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公简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4&rec=69&run=13

王家公,男,1923年8月出生,1944年8月入党,银山镇后银山村村民,曾任后银山村村长。
王家公为人忠厚、做事勤快,听他本人讲,当初被吸纳进入党组织,就是因为当时的村长王安修和村会计王厚公通过他的为人处事对他进行了考察,觉得必须吸纳这个优秀的青年加入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1944年,王家公和村里另外两人一起做生意,从河西运送物资贩卖,王家公负责运输,其余两人负责贩卖,合作了一段时间后,王家公想和他们算账,结算开支,结果两人不给结算,想两人独吞,当时王家公没有和他们争执,而是用道理说服了他们,这事情让村长知道了,村长了解后发现,王家公这人比较勤奋、实在,办事情讲道理。正是因为这件事,让他通过了党组织对他的考察,入了党。
加入共产党之后,王家公开始在村里工作。党组织派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送信。1944年,日本军还驻扎在斑鸠店镇,要想将消息传出去,必须通过军队驻扎的区域。王家公选择在晚上出发,因为日本军对地形不熟悉,晚上走小路,不易被发现,但是在送信的过程中,他还是被发现了。排查的日伪军人问他去哪儿,他谎称自己是农民,白天要种地,晚上趁有时间去亲戚家,军人问他的文化程度,他回答自己不认字,因为当时只要是学生,肯定就成为了日本军的重点搜查对象。就这样“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通过了日军的搜查,安全地将信送到了地下党的手里。
1947年,区里要求村里推荐4名有志青年南下,其中就有王家公。王家公兄弟三人,他最大,二兄弟去当兵了,小兄弟还在上学,为了照顾父母和家人,他放弃了南下去云南,选择在家乡,作为民兵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民兵,王家公曾参与过区队和县大队组织的战斗,在谈话中,他总结了我方与敌方作战,取胜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依靠手榴弹,二是晚上作战,三是不怕牺牲的品格和群众的拥护。
当时的民兵均配有枪,但是由于资源有限,枪支力量配备不齐,就连正式的部队也没有好枪,子弹也没有很多,所以,为了打倒更多的敌人,也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区里为每个民兵都配有手榴弹,每个人带三到四个,部队的兵带五到六个。作战时,等敌人一靠近,就一齐开火,消灭敌人。
另一方面,晚上作战也是我方战争胜利的一个关键点。当时敌军从北向
南进攻,共产党要去北边,双方难免会正面交锋,共产党枪支配备不如日军,人也少,只能依靠晚上行军作战,在熟悉地形上占优势。民兵们都是本地人,对地形熟悉,在这方面给共产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除了跟随部队一起同敌人作战外,民兵们晚上会组织起来,与敌人打游击战。王家公他们采用的作战方式,又叫“麻雀战”。这种作战方法在抗战中最常运用,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少量的几个民兵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在狭窄隘口、街头巷尾里,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忽聚忽散,忽来忽去,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出敌不意,扭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大作,杀声四起,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着,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第三,打败敌人离不开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优良品格和群众的支持。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以各种形式将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进行“全民总动员”“实行全民武装”。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对于上级下派的命令,村里的共产党员绝对服从,村民们绝对支持。虽然当时村里入党的人比较少,对党的了解还不充分,但是,在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们都对共产党积极拥护。后银山村离敌人驻扎的地方只有十里地,但县里或者区里下来组织工作时,基本上都会选择在后银山村居住。因为后银山村里没有汉奸,村风淳朴,没有不紧密团结、拥护共产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日军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时,八路军顺利集结民兵,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交通站”“麻雀战”等多种作战方式,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解放战争期间,王家公当了村长。虽然日军不在了,但国民党的部队还在。当时,八路军和国民党都需要粮食供给。作为村长,王家公为了给共产党留下粮食,想办法在院里挖了口井,把粮食放到井里,在井上面支口锅作掩护。就这样,在国民党来扫荡时把粮食保住了。
可能在外人看来,王家公同志一辈子没有做出多大的丰功伟绩,但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为我们这一带的抗战工作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离不开每一名参与的老共产党员,离不开他们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