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5&rec=138&run=13

【概况】 东平县农业局内设人秘科、政策法规科、财务科、农村经济发展计划科、市场与经济信息科、生产指导科、生态农业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8个职能科室;辖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个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2年,有干部职工119人。
2004年—2012年,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建设,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农业实现新的突破。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38万公顷,总产量72.73万吨,比2004年增加38.65万吨,实现连续9年持续增产。完成造林面积2034公顷,森林覆盖率29.8%。肉类总产量5.23万吨,比2004年增加2.78万吨;禽蛋产量3.22万吨,比2004年增加1900吨;牛奶产量1.67万吨,比2004年增加1.3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46万吨,比2004年增加1.61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0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4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96.74万千瓦,比2004年增加22.38万千瓦。农作物机耕面积8.19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94万公顷;机播面积8.49万公顷,机收面积8.84万公顷,分别比2004年增加4.60万公顷、5.51万公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2004年,东平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县”;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2年12月,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农业结构调整】 坚持每年制定调整规划,围绕有市场潜力的主导产业,明确调整重点。2008年,立足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编制《东平县农业发展计划(2009—2013)》,确定“抓龙头、上项目、带基地、兴产业、促发展”的调整思路,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六大主导产业,引导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生态、专用、安全方向发展。按照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培植绿色花生、有机蔬菜、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全县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或种养基地)61处,其中种植业示范园区14处。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蔬菜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有机蔬菜订单生产基地。积极搞好“三品”认证申报各项工作,扩大认证数量和基地规模。2012年,新发展农业面积333.33公顷,蔬菜面积达到1.24万公顷。立足传统产业和产业优势,重点抓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培植发展斑鸠店大蒜、彭集花生、老湖特种动物养殖、银山石材加工和大羊核桃“一乡一业”特色乡镇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6个,其中大蒜专业村56个,花生专业村30个,圆葱专业村12个,瓜菜专业村10个。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优化作物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商品性能。小麦良星99、潍麦8、泰山23,玉米郑单958、鲁单981、天泰14、农大108等优质专用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多、乱、杂的问题。2012年,全县形成以斑鸠店镇、银山镇、旧县乡为主的6667公顷葱蒜,以彭集街道、沙河站镇为主的6667公顷油料,以沙河站镇、东平街道、接山镇为主的6667公顷早春拱棚蔬菜,以彭集、沙河站、州城、新湖等乡镇(街道)为主的3.33万公顷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彭集街道、沙河站镇、州城街道、新湖镇、东平街道等为主的2.67万公顷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以斑鸠店、银山、戴银山、戴庙、商老庄、新湖等乡镇为主的1.07万公顷大豆生产基地,以旧县乡、新湖镇为主的12万平方米鸡腿菇、灵芝生产基地。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斑鸠店”大蒜、“清阳”圆葱、“安山”大米、“沙河站”土豆等23项农字号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绿色认证,认证基地面积2.07万公顷。全县农业总产值3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种植业产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2005年6月,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对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出具体部署。2005年至2008年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同年,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东平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标准》。2009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年,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东平县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及动态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县委、县政府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月调度、季度通报、半年初评、年终考核奖惩制度。2012年,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由2004年的39家增加到140家,其中过亿元的19家。完成销售收入161亿元。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40.64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53家,5000万元以上的14家,过亿元的7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光大日月集团建设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等农产品基地2万公顷,带动农户20万户,增收2亿元以上。2007年,获“泰安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10年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先后对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做法予以报道。至2012年,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基地29.22万公顷,其中合同订单19.44万公顷;牲畜养殖合同订单5.1万头;禽类养殖合同订单1557万只;特种动物养殖合同订单10万只;水产养殖合同订单573.33公顷;带动农户78.11万户,其中,东平县17.3万户,从业人员1.71万余人。完成出口创汇360.6万美元。农民专业合作社760家,入社4.8万户,带动农户12万户。【农业科技推广】 2004年11月,东平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2005年,在彭集、沙河站等10个乡镇,确定100个科技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每亩发放良种补贴10至15元。选聘65名技术员,进村户开展技术指导。良种全部进行种子包衣,免费送种上门。县农业局统一对示范田取土样310个,化验分析后免费提供施肥配方,开展统一供肥料服务,仅此一项每亩节省开支40元。2005年9月,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到东平县,对科技示范户种植的668.33公顷玉米示范项目进行测产验收。单产7599公斤,比上年全县平均产量6882公斤增产717公斤,增长10.4%,示范户平均增收1080元。是年,全县粮食总产59.3万吨,连续2年增产10万吨以上。2009年5月,东平县与山东农大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大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县内2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小麦、玉米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建立20处地面监测点,为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长势、指导适期施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9年间,累计制定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施肥配方30余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5.33万公顷。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入户长效机制。

【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4年—2012年,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认证产品基地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地,协助、指导乡镇村建立健全基地管理组织,完善生产档案,设立标示牌,设立农药、化肥等农资专供点。制订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操作规程,涉及20余个品种。引进、推广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良种30多个,年均供应各类良种700余万斤。全县小麦、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98%。创新8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推广保护地栽培2万公顷,秸秆还田5.33万公顷。至2012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绿色认证13个、有机认证23个。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4.67万公顷。注册商标有“斑鸠店”牌大蒜,“清阳”牌圆葱,“沙河站”“接驾山”牌西瓜,“鲁东”牌核桃等20多项。商老庄“安山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性证明商标”。9年间,先后承担实施部、省、市科技推广、科技开发、丰收计划项目41项,获得丰收奖、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6项。

【农产品质量检测】 2007年11月,县农业局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2009年10月,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科,有工作人员2名,配备台式速测仪、便携式速测仪、超声波清洗机、氮吹仪、氢气发生器、空气压缩机、气相色谱仪、高速样品处理机、旋涡混合器、转蒸发仪和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等仪器设备。根据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验,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宣传工作,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编写农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及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2008年建设改造化验室,制定《质检站建设规划》《质检站建设实施方案》《质检站化验室维修改造预算方案》和《东平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先后对彭集镇无公害洋葱,州城镇芹菜、西红柿、黄瓜,东平镇西红柿,沙河站镇大葱、大白菜,大羊乡马铃薯,梯门乡甘蓝、胡萝卜,接山乡基地蔬菜,斑鸠店、银山镇大蒜,旧县乡食用菌等进行检测,共抽取样品271个,产品合格率100%。2009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接山乡作为示范区,健全监管机构和服务网络,完善标准化基地生产技术规范,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村规民约进村入户、安全知识进课堂等活动。同时准确把握时令,分时段对各大超市,各乡镇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科学检测。全年共计取样9次,检测样品344个,合格率均100%。2010年,对沙河站镇马铃薯,彭集镇圆葱,斑鸠店镇大蒜,州城街道蔬菜基地的黄瓜、芹菜等进行抽样检测,共检测样品368个;检测各大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样品121个,合格率100%。2011年,在重点蔬菜生产村设立质量安全监管员182名,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重大社会活动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加大抽样力度,共检测基地蔬菜样品200个,检测市场蔬菜样品301个,合格率100%。协助市农业局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共抽取样品120个,合格率100%。至2012年,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共计抽取蔬菜样品2025个,检测合格率均100%。【农业行政执法】 2004年,县农业局设有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主要负责农资经营业户登记、市场管理以及违法经营案件的查处等。2005年,执法大队主要负责农资市场检查,农药案件查处及肥料登记监督,配合上级进行农药抽检备案检查等。种子管理站负责种子质量案件查处。2009年,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编写《东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对蔬菜、食用菌生产开展专项整治活动。2012年4月至11月,开展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涉及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安全、肥料质量、农药市场监管、农作物种子质量六个方面。按照生产季节和蔬菜茬口不定期安排蔬菜定性抽样检测。组织农药经营业户参加市农业局组织的农药法律法规、安全使用培训。在执法工作中,工作人员做到文明执法、公平公正,维护全县农药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保护合法经营业户、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2004年—2012年,县农广校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开设适于农村和农业的成人大、中专专业学制以及农业职业教育,举办大、中专学历教育班,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各业骨干、村干部和各类产业大户等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007年,全县坚持推行“远程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农户”的学、用模式,8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带头参加远程教育,与群众结对帮扶,3万多户农民从远程教育找到致富门路,新上项目2612个。至2012年,全县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三进村”,培训科技带头人4000余名;组织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训青年农民5000人;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2万人。县农广校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以及省农业厅、人事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办学,共完成各类大中专招生任务2000余人,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全省农广校系统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2004年,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东平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农业信息服务站配备计算机、交换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在全市率先建成并开通“东平农业信息网站”,设有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资市场等9个反映地方农业特色的一级栏目。开辟农业科技入户、优质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两减三保(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保产量、保品质、保环境)示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业项目频道,每年上传发布农业信息1000余条。为全县100名农业技术员、1000名科技示范户配备移动手机和农业科技信息机。设立“农技推广服务大厅”,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12582”东平农业资讯短信服务平台,配备农业科技直通车,实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零距离”。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两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81家县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配备专(兼)职农业信息员,联结农业部农产品供求“一站通”,全县5.33万公顷优质农产品基地、81家县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项名特优产品实现网上发布,初步形成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基地、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广泛开展农村经济信息、网上送科技和培训、专家咨询、农业标准化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专项信息服务。一是在县电视台和“今日东平”报纸开辟“农业金桥栏目”,通过举办电视讲座、发表科普文章等方式,及时将新技术、新知识传授给全县农民;二是利用因特网广泛搜集农产品市场信息,通过电视、“今日东平”报纸、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等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三是与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培训基地联络,广泛搜集项目建设、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各类信息,及时进行整理、上报和下传。四是及时印发《农业工作》《病虫情报》《农业科技入户简报》等,并结合春季、三夏、三秋等关键生产农时,在网站上发布各类农作物种植技术,为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可靠依据;五是实施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与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密切联合,利用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信息传输机制。旧县乡利群食用菌合作社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查找销售渠道,发布产品信息,将生产的鸡腿菇推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远销日本、韩国,直接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食用菌产业。至2012年,全县发展食用菌养殖土洞500个,大棚300多个,安置闲散劳力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