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240&run=13

【概况】 东平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范围宽广、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影响较大,是山东省“重点文物大县”。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发现的重要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等文物古迹500余处,登记文物点487处。全县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野外文物中以佛教石刻影响最大,造像自东魏武定年间开始,直至清代。有造像20余处,大小千余尊。东平县是革命老区,境内有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设施等共29处。馆藏文物达3万余件(组),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100余件。
(杨 浩)

【重点文物简介】 白佛山石窟造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侧,雕琢于隋开皇七年(587年),有隋窟、宋窟、露天造像和清代窟像几部分,现存138尊。其中隋窟内圆雕主佛像通高7.2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槃像”颇具地方特色,“十六王子”题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唐窟内为华严三圣造像,阿弥陀佛上半身像高2.4米,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像,璎珞繁缛,雕刻细腻。宋窟位于最东侧,有组合像、单身佛像和罗汉像等高浮雕造像12尊。造像区内还有摩崖题刻、碑刻以及三教堂、大雄宝殿、玉皇阁等文物遗存。
棘梁山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戴庙镇司里村司里山上,有佛教造像、刻经等。造像主要集中于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石上,有大小造像近千尊,完整清晰者500余尊。造像年代从北朝至宋代,造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和单尊佛像、罗汉像等,龛旁多有铭记。其中北齐一佛二弟子造像,佛像高9.7米,戴高宝冠,面相宽团浑厚,眉间原有突起白毫相,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坐于宽平座上。摩崖刻经为《佛说大涅槃经》,刻经面积24平方米,字径16厘米。宋嘉祐二年(1057年)“三教通连”造像,“释迦牟尼”佛居中,“文宣王”孔子居西,“老子”居东,每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是我国北方最早的三教通联摩崖造像。棘梁山还是宋代宋江等水浒英雄聚义的地方,新发现的碑刻记载“(黄山)峰会右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即棘梁山)也”,明确记载了宋江等36位好汉聚义于此山,至今山上留有一些与水浒有关的遗迹遗物。
洪顶山摩崖刻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山峪中,是一处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为一体的大型北朝摩崖刻经群,也是目前发现山东省境内最早的摩崖刻经。有22处刻石分布在洪顶山茅峪的南北两侧石壁上,其中北壁16处,南壁6处,镌刻面积1000平方米。共刻经文6处,佛名9处,南北两崖刻字总数近千字,可辨者792字。最大的字是北壁的“大空王佛”4字总高9.30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最大的北朝刻字。
京杭大运河——东平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境内新湖镇、商老庄乡、戴庙镇3个乡镇内,全长40公里,遗存最宽处200余米,最窄处不过40米。运河从汶上县张坝口进入东平县小河涯村一段,向北至梁山县靳口村,再入东平县境臧庄段运河,西北流经王思口、王仲口、鲁庄、常仲口、北王洼、安山段进入安山湖(今东平湖),再西北行经戴庙、五里堡、十里堡段进入黄河。总体流向是东南西北向,其中河段多曲折,有许多河湾、河滩、堤湾。运河段中的戴村坝现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安山闸、戴庙闸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工设施戴村坝位于东平县城东南、大汶河上。该坝初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等奉命疏浚运河时所建。其作用是“引汶济运”,拦汶水沿小汶河南趋至南旺入运河。整个大坝由主石坝、窦公堤(太皇堤)、三合土坝三部分构成,三位一体,相互配套,全长1600余米。1959年春,小汶河筑坝截堵,戴村坝失去济运作用。戴村坝的修建保障了大运河500余年的漕运畅通,它以年代久远、设计巧妙、科学含量高、历史作用大、保存完整,被中国申遗小组赞誉为“中国第一坝”。
理明窝摩崖造像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造像分3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3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7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
东平故城(宿城)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街道办事处,包括宿城、郭庄、焦园、营子新村、魏庄4个自然村。东平故城即宿城,最初是东夷族的一支宿(夙)夷所建的城邑,周代为宿国国治,两汉至三国时期为东平国国治,唐代为宿城县县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遗址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分布有宫殿区、皇城区、作坊区以及城门等几部分,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城邑遗址,尤其城址的西北角仍存北城墙中一段,高1—2.5米之间,长180米,宽15米,夯土层、柱洞特别明显。200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配合济菏高速公路建设对东平故城进行局部发掘,解剖部分城墙,发掘了部分生活区。2011年,为编制保护规划,聘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平故城进行了初探。
北桥墓群(宪王陵)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宪王陵”。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1座1号墓即宪王墓,现存封土堆高19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他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扒毁。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铜镂玉衣1套2000余片,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宪王刘苍为“光武皇帝第八子,阴皇后所生,明帝之弟”,他“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腰带八围”,“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晋爵为王”。他被分封东平国后,治理东平兢兢业业,政绩突出,东平一带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深得三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器重,常受皇赐,并被当时人称为“汉代周公”。刘苍于建初八年正月卒,葬于杏花岗,后称王陵山。清代诗人王士祯过宪王墓,曾留下“乡是人亡万古悲,东平宫殿草离离。陵前赐剑知何处,金粟飘零剩断碑”的诗句。
梁氏墓群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湖镇大望山、小望山之前梁林村西部,三面环山,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墓地基本呈长方形,南北320米,东西240米。梁氏家族墓地始以宋至道三年(997年)梁氏家族以五代时天平军节度判官梁惟忠为祖茔,后“父子状元”颢、固和“祖孙三丞相”适、子美、焘及其后裔卒后均葬于此,延续至明清。此墓区原规模较大,坟茔百数,碑刻林立,石像生、林墙、林门等多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存梁维忠墓碑、梁子美神道碑、梁固墓碑及两件大型螭首碑帽等。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通高7.5米,宽1.6米,厚0.6米,螭首蚨座。该碑又称“三丞相碑”。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
尚书林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明代兵部尚书王宪及其家族的林地,有东西两处,俗称“东王林”“西王林”, 相距500余米。王宪为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东平县梯门镇梯门村人。东王林是皇帝敕谕为王宪修建,以安葬王宪建茔,现存王宪神道石像生、神门、华表及王宪墓碑等石刻文物。西王林是王宪的祖茔,有王宪祖父王海、父亲王智的墓葬,有王智神道石像生、谕祭文墓碑、诰命墓碑等石刻文物遗物。附属文物王氏祠堂位于梯门镇梯门村内,是祭祀王氏家族先人的一处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3间,起脊、灰瓦顶,立山建筑。
常庄古民居建筑群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县接山镇常庄村内,始建于明初,延续至清末民国。现包括颜氏大街南院老宅,北院老宅、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保险楼、凤凰嘴老宅、复圣庙等,多为村民居住房屋,大约共30户计500余间。民居多为平房,砖石墙,木顶架,一门双窗,券式,内有木梯通顶部,当地村民称为“挂屋子”,特别是颜家大街南院老宅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共计30余间房屋,有的为平顶房,有的为四合院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十分完好。村内颜氏家庙即“复圣庙”,位于常庄一村,现存正殿3间,顶脊砖雕4条龙,吻兽高突,保存基本完整。三开间,四石柱两架梁,脊上砖雕双龙纹,左右鸱吻完好。门殿起脊灰瓦顶,石柱刻联曰“视听言动杏坛间天心独见,虞夏商周陋巷内五道维新”。古民居建筑群内屋顶上的水流极具特色,多成鸟嘴状,有的伸出后曲折,避免水流直冲后面人家,体现出当地民风和谐。村内胡同较多,有“七十二胡同”之说,拐折曲弯,是为防御土匪兵勇修建。村外还有战乱时村民为求自保而修建的部分村寨寨墙,保存较为完好。
安山闸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县商老庄乡东平湖南堤北侧、潘孟于村南,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光绪五年《东平州志载:“安山闸,在州西12里,靳家口闸北30里,明成化十八年建,西邻安山湖”。为运河上的重要漕闸之一,其作用是调节运河水流,控制漕船荷载,保障运河的畅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增修该桥时在原桥基础上将桥面增高加宽成为石桥。现桥长7米,宽5米,东西燕翅长13~31米。由于位于东平湖内,现仅能看到原闸身上闸槽、凸石等一部分。闸南安山集为当时运河岸边的重要的集镇。清代,运河堡房中有“第一堡安山镇”,安山闸上闸官1人,闸夫数名。
戴庙闸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县戴庙镇戴庙村南,为220国道必经桥梁。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光绪五年《东平州志》载:“戴家庙闸,在州西40里,安山闸北30里,明景泰五年建,西邻安山湖,旧有进水二口,曰安济,曰私沟”。为运河上的重要漕闸之一,其作用是调节运河水流,控制漕船荷载,保障运河的畅通。原桥宽5米,1973年修建220国道时在原坝基础上增高加宽改为石桥。增修时改为长10米、宽5米、高4米的石桥。由于220国道的通过和常年河水淤积,原闸大部分淤积地下。戴庙闸北侧为戴庙村,是闻名齐鲁的水旱码头,称“不夜镇”。清代,运河堡房中有“第十堡戴家庙”,戴庙闸上设闸官1人,闸夫数名。
前山西屯大队部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县梯门镇前山西屯村内,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大队部坐北朝南,中间主体建筑3间为阁楼式房屋,面阔9.7米、进深9.5米、全高6.5米。顶部正中为一五角星,檐面上刻毛泽东主席“暮色苍茫看劲松……无限风光在险峰”和“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装爱武装”诗词。两侧屋角各设花盆一个。上层三窗,内为二架梁木板铺顶,为全石结构,下层一门两窗。门为石券拱顶,上方横刻“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口号,右侧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左侧刻“为人民服务”语录;大门两侧上部刻毛主席诗词二副,一是“志在胸内跃红日,乐在天涯战恶风”,二是“云崖雾霭出英豪,激荡磅礴腾九霄”。下部对称镶嵌四幅阳刻《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毛主席诗词。左右相连附属建筑为瓦房,墙体全石质,东瓦房3间。该建筑1975年修建,曾为前山西屯大队办公室,现基本保持原状,具有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杨 浩)

【博物馆】 东平县博物馆坐落在县城西部佛山街南、文化发展中轴线上。于2009年7月6日奠基,2011年10月8日开馆运行。总用地面积48427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6平方米,建筑高度18.3米,投资2亿元。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集中展示东平馆藏历代文物和民间流散文物万余件,包括玉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石刻、字画、书籍、钱币等,是山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县级博物馆。具有完善的陈列展览、收藏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休闲、外事接待、信息交流、标志性文化建筑等多种功能,可接待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多语种的参观团体。通过展览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鲁西一代博物馆学术研究的阵地,是博物馆工作者在博物馆理论方法与政策法规方面的学习园地。
东平县博物馆建设理念彰显东平的山水神韵和历史风流,体现东平厚重的历史积淀,重点突出汉文化、石文化、水文化三大特色;建筑造型别具匠心,造型平面为“東”字,登高下望,博物馆就是一枚刻着篆体“東”字的巨石印章。博物馆外围设置方形景观水池,沿水池边缘设小涌泉,在靠近次入口区域设景观跌水,动静结合,以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北侧为主入口广场,主入口大台阶中部设景观跌水,象征东平历史源远流长。东西两侧为绿化休闲区域,设置步行小道、树池、绿篱、自然林、停车场地等。南侧中心广场为方形下沉广场,中心水池取意于中国卷轴形式,寓意展开东平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