。王宪提议,首要分子诛死,从犯遣散。大学士张孚敬、总督刘源清力主调兵平定。嘉靖帝认为大同重镇不宜破坏,采纳王宪建议,叛乱平安。数年后告老辞归。卒后赠少保,谥康毅。

民国时期中山陵设计师
吕彦直
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又字古愚。祖籍山东东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天津。吕彦直8岁丧父,1902年随姐姐去法国巴黎居住数年,常参观卢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回国后,先入北京王城学堂,继进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由北京民国政府派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1921年离美回国,在上海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吕彦直是天才的建筑设计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葬事筹委会决定在广州建立中山纪念堂,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建造中山陵,并向海内外征求建筑设计方案,吕彦直应征设计,荣获首奖。不幸的是,为了建造中山陵,他呕心沥血,竞积劳成疾,工程未完,即与世长辞,年仅35岁。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家,在中山陵后浮雕其像,于右任先生为之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