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郓城的东平抗战志士——于林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4&rec=29&run=13

血洒郓城的东平抗战志士——于林甫

1942年2月的一天上午,郓城城内死一般的沉寂。这时,从日伪县政府内涌出一股全副武装的日伪军,荷枪实弹,押着一名“犯人”来到东北城墙脚下,这“犯人”虽然头发蓬乱,遍体鳞伤,但身材魁梧,气宇轩昂。
这时,从敌群中走出一个伪军头目,来到“犯人”身边,故作怜悯地说:“你不要太固执了,别说你的亲人,就连我也不希望你有这样的结局。现在回头还不晚,只要你当众写个声明,从此洗手不干,做个安分守己的良民,就放你一条生路。” “犯人”义正辞严地说:“大丈夫以身殉国,死而无憾!” 那个小头目向执行官使了个眼色,随着一声令下和刺耳的枪声,“犯人”倒下了。他,就是中共郓城县委组织部部长于林甫同志。 于林甫,原名于瑞生,1908年12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城。1928年,于林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济南师范。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全国革命处于低潮,但济南师范学校内革命气氛依然较浓,一些进步书刊在学生中广为传阅。于林甫酷爱阅读关于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刊,从而倍受启发,逐渐明白了反抗压迫与剥削的革命道理。
1930年,于林甫从济南师范毕业后,回到东平县城西菜园小学任教。他积极向学生们推介鲁迅、高尔基等进步作家的著作,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他发现学校门口常有一些上不起学的青少年探头探脑想来听课后,就请示学校同意,办起了西菜园夜校,自己亲自任教,向更多的青少年传授文化知识。
九一八事变后,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宣传,于林甫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劳苦大众的情况,教育青年不要听信国民党的谣言。他还亲自教唱革命歌曲,并发动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抗日。
于林甫的言行,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校长在校务会上宣布:“不许在学校进行政治活动,谁要搞政治活动就开除谁!”于林甫当场予以驳斥:“抗日是有血性的中国人的爱国之举,学校可以开除,但抗日活动不能停止!”校长无言以对,只好请求把于林甫从西菜园小学调到马公祠小学。后来,于林甫的革命活动得到了东平县早期共产党员万里、董临仪、蒋典印等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
1937年7月,于林甫经万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中共东平县工委成立,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同年,工委改为县委,他任敌工部部长。在中共东平县委领导下,于林甫充分发挥了抗日骨干作用,积极组织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使马公祠小学变成了党领导抗日活动的基地。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逼近山东。于林甫毅然动员大妹于志坚、二妹于志强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深受于林甫爱国思想影响的三妹于志刚得知两个姐姐将要走上抗日的道路,便央求与姐姐一起去抗战,但父亲觉得小妹年龄小,不同意她去。于林甫看到小妹要求参加抗战的态度非常坚决,便说服父母,把三个妹妹一齐送上了革命征途。
1938年9月,日军侵占东平县,在各个集镇都设了敌伪据点。为了防止敌人对共产党员家人的迫害,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于林甫把妻子和孩子们全送到了城南凤凰台亲戚家,又把母亲和10岁的弟弟于东岱转移到城北仓村外祖母家。临别时,于林甫对弟弟说:“你年龄小,不能做别的,我教你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你再教给别的小朋友唱,这也是抗日呀。”小东岱遵照哥哥的嘱咐,积极教村里的青少年唱抗战歌曲。
这年冬天,于林甫的妻子因病去世,一个儿子被饥饿夺去了生命。这让他悲痛万分。然而,他心里清楚,全国四万万同胞,因战乱失去亲人的何止他一人!他含泪掩埋了妻儿,又将其余两个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管,就匆忙回到工作岗位。
一天夜里,他回家探望母亲和孩子。母亲见到他便大哭起来,恳求他留在家里。此时,性格刚强的于林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眼含热泪说:“娘,我何尝不想在家孝敬老人,照顾儿女?可现在让日本鬼子闹得国破家亡。咱要救国,没有国,哪有家?”
母亲听他说的有道理,犹豫了片刻说:“好,家里再苦再难,我应承,你放心走吧!”
当夜,于林甫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亲人,返回了战斗岗位。
于林甫的父亲于方华,在党的教育和儿子的影响下,也毅然参加了革命。东平县委为了掌握敌情变化,决定在城内建立情报站,于方华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于方华是个医生,他以行医看病为掩护,将家里的几间破土房变成了党的情报站。城内的敌情变化,由于家父子及时传送出来;地下工作人员在这里开会,于母主动在门外站岗放哨。这个情报站,在掩护县委干部的城内活动、传送重要情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秋,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于林甫在鲁西区党委学习结业后,分配到郓城县委任组织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当时,伪政府县长刘本功,在日本鬼子的庇护下,疯狂捕杀抗日军民,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郓城形势十分险恶。为了在困境中争取主动,郓城县委召开敌工会议,研究决定派得力干部去城东敌占区加强党在那里的斗争力量。会上,于林甫主动请求去敌占区工作,县委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作了周密安排,此后,于林甫便以买卖人的身份,居住在黄垓村一家柴草院里。白天,他挑着担子,以卖杂货为掩护打探消息;晚上,他在村里找人聊天了解情况。很快,他便与一些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建立了秘密联络站,随时将敌人的活动情况及时传送给县委。后来,于林甫被汉奸头子刘本功抓获。当得知他是中共郓城的重要人物后,刘本功求功心切,决定亲自审问,妄图从中挖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名单,借机把郓城县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狡猾的刘本功摆好酒席把于林甫“请”来,故作关怀地说:“叫你老弟受惊了,还没吃饭吧?来,来,咱们吃饭,吃了饭和老弟好好谈谈。”于林甫厌恶地瞪了他一眼,一脚把桌子踢翻,冲着刘本功说:“谈抗日,我有说不完的话,要说别的,什么都没有!” 刘本功被于林甫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得目瞪口呆,但为了达到目的,还是强压着火气说:“请你来,是叫老弟帮个忙,把共产党的组织及活动计划说说,交待了,一切都好办,不交待嘛……” “不交待,不就是要杀头吗?我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死也不当汉奸,更不会帮鬼子残害我们的同胞!你不知羞耻,甘当日本人的帮凶,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到头来只能和侵略者一起灭亡!” 于林甫说着猛地走向前,照着刘本功的脸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刘本功被打的恼羞成怒,暴跳了起来,一手捂着脸,一手指着于林甫,对手下吼道:“给我拉出去!往死里打!看他的嘴硬,还是我的鞭子硬!”残暴的敌人对于林甫施用了重刑,他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在被监禁的日子里,于林甫受尽了折磨。尽管敌人施以种种酷刑,始终没有从于林甫口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最后,刘本功无计可施,把于林甫交给了日军。
1942年2月,于林甫于郓城县慷慨就义,时年34岁。

于林甫 原名于瑞生,男,1908年12月生,东平县人。1930年,济南师范毕业后,回东平县西菜园小学任教;1937年6月,在国民党县政府第三科举办的全县小学教师训练班上,他和共产党员董临仪、万里等,宣传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有关内容,积极参加筹建万里倡议的新文化书店;7月,万里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中共东平县工委组织委员、东平县抗日救亡协会常委,并负责《抗日救亡周刊》编辑工作;是年初冬,受县工委委派,发动了“索薪斗争”;1937年11月他动员三个妹妹(于志坚、于志强、于志刚)和其他进步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使她们走上革命道路。他的父亲于方华受其影响在东平县城南关村建起了情报站,任站长。1938年后,任东平县战地文艺工作团副团长、宁阳县独立营教导员;1940年1月,任东平县委工农委员会书记;次年4月,任东平县委委员兼敌工部长;1942年,调郓城县委任宣传部长;1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他誓死不屈,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