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站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271&run=13

【概况】 沙河站镇位于东平县境南部,北与州城、彭集街道搭界,西隔临黄堤与新湖镇相望,东、南和汶上县接壤。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3.3公里,总面积69.2平方公里。镇驻地沙河站,距县城18公里。
沙河站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因原村内设有官方传递公文的驿站,并有小沙河从村中流过而得名。2012年,辖83个自然村,65个行政村,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28万人。
【农田水利建设】 2006年—2008年,投资520万元,建设供水站一处,饮水井4眼,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2009年,投资72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开挖排水沟70公里,新打机井14眼,维修旧井31眼,铺设PVC管道93.77公里。与传统土渠灌溉方式相比,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节水20%以上。项目区年总节电每小时62万千瓦,节能37.2万元。铺设输变电线路56.41公里,新建桥涵544座,新建维修机耕路35公里,植树6万株。2010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366.5万元。新打机井18眼,维修旧井14眼,铺设输变电线路14.1公里,开挖排水沟28公里,铺设PVC管道44.57公里,桥涵231座,新建维修机耕路14公里,栽植树木1.8万株,科技培训1500人次,示范推广0.4万亩。2011年—2012年,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1250万元,改善耕地面积1.5万亩。

【招商引资】 2004年,组成专门招商引资队伍,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引进各类项目24个,利用外资7481万元。其中引进面粉加工企业4家,总投资1468万元,日加工面粉260吨,精细挂面75吨,年产值达1.16亿元。2009年,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项目签约落地。全镇引进食品加工、冷拔丝、轮胎制造等项目39个,总投资1.2亿元。2012年,引进项目23个,投入资金7.47亿元。9年间,全镇共引进海鑫化工、机械制造、面粉加工、津东脱水菜、服装加工等项目162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海鑫化工、泰山鹰开发生产乌洛托品、甲醛、多聚甲醛、二氯乙烷、白乳胶产品,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年产2万吨乌洛托品、8万吨甲醛、1万吨多聚甲醛的生产能力。金海颗粒面粉辐射东北三省,伟峰矿业机械制造产品远销到俄罗斯。

【镇村建设】 2004年,综合整治镇村环境,与沿街商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清理乱搭乱建商铺30多家,清理乱挂乱写的广告、标语70多幅。投资1746万元,硬化镇村道路360公里,修建排水沟200多公里,全镇65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其中32个村实现户户通。2006年,投资790万元,拆除镇政府旧平房、围墙,进行硬化、绿化,粉刷墙面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0盏、电子监控摄像头450个,建垃圾池230个。镇成立保洁协会,组建村级保洁队65个,对生产生活垃圾及时打扫清理。2007年,投资350万元,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建户用沼气池3200个,改灶2950个,改圈3460个,改厕4510个,安装太阳能5200个。2010年—2012年,成立“幸福文明乡村”建设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镇驻地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投资2324万元,建设完善沙北社区配套工程。投资1.42亿元,安装路灯4975盏,建村级健身活动广场37处,建造垃圾池460个,铺设彩砖87000平方米,路沿石6.5公里,粉刷外墙乳胶漆90万平方米。植树9.3万株,沿街道栽植花草1.7万平方米。

【科教文卫】 2004年—2012年,全镇推广科技成果200多项,科技示范村46个,专业技术人员334人,引进科技人才34名,完成科研项目12项。累计投资1600万元,新建中学综合教学楼2300平方米,小学教学楼2栋11400平方米,中学学生餐厅1200平方米,购置电脑150台,更新桌椅300余张,培训教师11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建农家书屋65家,配备各类图书26万册,报刊50种,电子音像制品100多种8000余张,人均藏书5册以上。建标准村级文化大院19个,建居民健身广场20个,配备健身娱乐器材300多件(套)。成立老年秧歌队2个,民间乐器演奏队3个,民间文艺宣传队5个,年培训文艺骨干60余人,送文艺节目下乡43场次,送电影下乡700多场。整理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入户率98%。镇卫生院职工62人,其中主治医师8人,医药师33人,注册护士16人。长期聘用8名专家坐诊。病床40张,门诊量18576人次,住院2028人。全镇35个卫生室全部纳入一体化管理,中医药特色服务率达到74%。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52万人,参合率99.99%。 【计划生育】 强化宣传教育,全镇65个行政村张贴标语1000余幅,统一制作计生磁带,利用宣传车、广播喇叭连续播放。向育龄群众宣传健康查体、实行计划生育、落实节育措施的政策规定。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考核目标任务,以村为单位量化分解,澄清底子,列出单子,拉网排查,逐一落实。发现计划外怀孕、计划外妊娠人员,实行现场督办制度,做到一人不漏。2012年,全镇人口出生率12.8‰,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7.2‰。

【人民生活】 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8414元,比2004年增长196.7%;人均消费支出4196元,比2004年增长2930元;每百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98.8台,固定电话76部,移动电话421部,自行车178辆,电动自行车120辆,摩托车49辆,汽车(生活用)10.3辆,家用电脑32.6台,微波炉12.2台,电冰箱42.6台,洗衣机47.7台,空调机52.4台,排油烟机20.2台;农户供电签订率100%。宽渠道,扩大就业,先后与市外46个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2012年,劳务输出11127人,增收2.28亿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005年,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2006年,推行劳动合同制,17个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2009年12月,济徐高速公路建设征用10个村土地,为646位农民办理失地保险。2011年10月,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设立办公室、档案室、调解室,建设服务大厅80平方米,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扫描枪、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办公设施。当年安置就业再就业144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人。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镇参保21016人,缴费金额285万元。为8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2012年,安置就业再就业124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6人。为67名城镇居民办理医疗保险,参保金额1.04万元。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98万人,参保金额448万余元。2012年10月起,60岁以上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到60元,按时领到基本养老金的农村居民9125名,城镇居民88名。沙河站镇被评为“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

【无公害蔬菜赢来大市场】 沙河站镇耕地面积7.6万亩,土层深厚,肥水充足,素有“东平粮仓”和“东有汶阳田,西有沙河站”的美誉,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9年间,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与山东农科院、泰安亚细亚、东平农源农资、寿光国际蔬菜批发市场联合,成立瓜菜合作社,并通过“订单农业”,调整种植有机芦笋1000亩,有机山药2000亩,无公害土豆8000亩,西瓜3000亩,大葱4000亩,牛蒡1.8万亩,丹参700亩,黄葵500亩。推行黄葵—青刀豆、土豆—玉米—娃娃菜、园葱—西瓜—白菜、土豆—甜玉米—章丘大葱、日本大叶菠菜—甜玉米—朝天椒等两种两收、三种三收等先进种植模式1.78万亩,平均亩产值7000元。2012年,新增投资783万元,建冬暖式大棚、大拱棚1000个。产品远销东北、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瓜菜种植总收入3亿元。

【畜牧养殖形成大产业】 该镇以畜牧养殖业为突破口,推广无公害循环养殖、畜禽疾病防治、程序化防疫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建立健全畜禽免疫档案。印发《关于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监管的明白纸》1万份。规模养殖场免疫率达到100%,散养户牲畜免疫率90%,禽类免疫率100%。9年间,养殖专业村发展到32个,规模养殖场127个,养殖专业户1600户。扶持帮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且群众拥护的“乡土人才”,先后组建屈楼养猪、沙南养鸡、前河涯养兔等8家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外调出售等措施,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2年,全镇入社农户3000户。生猪存栏3.8万头;大牲畜1200头,其中奶牛400头,肉牛800头;羊2.9万只,家禽35万只。禽蛋产量580吨,肉羊总产量1655吨,奶羊产量4550吨,绵羊毛1吨。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19亿元,比2004年增加4981.4万元,年均增长9%。辐射带动5000户农民走上富裕路。
【“小棒针”织出致富路】 沙河站镇素有“手工艺品之乡”的美誉。2004年—2012年,先后组建东平曰瑞手工艺品有限公司、鑫金饰品有限公司、传印竹编专业合作社、辛庄条编专业合作社、淑英丝编专业合作社等手工艺品加工组织,从业人员5000余人。通过来料来样订单,年加工针织挂件、毛衣、项链、花篮、汽车坐垫、手工饰品等200多万件,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香港、澳门等地区。2012年,完成产值9000多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

【前河涯、董堂村率先办起养老院】 前河涯村8个村民小组,375户,60岁以上老人236人,其中,分散供养五保老人3人,空巢独居老人36人,子女外出务工经商后的留守老人28人。2012年9月,村集体投资86.4万元,新建养老院房屋22间,并装修、配套。养老院占地面积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有宿舍、伙房、餐厅和多功能室,床位30张,兼具日间照顾、居家抚养功能,有18位老人入住安度晚年。董堂村成立养老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投资51.8万元,新建房屋11间,改建村小学旧房10间,建筑面积735平方米,设有寝室、伙房、餐厅和多功能室、管理室、医疗室、活动室、文化图书室等服务设施。划拨土地1.5亩作为菜园,老人自主管理。他们老有所乐,晚年幸福,夸赞党和国家政策好。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大众日报》《泰安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推广该村创办养老院的经验。

【乔羽回乡寻根问祖】 乔羽,历任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歌剧舞剧院主要创作干部,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一级编剧,被誉为“词坛泰斗”。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他生于1927年11月16日,祖籍沙河站镇乔村。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歌词《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一经谱曲,广为传唱。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6年与时佑平共同创作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少年行》(即电影《红孩子》)。1960年,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1964年,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诗词写作。粉碎“四人帮”后,与树园等合作创作话剧《杨开慧》。从事创作60余年,已作过上千首歌词。《我的祖国》《祖国颂》《难忘今宵》等歌曲均获全国大奖。党和国家鉴于他的卓越贡献,批准授予乔羽“终身不退休的艺术家”称号。2009年9月10日至11日,82岁的乔羽携夫人儿女回东平寻根问祖,受到县委书记、县长的亲切接见和故乡群众热烈欢迎。
(王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