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248&run=13

【概况】 2004年,东平县卫生局内设人事秘书科、医政科、卫生法制与监督科、财务审计科,药品招标办公室。是年9月,设立东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5人,隶属县卫生局管理。2007年1月,设立乡镇卫生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由财务审计科统一管理。2008年3月,设立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办公室。2010年8月,县卫生局加挂东平县中医药管理局牌子。2004年9月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由县卫生局划归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升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3人,2010年12月重新归县卫生局管理。2012年12月,增设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全局行政编制10人,工勤编制1人。
2012年,全县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427处,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4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所)406处。共有从业人员4365人,其中县级从业人员1753人,乡镇从业人员982人,聘用乡村医生1630人。另有民营医院泰美宝法肿瘤医院,职工156人。厂企、部门、学校、个体诊所共37处,从业人员67人。
9年间,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2.25亿元,比2004年的1.22亿元增长84.73%。共有床位1865张,门诊量96.30万人次,住院8.64万人次,床位利用率89.4%。分别比2004年提高164.86%、222.51%、30.32%。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均取得较大成绩。全县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2012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儿死亡率4.97‰,较2004年下降1.52‰。至2012年,卫生系统有6个单位分别被命名为省、市、县级“文明单位”,6个科室分别被命名为市、县级“青年文明号”。2007年起县卫生局连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在全市文明行业评比中,东平县卫生系统代表泰安市卫生系统参评,获得第二名好成绩。2011年,东平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委授予县卫生局“五个好”县直部门称号,卫生系统被评为“全县文明标兵行业”。

【卫生体制改革】 2004年—2012年,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关、停、并、转”不符合规划要求或效益低下的医疗机构。2004年9月,水河中心卫生院并入老湖中心卫生院。2005年2月,张河桥卫生院并入接山中心卫生院。2007年11月,将东平镇卫生院转型建设为东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8月,县卫生局加挂东平县中医药管理局牌子,强化对中医药工作的管理。2011年11月,设立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东平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牌子,同时撤销东平县卫生防疫站。人事管理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需设岗,竞争择优,全员聘任。院长实行年薪制,工资实行浮动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推选10余名县级医院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乡镇卫生院任领导职务,并把其中政绩突出的郑炅红、赵学刚等4人提拔为副科级干部调县级医院任领导职务,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规范、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出院病人回访活动,2012年,回访病人4200余人,病人满意率99%以上。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05年,县级医院使用药品实行统一集中招标采购。2006年,县政府印发《东平县乡村卫生机构药品联合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至2012年,全县招标采购药品金额累计2.7亿元。通过招标采购管理,药品价格平均降低10%以上,年均节支2700万元。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月1日乡镇(街道)卫生院、2012年9月21日行政村卫生室全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并通过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全年减少群众用药支出4470万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10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25.53万户、75.59万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对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纳入重点人群专案管理。适龄儿童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率、传染病疫情及时上报率、现场规范处理率均100%。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2012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75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5人,大学523人,大专577人,其他学历304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9人,中级410人,初级950人。乡镇卫生院982名从业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54人,大专342人,其他学历586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中级176人,初级661人。全县执业医师690人,注册护士828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15.6%、36.86%。
9年间,有计划的招聘一批高学历医药院校毕业生补充医疗卫生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年均邀请100余名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县讲课、会诊、手术,进行技术指导。先后派出1050人次赴市以上医院进修学习,组织3546人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确定县人民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为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100余期次,培训医护人员2600余人次。组建医学专家库,选调57名副高级以上专家,轮流巡回指导检查全县医疗业务工作。启动“师徒手牵手”带教工程,从县级医院选调31名副高级以上专家,与36名乡镇卫生院业务技术骨干建立带教关系,签订带教协议。开展名医评选活动,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2006年5月,陈宗勇、张东晟、井庆泉、谢兵、崔建军、廖玉兰、李宗平、史凤锦、付刚、马彪10人被评为东平名医。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师带徒等形式培训乡村医生3500人次,使其防病治病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县级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99.5%,治愈率达到96%以上,开展整体护理率100%,基础护理合格率98.1%。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4.5/10万人,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4.97/‰,新生儿缺陷率下降至1.5‰,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9年间,先后投资8580万元,建设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县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楼和县第三人民医院病房楼,总建筑面积4.84万平方米。2011年5月,县人民医院投资1.2亿元,新建一座19层、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病房楼。投资5946万元购置核磁共振、64排CT、直线加速器等先进医疗设备。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胸外科,县中医院眼科综合水平达到市内领先、省内一流。通过实施省“360”工程、“1127”工程、国债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332万元,对14处乡镇卫生院2.39万平方米的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和维修。投资634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配置彩超、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设备200余台件。投资1200余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以上标准,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4年8月,东平县被列为泰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县,在梯门、接山、沙河站三个乡镇进行试点。是年11月28日,省政府批准东平县正式列为2005年度省级新农合试点县。之后,成立东平县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配备工作人员6名。各乡镇也成立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005年4月14日,县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细则》。县财政投入40多万元,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筹资工作实行县、乡、村三级目标责任制。是年,全县参加新农合55.13万人,参合率92.62%,人均筹资20元,共筹集资金1102.9万元,其中省、市、县补偿551.28万元(省财政386万元,市财政110.5万元,县财政55.13万元,县民政部门拨入低保户救助金20万元),农民个人负担551.27万元。2006年后,筹资和报销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全县人均筹资300元,是2005年的15倍,其中农民个人缴纳60元,省市县补偿240元。全县60.51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9.72%,行政村覆盖率100%,筹集资金1.82亿元。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由2005年的45%提高到85%,县级医院提高到65%,最高补偿限额由每人每年5万元提高到15万元。是年,补偿292.41万人次,补偿金额1.81亿元。其中门诊补偿284.83万人次,3204.16万元,住院病人7.58万人次,补偿1.49亿元。补偿1万元以上的1905人,补偿5万元以上的63人。2005年-2012年,全县累计补偿1386.43万人次,补偿金额5.41亿元,补偿1万元以上的4757人。
【疾病预防控制】 2011年11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卫生局管理。内设办公室、财务科、总务科、药械科、质管检验科等5个行管科室和卫生监督综合科、免疫规划科、传染病防治科、艾滋病防治科、慢病科、接种门诊、查体中心等13个职能科室。
9年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预防网,广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2004年,有效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切实做好“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工作,至2012年无1例病人。完全消除碘缺乏病,基本消灭丝虫病。脊髓灰质炎防治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发病目标。儿童白喉无报告病例。艾滋病、麻疹、结核、乙肝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计划免疫建卡率、接种率、“五苗”合格接种率分别达到98%、95%、90%以上。确保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全县法定传染病发病14586例。其中甲类传染病发病无,乙类传染病发病7922例,丙类传染病发病6664例。

结核病防治 2004年—2012年,按照省市要求,先后承担中央补助地方资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和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启动实施“CIDA-WHO”结核病控制项目。全县累计查出肺结核患者4380人,其中,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2263人,复治涂阳608人,全部实行免费治疗和规范管理,总治愈率90%以上。
手足口病防治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是年全县网络直报373例,2009年668例,2010年1327例,2011年779例, 2012年2254例。县卫生局组织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确定县人民 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定点收治医院。采取抓易感人群健康教育、抓基层医疗机构疫情监测、抓托幼机构预防措施落实、抓疫点消毒控制传染等综合措施,手足口病得到有效防控。
艾滋病防治 2004年,县卫生防疫站设立艾滋病防治科,开通咨询热线,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工作。2005年始,设立艾滋病专项经费每年5万元,纳入县财政预算。是年起,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外来妇女、有偿供血者、羁押收容人员,进行HIV感染状况专项集中筛查。至2012年12月,全县累计发现报告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36人,其中死亡11人,失防4人,转出5人,查无此人1人,随访管理15人。2005年—2012年,累计免费抗病毒治疗13人,为病人申请低保4人次。全县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危人群干预覆盖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治疗覆盖率及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均达到国家和省市遏制艾滋病行动计划目标。
地方病防治 境内地方病主要有疟疾、碘缺乏病、流行性出血热、地氟病、丝虫病、肝吸虫病等,经多年的积极防治均得到有效控制。疟疾防治:2004年—2012年,无本土病例发生,对5名外出务工人员输入性病人,每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根治预防服药。碘缺乏病防治:按照《山东省碘盐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居民食用盐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监测。碘盐覆盖率100%,碘盐合格率97%,合格碘盐食用率96%以上。对家庭主妇、中小学生、育龄妇女等重点人群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知晓率达98%以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采取开展灭鼠活动,降低鼠密度,消灭传染源和接种预防疫苗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计划免疫 全县共有预防接种单位21处,其中省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4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10处,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室5处。2004年,推行0~6岁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全县计划免疫疫苗全程接种率99%以上。2005年—2006年,基础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并通过省级验收。2007年5月1日起,对全县儿童实行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大力推行麻风腮、水痘等二类疫苗预防接种,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8年,县卫生防疫站设置冷库,配备冷链运输车1辆。全县21处预防接种门诊,均配备足量的冰箱、冷藏包、冰排。2010年,完成一类疫苗接种151001人次、二类疫苗接种79894人次。2011年,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22070人次,流感疫苗5738人次,AC结合流脑疫苗4210人次,口服轮状病毒疫苗3271人次。2012年,常规一、二类基础免疫疫苗接种211959人次。适龄儿童建证、建卡率100%。麻疹疫苗、灭活脊灰疫苗、卡介苗接种率95%以上。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止了传染病的流行。

【卫生监督】 2005年,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卫生法制与监督科工作人员增至5人。2008年,全县14个乡镇均设置卫生监督所,由县卫生防疫站业务骨干任所长,聘任2~3名卫生监督员,在全县行政村卫生室聘任卫生监督助理员455名。2011年11月,设立东平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与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形成“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分级负责、监管有力”的县、乡镇、村三级网络卫生监督工作新机制。
整顿医疗秩序 2004年,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医疗市场整顿活动。2005年,县卫生局、公安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东平县打击非法行医行动方案》,立案查处各类案件67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5起,取缔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治疗肝病、性病等外包科室7处。2008年,印发《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卫生秩序》通告,在城乡各地张贴1160份。出动监督人员540余人次,监督车辆113台次,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232处。对77起违规情节严重的作出行政处罚,收缴罚款3.5万元,没收药品器械23宗,取缔非法行医33处。2012年,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对13起无证行医、6起超诊疗科目、11起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执业案件立案查处,取缔2起,没收药品器械2起,罚款1.8万元。9年间,共立案查处各类诊所、药店454个次。其中,取缔58个,处罚46个,罚款19.5万元,并没收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对不履行处罚决定的27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食品卫生监督 2004年—2010年,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坚持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从业人员进行查体,换发食品卫生许可证。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开展了奶站专项整顿。2009年6月起,贯彻落实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7年间,累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2320户次,从业人员查体3.5万人次,查出调离“五病”不宜从事食品经营人员62人。抽检各类食品样品7720份,合格率97.9%。换发食品卫生许可证1367个。抽检各类食品6386份次,合格率96.5%;餐饮具消毒检测4100份次,合格率90.6%。查获、没收过期变质食品1334千克。2010年12月,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等职责划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 9年间,坚持每月1次监测和评价自来水水源水和末梢水水质,对供、管水从业人员健康查体。不定期检测农村分散式供水。2005年,全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水质均经检测。2008年,配合市疾控中心,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检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置18个饮水监测点,检测176份。2010年,全县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5家,全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2011年,开展以“加强农村饮用水监管,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专项整治,督促供水单位完善净化消毒和水质检验设施。至2012年,通过采集水样,累计检测县城和农村各类生活用水1700多份次,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监督保障体系,确保全县人民饮用水安全。
学校卫生监督 2004年—2012年,持续开展学校卫生综合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活动。全县25所学校食堂的卫生许可持证率、从业人员健康查体率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率均100%。每年自6月份开始,均对高、中考4处食宿点提前3天派人进驻,严把进料关、加工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高、中考期间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确保了考试顺利进行。定期举办保健教师和校医培训班。每年以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为重点,为全县在校学生查体,对查出的各种疾患提出预防及治疗意见,查体率90%以上。查体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校和家长,由家长签字后交学校存档,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98%,学校根据健康体检结果对学生实施管理。
职业卫生监督 2004年—2012年,以职业病新发病例为线索,积极推行病例溯源督查,严查企业违法行为。2004年,监测粉尘作业点97个,合格88个,合格率90.7%;监测有毒物质作业点76个,合格72个,合格率94.7%;监测有害物理因素作业点219个,合格115个,合格率55%。有害作业人员查体1288人,查出职业禁忌症11人,全部调离工作岗位。2005年—2011年,监测尘毒作业点493个,职业健康体检19622人次,机动车驾驶人身体条件检测75307人次。2012年,落实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建档26家,企业职工预防性健康查体7500人。

【妇幼保健】 县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2439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739平方米,开放病床10张。主要妇幼保健医疗设备15台件,固定资产322万元。2012年职工4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人。内设办公室、财务科、社保科、妇产科、计划生育办公室、B超室、药剂科、乳腺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10个科室。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妇产科,农村卫生室配备女乡村医生363人。
妇女保健 2004年,在全县推广使用“孕产妇保健手册”,加强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死亡率10.05/10万。2006年,争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支持,为全县86000名妇女免费健康查体。2009年,免费普查农村已婚育龄妇女99850人,查出各种疾病11600人。建立孕产妇管理档案7433人,系统管理孕产妇7410人,系统管理率98.98%。住院分娩7411人,住院分娩率99%。孕妇产前筛查920例,查出高风险72例,兑现住院分娩补助资金174.98万元。2010年,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及待孕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两大公共妇幼卫生项目,3580人口服叶酸。孕前健康检查11066人,查出患影响生育疾病者948人。2011年,妇女病普查32456人,查出各类患病者9845人。婚前检查12052人,查出各类生育疾患952人。为6651名农村孕产妇免费发放叶酸片,使用率96.1%。发放农村住院产妇补助资金363万元。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6%,住院分娩率100%。2012年,婚前检查6562人,查出各类生育疾患333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2%,住院分娩率1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100%,产后访视率98.6%。2004年—2012年,全县妇女健康查体累计694580人,查出各种疾病患者103168人。
儿童保健 2004年,在全县推广使用“儿童保健手册”,加强儿童系统化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听力筛查率均为100%,出生缺陷率0.87‰,死亡率6.49‰。之后,每年对县直幼儿园儿童及新入托儿童进行健康查体,年终对全县儿童保健管理工作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兑现管理费用。2008年,投资14万元购置儿童微量元素7项检测仪,利用《出生医学证明》和IC卡发放,在全县开展4:2:1查体,完善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2009年,全县共有0~7岁儿童50529人,纳入保健管理49777人,保健管理率98.51%。其中3岁以下儿童21431人,系统管理20902人,系统管理率97.53 %。通过儿童系统管理查出的体弱儿全部进行专案管理。婴儿死亡率下降至5.88‰。是年,为县乡幼儿园1721名儿童健康查体,查出各种疾病患者268人。托幼教师健康查体457人。新生儿疾病筛查7486例,筛查率99%。2010年,新生儿疾病筛查6529人,查出苯丙酮尿症1例,新生儿甲低3例。2011年,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调查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8476例,查出异常6例。全县7岁以下儿童53037人,保健管理52959人,保健覆盖率99.85%。儿童系统管理规范化建设市验收,合格率93%。2012年,全县7岁以下儿童55014人,保健管理54382人,覆盖率98.85%。3岁以下儿童27215人,系统管理26791人,管理率98.4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00%,新生儿死亡率4.97‰,较2004年下降1.52‰。2004年—2012年,全县儿童健康查体累计441057人,查出各种疾病患者24441人,均给予指导治疗。

【卫生应急】 2004年,全县4处县级医院均设置120急救中心,按照有关标准配备人员,配置急救车8辆、急救器械设备 50件。2008年,全县急诊科均达标。2009年,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院前急救和转运为主要职能,健全完善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点三级院前医疗急救网。11月6日,泰安市急诊急救工作现场暨表彰会在县人民医院召开,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市急诊急救先进集体,并获技能竞赛一等奖。2010年9月13日,接山中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接山镇卫生院接到疫情后,立即组织人员抢救,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县卫生局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全力抢救,50余名中毒患者全部脱险。2011年6月20日,成立东平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分工副县长任组长,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全县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9年间,县卫生局先后编制《东平县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东平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东平县救灾防病应急预案》《东平县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东平县危险源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等12种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成立防汛救灾防病医疗救护队、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护队、地震灾害医疗救护队等10支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队伍。2012年8月23日11时32分,沙河站镇杨庄附近发生车祸多人受伤,县人民医院急救人员在11时50分到达现场,边抢救,边转运。12时45分,所有伤员转运到县人民医院。经医护人员奋力抢救、精心护理,伤员全部痊愈。

【中医药】 2004年—2012年,东平县相继出台《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东平县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县政府将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占全县卫生事业经费的12.5%,并保持此项经费财政预算每年增长率在15%以上。2012年,全县中医药人员241人,占医药人员总数的22.1%。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中级45人。聘用乡村医生1630人,其中中医药及能中西医结合人员482人,占乡村医生总数的29.57%,形成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医疗保健网络,全县中医药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县中医院争取国家无偿资金1000万元、配套资金650万元,建设高标准综合病房楼,建筑面积11571平方米;购置脑电仿生治疗仪、中药薰蒸治疗床等医疗设备30余台件;投入10余万元建设“名中医诊室”。脑病科被确定为省级中医药特色专科,眼科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医专科。投资50万元对中药房高标准装修改造;与北京同仁堂合作引进小包装中药饮片,门诊中药使用比例60%以上,中药饮片比例30%以上。县级综合医院均规范设置中医临床诊疗科室,建有煎药室,为群众提供煎药服务。县人民医院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中医药专项建设和新技术开发。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突出“枢纽”作用。全县14处乡镇(街道)医疗机构全部设立中药房和中医临床诊室,并建设中医特色科室。2012年,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门诊处方量及业务收入均占到全院总处方量、总收入的30%以上。农村卫生室全部配备电针仪、神灯、中医治疗包等诊疗设备,配备中药饮片100种以上的351处,占全县农村卫生室的85.2%,均提供免费煎药服务。
人才培养 9年间,先后选派52名中医药人员到省、市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全省中医药骨干培训班。2009年—2012年,共有1490名乡村医生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368名乡村医生取得中医专业中专学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11年全县新聘用中医药专业本、专科毕业生12人,研究生2人。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2004年,县卫生局制定《东平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在全县推广中医适宜技术。2006年,加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宣传工作力度。通过《今日东平》刊登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电视台播放中医适宜技术宣传片,发放中医宣传资料2万多份。组织中医人员到街头、社区、农村集市开展中医义诊活动,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程度明显提高。2008年,将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10%,县内定点二级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项目门诊治疗费用补偿20%。增强了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吸引力,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至2012年,全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50余项,常见病使用中药100多种,中医药专家拟定300多个协定处方在村卫生室推广。
评先树优 9年间,县卫生局积极组织开展中医工作先进乡镇和中医示范社区服务中心、示范村卫生室评选活动,接山镇、州城街道被评为全市中医工作先进乡镇,接山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市示范社区服务中心,有6处村卫生室被评为全市中医示范村卫生室。2009年4月,选派3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医中药技术比武,获第三名好成绩。9年中,县卫生局2次被评为全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县中医院年年被评为全市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11年12月,东平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2005年始,加强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建设。2006年,修订《东平县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实施办法》。至2007年,先后实施省“360”工程、“1127”工程和中央国债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132万元,对14处乡镇卫生院23941平方米的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和维修。投资306万元为卫生院配置设备60余台件。2007年7月20日,全市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现场调度会在东平县召开,总结推广东平县的做法和经验,并参观东平镇石马村卫生室、宿城卫生院等14个一体化管理现场。2008年初,县政府制定《东平县村级医疗机构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将村卫生室建设列入当年为群众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在资金筹集、设备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全县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村卫生室新建、改建。至2008年底,新建村卫生室83个,建筑面积6108.7平方米;扩建15处,建筑面积1797.4平方米;改建26处,建筑面积3468.5平方米。全县共建有验收合格的村卫生室383处,其中规范化村卫生室266处,示范化村卫生室117处。是年,县政府印发《东平县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管理办法》,为627名乡村医生办理城镇养老保险。2009年初,县卫生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的通知》和《村卫生室建设细则》,对村卫生室财务管理、医疗质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297个规范化以上村卫生室制作统一标识牌。州城、宿城、梯门等乡镇的280处卫生室实现微机化管理,培训微机操作人员432名。村卫生室配置医疗设备840台件。组织全县1560名乡村医生参加聘任制业务考试。办理城镇养老保险的乡村医生增加到710人。乡村医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方便、卫生的医疗服务。是年6月10日,《大众日报》以《构筑“10分钟”就医圈“》为题报道东平县村卫生室建设成效。至2012年,全县有实行”三制”“四统一”管理的村卫生室406个,其中,示范化278个,规范化128个。从业乡村医生1630人。
【医学科研成果】 2004年—2012年,全县卫生系统逐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县人民医院被卫生部确定为食道癌早诊早治项目实施医院、县科技局重点联系单位和泰山医学院实践教学医院。县中医院脑病科被列为全省重点专科,县人民医院胸外科、骨外科、急诊科和县中医院眼科被列为全市重点专科,为开展医学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先后与泰山医学院、省立医院、省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北京军区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省级以上医院的教授和市中心医院博士团来东平开展学术讲座,加快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和更新。每年引进、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近百个。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完成中英联合急性心肌梗死研究项目,与苏州大学、泰山医学院合作,开展脑卒中治疗项目。2012年,卫生系统获县科技进步奖31项。9年间,有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1项,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122项。获国家专利项目173个,其中实用新型专利项目170个,国家发明专利项目3个。出版医学专著100余部。在省、部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000余篇。2009年,陈宗勇、张东晟、李征、井庆泉、李宗平等5人被评为全县第四批专业技术人员拔尖人才。

【行风建设】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认真开展争创“五型”机关和“五个好”县直部门活动,定期举办机关讲坛,人人上讲台,个个是学生,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工作实行时限承诺,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办公制度,摸清下情、民情,科学决策。贴近群众,以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开展活动,建立县乡对口帮扶制度,带领广大医务人员下基层、进社区、到农村送文明、送爱心,开展义诊、普及健康知识。开展“文明医生、文明护士、文明乡村医生”争创活动,展示“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2011年,中共泰安市委授予东平县卫生局“五个好”县直部门称号。推行人性化优质服务。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建立病员服务中心,设立导医台。优化就诊流程,将挂号、收费、药房、报销等窗口设置在一个区域,实行一站式服务。在病房内放置综合服务指南,病床间安置遮拦布帘。检验科室为偏远地区患者免费邮寄病理报告单等医学检验报告。在急诊,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在病房,开通“满意通道”,为住院病人提供一日费用清单。实施单病种限价,检验、影像结果互认,药品使用动态监控及超常预警等制度,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病人经济负担。2010年,东平县卫生系统代表泰安市卫生系统参加全市文明行业评比,获第二名。实施卫生惠民工程,群众看病就医成本大幅下降。东平湖以西群众到平阴、梁山县医院看病,享受县内同样待遇。开通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专用通道,及时为其报销医药费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每年可减少患者用药支出4470万元左右。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及新农合补偿政策确定的患重大特殊疾病的参合农民,四家县级医院免收门诊、专家、急诊挂号费,减免10%常规检查、治疗费用,减免5%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2012年重特大疾病患者减免检查治疗费用90余万元。2011年始,每年为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积极开展“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试点,开通“远程医学会诊”,实施上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等一系列惠民利民项目。实施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程,全县组建服务团队286个,签约23181户、69764人。东平县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重点联系县。开展出院病人回访工作,2012年回访病人4200余人次,病人满意度99%以上。
【爱国卫生运动】 2004年—2012年,县爱卫会办公室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住建局、工商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先后印发《东平县爱国卫生管理办法》《东平县城市管理暂行规定》《东平县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东平县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提升城乡卫生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县城卫生综合整治 县政府与有关单位签订整治目标责任书,将县城各路段整治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落实“门前五包”。每年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以“治脏、治污、消杀灭清”为工作重点,集中搞好环境卫生整治、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重点场所消毒。清理各类繁杂广告牌匾,清除空中“蜘蛛网”和“牛皮癣”,消除城市视觉污染,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县委、县政府围绕“清洁家园,保护健康”活动主题,以“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大工程为重点,相继实施城市生态水系、园林绿化改造、卫生基础设施提升三大工程。2010年—2012年,开展“城乡整洁健康东平行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全面提升东平形象。完成龙山街、西山路四海城段、稻香街、高速公路连接线等街道的提升改造,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拆除各类违法建设81处,面积2100多平方米,查处乱贴小广告100余起,没收销毁非法张贴广告近万张。配全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各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门前五包、属地管理”责任制,做好各自范围内的卫生保洁工作。每周一下午4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走上街头,打扫卫生。爱国卫生月期间,参加卫生义务劳动11000余人次,清运各类垃圾1200余吨;清理卫生死角、管理盲点2000余处;清理林带树枝、乔、灌木植被上悬挂的漂浮物、污染物,清理面积5万平方米。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社区活动,宣传吸烟危害健康知识,增强公众控烟意识。2011年5月1日起,领导带头戒烟,建立吸烟监督制度,无烟、清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逐步形成。卫生宣传工作。在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健康有约”专栏,在县城区出入口、主干街道设立卫生公益广告宣传牌,在社区、学校、医疗机构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等有效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卫生意识,形成全民支持、参与爱国卫生活动的良好氛围。
农村村容整治 重点治理农村“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动员广大农民搞好房前屋后卫生,实行畜禽圈养,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文化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涌现出州城街道孟楼村、徐庄,沙河站镇前河崖村等一批省市级卫生先进村,全县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农村改厕。先后3次召开全县农村改厕现场会、业务培训会。各乡镇改厕村自发成立专业施工队,统一图纸、统一施工、统一验收。2009年,选择沙河站镇的徐楼村、大羊乡的后郑村、新湖乡的范洼村为国家农村改厕项目示范村,从技术、资金上给予扶持,3个村入户改厕率均100%。2010年—2012年全县农村改厕累计完成6500户。饮水卫生。至2009年底,全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受益村庄710个,受益人口6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以上。2010年起,成立卫生保洁协会,从清洁庭院、清洁村庄、绿化家园入手,开展以“三堆”清理、安全饮水、厕所改造、路渠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垃圾收集点,村庄道路沿线安装路灯,农户门前和庭院开辟小菜园、小苗圃。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讲文明,除陋习,讲卫生,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水平逐步提升。

【《东平县卫生志》编纂出版】 2010年3月,县卫生局启动《东平县卫生志》编修工作。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安排1名副局长具体负责编修事宜,聘请两名老同志担任编辑。县史志办公室加强业务指导,全系统齐心协力,于2012年9月正式出版。志书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10编40章,全面系统地记述东平有史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至21世纪初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涉及面广,资料翔实、观点正确、体例完备,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作用。

【东平县人民医院】 系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全县医、教、研及急救、疾病预防和保健中心。2006年3月,省教育厅、卫生厅批准为泰山医学院实践教学医院,5月,确定为泰山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2007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财政资助的远程医学惠民工程医院。2012年9月,挂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平分院。2012年,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976.7万元。全院820名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占85%,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6人,硕士研究生36人。开放床位699张。门诊量15.5万人次,出院病人31823例,完成病房手术5903例,治愈好转率96.24%,床位使用率132.34%。业务收入1.87亿元。拥有各类设备2400余台件,其中,GE1.5T超导核磁共振机、飞利浦64排螺旋CT、瓦里安CX直线加速器、飞利浦心脏介入治疗系统、飞利浦iE33高端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放射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160余台件。急诊科配备有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所需的先进抢救仪器,重症监护病房拥有中央监测和层流净化系统,血液透析室配置有先进的透析仪器,满足诊治需求。2012年底投资1.2亿元、高19层、占地面积1921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新病房大楼竣工。医院设有52个临床医技科室,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学科水平走在全市同级医院前列,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多项。先后完成心脑血管介入治疗、断肢(指)再植、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剥离等多项高难度手术。9年间,分别获“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组织先进单位”“全省惠民医疗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全省卫生系统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示范单位”“全市质量信得过医院”“市级文明单位”等称号。
【东平县中医院】 2012年,医院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840万元,开放床位170张,床位使用率139.75%,门诊量127756人次,住院12339人次,手术3118例,业务收入6266万元。全院职工369人,其中研究生9人,大专以上学历310人;正高级3人,副高级14人,中级76人。全院设置科室50个。其中脑病科为山东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特色专科,眼科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针灸理疗科为市级特色专科。拥有B超体外震波碎石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彩色多普勒、眼科手术显微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移动式X光机、飞利浦双层螺旋CT、高频X线诊断机、DR数字成像系统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120余台件。医院致力于弘扬祖国医学,在中医治疗疑难杂症、脾胃病、肝病、老年病、妇科病等方面,拥有全县知名的中医专家。筹建了“国医堂”,扩大中医临床诊疗业务。坚持“中西医并重、全面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设置较为齐全的西医科室,在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先进的方法,居同行领先水平。9年间,先后获“全市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质量信得过医院”等荣誉称号,2009年12月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 承担着泰安进修学院、泰安卫校、聊城卫校等院校的临床教学指导任务。2012年,医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业务用房2.6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875万元。从业人员23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中级84人。门诊量7万人次,开放床位180张,住院病人11047人次,床位使用率102.7%,完成手术2397例。业务收入4446万元。
医院拥有美国产螺旋CT机、CR、钴—60放射治疗机、数字胃肠机、日立彩超、腹腔镜、冷极射频肿瘤治疗机、放射性粒子治疗机、体腔热灌注治疗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130余台件。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21个。其中,内二科、小儿科为全市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外科为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院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和“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医护质量,住院病人死亡率降至0.2%,提升了医院核心竞争力。9年间,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全市质量信得过医院”“东平县文明诚信示范点单位”。

【东平县第三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医院,兼乡镇卫生院服务职能,担负戴庙镇群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任务。2006年4月,职工集资,建设病房楼1栋,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2008年10月,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00万元,自筹680万元,建设综合病房楼1栋,建筑面积6541平方米。2012年,医院占地17112平方米,建筑面积13906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1058平方米。固定资产1100万元,业务收入2500万元。门诊量115499人次,开放床位250张,住院病人9167人次,手术2216例。全院180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11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2人,其中高级2人,中级17人。拥有美国产双螺旋CT机、CR数字成像系统、数字胃肠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万元以上设备30余台件。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急诊科、手术室、放射科、化验室、B超室、特检科等22个科室。通过引进和培训人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充分做好看大病、治急症的准备,达到了接诊快、诊断准、处理稳、无差错的要求。医院多次被评为“全县医疗卫生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获“泰安市医疗急救技能竞赛”优秀奖。

【泰美宝法肿瘤医院】 位于东平县城稻香街99号,1998年3月28日开业。2012年,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开放床位160张,门诊4562人次,入院2177人次。职工15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人,中级14人,初级75人。拥有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螺旋CT、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内窥镜、三氧治疗仪等先进的肿瘤诊疗设备。设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中医科、放射科、放疗科、检验科、病理科、B超室、CT室、理疗科、药剂科等临床科室。采用“缓释库疗法”“活化放疗”“活化化疗”“三氧治疗”“中医中药”“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推行“整合医学”理论,治疗全身各部位早、中、晚期肿瘤。9年间,全院上下始终秉持“以我努力、换您微笑、攻克顽疾、以业报国”的办院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疗效赢得人心”,对病人精心医护。治疗各类肿瘤患者18283人,延续了病人生命,得到群众好评。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人民日报》《健康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王笃军 杜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