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凡例、编后记及其他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2&rec=439&run=13

序一
迈进新世纪的门槛,东平历史上第一部乡镇志--《彭集镇志》正式出版了,这是
彭集镇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彭集镇向全县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可喜可
贺。
彭集镇北接县城驻地,南与汶上县毗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 人民勤劳朴实、善良能干,特别是1939年3月东平县第一个区委--五区区
委就在这块热土上诞生。多少年来,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
活,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彭集文化底蕴丰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同时这里还是全县
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彭集政通人和、社会稳
定、市场繁荣、人心思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呈现
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把彭集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彭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载入史册,是历
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古往今来,凡志在兴邦
立业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编史修志,故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的古训。从这个意义上讲,彭集镇党委、政府的修志之举是明智的,也是值得称道的。
修志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系统工程,志书是权威的官方地情书,具有资政、存史、
教化和服务等诸多功能,堪称优秀的乡土教材,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彭集镇志》在这些方面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
真诚地希望彭集人民和在外地工作的彭集人,振奋精神、自我加压、同心同德、艰苦
奋斗,以更加卓越的业绩载入将来续修的《彭集镇志》而流芳百世!

中共东平县委书记

2001年10月

序二
历经十多个寒暑,七易其稿,《彭集镇志》终于在新世纪之初付梓问世,这是彭
集镇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惠及全镇人民的喜事。
彭集镇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渊源
流长,堪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是东平县第一个中共区委诞生地。抗日战争时
期,曾留下万里、徐向前、罗荣桓、陈光、段君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梁昌武、赵效三、强仁普、强子正、刘国华、李裴卿等有志之士均在这块热土上谱写
了光辉篇章。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英雄儿女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
顽强、百折不挠的斗争, 付出了巨大代价,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新中国建立后,
全镇人民紧跟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努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
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农业、工业、教育、科技、文化、
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新编《彭集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统一,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
建设服务。本志时涉百年,事涉千条,内容浩繁,互相干联。编纂中谨遵“求实存真,
述而不作,褒不溢美,贬不过实”的原则, 无论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均寓
褒贬于事实之中,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辩。务求体例完备,结构严谨;内容翔实,
脉络清晰,诚为信史;资料丰富,信息密集, 堪称地方小百科全书;记述客观公正,
文字简明,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是一部有借鉴价值的历史资料和乡土教科书。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修志旨在借鉴。或观古察今, 以史
为鉴;或明传统、兴教育、倡科技;或寻资源、择优势,定发展之大略,决振兴之长
策。有极其重要的“资政、存史、教化”价值。
值《彭集镇志》付印之际,谨代表中共彭集镇委、镇人民政府并以个人的名义,
向为《彭集镇志》的编纂和出版工作给予关怀和指导的省、市、县领导及在彭集镇战
斗、工作过的老干部、老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并希望全镇人民以及关心支持彭集发
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能够通过此书,认识彭集、热爱彭集,为建设美丽、富庶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乡镇而努力奋斗。
由于修志专业知识不足,工作量大,错漏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谨作是序,冀无愧于古人,更寄希望于来者。

中共彭集镇委书记

彭集镇人民政府镇长

2001年10月

目录


凡例
概述1
大事记5

第一编 行政区域
第一章 地理位置37
第二章 沿革37
第三章 行政区划39
第四章 村庄44

第二编 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55
第一节 地质状况55
第二节 地貌类型55
第三节 河流55
第二章 气候56
第一节 气候特点56
第二节 季节特点62
第三节 物候63
第三章 土壤与植被64
第一节 土壤64
第二节 植被64
第四章 自然资源64
第一节 土地资源64
第二节 水资源65
第三节 光热资源65
第四节 动植物资源65
第五节 矿物资源66
第五章 自然灾害67
第一节 旱灾67
第二节 水灾68
第三节 风雹地震69
第四节 霜雨淞71
第五节 病虫灾71

第三编 居民
第一章 人口规模73
第一节 历代人口73
第二节 人口分布74
第三节 劳动力74
第二章 人口变动75
第一节 机械变动75
第二节 自然变动75
第三章 人口构成75
第一节 性别构成75
第二节 年龄构成76
第三节 文化构成76
第四节 职业构成76
第五节 民族构成77
第六节 姓氏构成77
第七节 家庭构成78
第四章 计划生育78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78
第二节 生育状况79
第三节 生育政策80
第四节 节育措施81
第五节 优生优育82

第四编 农业
第一章 机构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83
第二节 专业机构84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8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85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87
第三节 农民集体所有制88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94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94
第一节 整平土地94
第二节 改良土壤95
第四章 农作物品种95
第一节 粮食作物95
第二节 经济作物96
第五章 农作物种植100
第一节 耕作制度100
第二节 作物栽培100
第三节 品种改良109
第四节 农作物保护110
第六章 农机具115
第一节 传统农具115
第二节 农业机械115
第三节 农业机械管理117
第七章 副业118
第八章 渔业118

第五编 水利
第一章 机构1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1
第二节 专业机构122
第二章 水利设施123
第一节 戴村坝123
第二节 灌溉工程129
第三章 灌溉130
第一节 灌溉机具130
第二节 灌溉方式131
第三节 灌溉面积131
第四章 抗旱防讯133
第一节 抗旱133
第二节 防汛133
第五章 水土保持134
第一节 水土流失134
第二节 治理措施134

第六编 畜牧业
第一章 机构137
第二章 饲养137
第一节 畜禽138
第二节 饲养方法139
第三章 品种改良141
第四章 饲草饲料141
第一节 饲草种类141
第二节 加工储存141
第五章 疫病防治142
第一节 防疫142
第二节 检疫143
第三节 治疗143

第七编 林业
第一章 机构145
第二章 林木种类146
第一节 用材林种类146
第二节 经济林149
第三节 防护林150
第三章 植树造林151
第一节 育苗151
第二节 荒滩造林151
第三节 平原绿化151
第四章 林木管理152
第一节 管理体制152
第二节 林木权属152
第三节 技术培训153
第四节 林木采伐153

第八编 乡镇企业
第一章 机构队伍157
第二章 企业管理158
第三章 企业类别158
第一节 工业企业158
第二节 交通运输企业162
第三节 建筑企业162
第四节 村户企业163

第九编 科学技术
第一章 科技组织165
第一节 科技机构165
第二节 科技管理166
第三节 科技队伍167
第二章 科技普及175
第一节 科技宣传175
第二节 技术培训176
第三节 科技推广177
第四节 科普村条件180
第三章 科技成果181

第十编 交通邮电
第一章 交通183
第一节 机构183
第二节 道路183
第三节 公路养护184
第四节 渡口桥涵184
第五节 运输185
第二章 邮电186
第一节 机构队伍186
第二节 邮政187
第三节 电信188

第十一编 商业
第一章 机构及管理191
第一节 机构191
第二节 体制194
第三节 财物管理195
第四节 民主管理195
第二章 商业网点195
第一节 供销社网点195
第二节 个体商业197
第三节 集市197
第三章 购销储运198
第一节 流通渠道198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198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199
第四节 对外贸易199
第五节 市场贸易200
第六节 农副产品收购201
第七节 仓储运输201
第八节 废旧物资回收202
第四章 粮油202
第一节 机构202
第二节 征购203
第三节 销售204
第四节 统销供应206
第五节 储运207

第十二编 财税工商行政
第一章 机构209
第一节 财政机构209
第二节 税务机构210
第三节 工商机构211
第二章 管理体制211
第一节 财政管理211
第二节 税务管理214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216
第三章 赋税224
第一节 农业税224
第二节 工商税227

第十三编 金融
第一章 机构233
第一节 中国农业银行彭集银行所233
第二节 彭集信用合作社234
第二章 货币235
第一节 货币演变235
第二节 货币流通240
第三章 信贷240
第一节 工商信贷240
第二节 农业信贷241
第三节 高利贷244
第四章 储蓄存款245
第一节 储蓄245
第二节 存款249
第五章 现金管理251
第六章 公债国库券251
第一节 公债251
第二节 国库券251

第十四编 镇村建设
第一章 镇村建设253
第一节 镇驻地建设253
第二节 村庄建设255
第三节 农村公用设施256
第四节 新村简介259
第二章 房地产管理260
第一节 公房管理260
第二节 私房管理261
第三节 土地管理261
第三章 农电262
第一节 机构262
第二节 供电建设262
第三节 供电管理264

第十五编 政党群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267
第一节 重要活动26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五区早期组织机构271
第三节 中共彭集镇(区、乡)委员会及历次党员代表大会272
第四节 党的建设287
第五节 党员教育290
第二章 群众团体293
第一节 工人团体293
第二节 农民团体294
第三节 妇女团体294
第四节 青年团体296
第五节 少年团体299

第十六编 政权政协
第一章 权力机关301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301
第二节 镇人大工作室302
第二章 行政机构305
第一节 镇(区、乡)级政权机构305
第二节 基层政权316
第三章 政协联络办公室317
第一节 组织沿革317
第二节 主要活动318

第十七编 司法
第一章 治安321
第一节 治安机构321
第二节 对敌斗争322
第三节 治安行政管理323
第四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24
第二章 审判325
第一节 审判机构325
第二节 刑事审判326
第三节 民事审判326
第三章 司法行政327
第一节 司法机构327
第二节 法制教育328
第三节 民事调解328
第四节 律师和法律服务业务329

第十八编 民政
第一章 优抚332
第一节 拥军优属332
第二节 国家补助335
第三节 国家抚恤336
第四节 烈士褒扬337
第五节 宽释人员救济337
第二章 就业人员安置337
第一节 退伍军人安置337
第二节 非农业就业人员安置338
第三章 救灾救济338
第一节 生产救灾338
第二节 困难户救济339
第三节 扶贫340
第四节 退职职工救济341
第四章 选举341
第五章 社会福利342
第六章 婚丧管理344
第一节 婚姻登记344
第二节 殡葬改革345
第六章 信访346
第七章 移民347

第十九编 军事
第一章 地方武装349
第一节 人民武装349
第二节 保卫团联庄会351
第三节 地主武装351
第二章 驻军353
第一节 人民军队353
第二节 国民党军队354
第三章 兵役354
第一节 募兵354
第二节 志愿兵354
第三节 义务兵355
第四章 民兵356
第一节 组织356
第二节 民兵装备358
第三节 训练358
第四节 拥军支前358
第五节 生产建设359
第五章 重要战事360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360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362

第二十编 教育
第一章 教育行政372
第一节 机构372
第二节 管理体制372
第三节 教育经费373
第四节 校舍设备375
第五节 勤工俭学376
第二章 学前教育376
第三章 普通教育378
第一节 私塾378
第二节 小学379
第三节 中学384
第四节 中小学德育工作392
第五节 依法实施义务教育392
第四章 职业教育393
第一节 教师进修393
第二节 学制课程399
第五章 成人教育399
第一节 农民教育399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401
第六章 特殊教育402
第七章 教师402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402
第二节 素质404
第三节 教师地位406
第四节 待遇407

第二十一编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机构409
第一节 文化站409
第二节 广播电视站409
第三节 档案工作办公室410
第四节 史志办410
第五节 电影放映队411
第二章 文艺411
第一节 文艺团体411
第二节 文艺场所412
第三节 文艺活动412
第四节 舞蹈413
第五节 戏曲414
第六节 民乐414
第七节 民间文学414
第八节 时政歌422
第九节 文艺创作423
第三章 方言423
第一节 语音423
第二节 词汇424
第三节 语法例句426
第四章 广播影视427
第一节 广播427
第二节 电影428
第三节 电视428
第五章 图书档案史志族谱429
第一节 图书发行429
第二节 图书室430
第三节 档案工作430
第四节 史志征编431
第五节 族谱431
第六章 历史古迹432

第二十二编 卫生
第一章 机构435
第一节 行政机构435
第二节 医疗机构436
第二章 预防438
第一节 爱国卫生438
第二节 计划免疫439
第三节 妇幼保健439
第四节 传染病防治440
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440
第六节 保健卫生440
第三章 医疗442
第一节 医疗队伍442
第二节 医疗设备443
第三节 医术445
第四节 医疗制度445
第四章 医药446
第一节 药材446
第二节 药品管理446

第二十三编 体育
第一章 学校体育447
第一节 体育课教学447
第二节 专业训练448
第二章 群众体育448
第一节 农民体育448
第二节 职工体育448
第三节 老年体育449
第四节 传统体育449
第三章 体育比赛450

第二十四编 社会
第一章 人民生活453
第一节 农民生活453
第二节 职工生活455
第二章 节 日习俗456
第一节 传统节 日456
第二节 公历节 日459
第三章 礼仪习俗460
第一节 交际460
第二节 喜庆461
第三节 丧葬464
第四节 称谓465
第五节 结交467
第四章 生活习俗467
第一节 服饰467
第二节 饮食469
第三节 住宅470
第四节 家用器具471
第五节 过继472
第五章 陋习流弊472
第一节 陋习472
第二节 迷信473
第三节 禁忌474
第六章 社会新风475
第一节 婚姻自由475
第二节 助人为乐475
第三节 献身集体476
第四节 人民的好医生476
第五节 孝敬老人477
第六节 科技致富478
第七章 精神文明建设478
第一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发展478
第二节 省级文明村480
第八章 宗教481
第一节 伊斯兰教481
第二节 道教482
第三节 佛教482
第四节 基督教483
第五节 天主教483

人物
一、人物传略485
二、人物简介490
三、烈士英明录491
四、彭集镇外地工作人员(县、团级以上)一览表496
五、彭集镇先进集体一览表499
六、彭集镇先进个人一览表508
《彭集镇志》办公室历届成员简介517
后记519

《彭集镇志》办公室历届成员简介
《彭集镇志》始于1960年3月,是年公社党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彭集公社志》
征编工作。历时5个月,《彭集公社志》油印(草稿)始出。
1982年9月, 成立《彭集公社志》办公室,党委副书记董琳魁分管,党委秘书郑
文福为负责人,编纂人员有郭云楼、马庆水、彭可敏、樊祥文、刘庆成。
1985年12月,彭集公社改建为镇,《彭集镇志》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孙凤臻分管,
陈勇、吴守刚先后为负责人,编纂人员有郭云楼、彭可敏、李树尧、解培润。
1985年12月,镇党委副书记吴守俊分管,党委秘书牛传礼负责,编纂人员有郭云
楼、彭可敏、李树尧、解培润。
1989年11月,镇党委副书记吴守俊分管,党委秘书刘志民负责,编纂人员有郭云
楼、彭可敏、李树尧、解培润。
1992年, 镇党委副书记崔兴道分管,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刘志民、刘全和负责。1
993年12月由刘全和负责《彭集镇志》 编纂工作,编纂人员有郭云楼、彭可敏、李树
尧。1994年刘含伦调入镇志办。
1996年9月, 镇党委副书记薛茂军任镇志办主任,陈广福、刘全和为副主任,编
纂人员刘润皋、徐令甫(1996.9-1997.2)、程传璞(1997.8-2000.6)。
1997年2月, 镇党委副书记王洪涛任镇志办主任,陈广福、刘全和任副主任,编
纂人员刘润皋、程传璞。
1998年7月, 镇党委副书记赵庆国任镇志办主任,尚梦军、刘全和为副主任,刘
润皋、程传璞任编辑。
2000年5月, 党委副书记孟晓光任镇志办主任,尚梦军、刘全和为副主任,刘润
皋任编辑。李久刚、袁恒田、张慧荣、单明清、李淑玉、王雷鸣、李龙负责征集资料。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
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时间断限,上起1900年,下止2000年,个别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并按照详
今略古的原则,详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彭集镇的史实。
三、体裁用述、记、志、传、录、图、表等,以志为主。述以总摄全书,记以综
记大事,志以记述各项事业,传以收载人物,附录辑存文献,图表随文穿插,力求图
文并茂。
四、本志采取横排纵写、纵横综合的原则,结合社会分工、体现特点等因素确定,
并采取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个别层次服从内容的需要。
五、大事记采取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历史上发生在本地的大
事、要事予以记述,以展示本地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六、人物传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按卒年顺序排列。立传者以本籍人物、现代人
物、有突击贡献的人物为主。为褒扬革命先烈,收录革命烈士英名录。
七、资料来源主要采用县、镇档案及图书文献,个别用个人回忆资料。统计数字
以镇政府历年统计年报表为准。
八、叙事语言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数字用法按国家颁布的《关于出版物
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九、纪年均采用公元纪年,民国前加注历史纪年,引文中的历史纪年加注公元纪
年。
十、记载范围按彭集镇现行的境域。有关名称均按当时称谓,但文字过长的名称
首次出现用全称,再次出现用简称。行文中的“建国前(后) ”系指1949年10月1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解放前(后)”系指1945年5月20日东平县城解放前(后)。
行文中的“××年代”即20世纪××年代。

《彭集镇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肖国常
副主任 陈敏 魏长志
编委 赵庆国 孟晓光 王璐 王清来 陈广福 尹逊峰
吕桂芝 房义祥 刘崇明 李西代 李玉侠 田廷柱
刘全和 尚梦军 彭飞

《彭集镇志》编纂人员
主审 肖国常 杨彦民
主编 刘全和
副主编 刘润皋 郭云楼
编辑 刘润皋 程传璞 李树尧 解培润
特邀编辑 王文恒 谭玉德
摄影 刘思源

后记
《彭集镇志》是东平县第一部新时代的地方志。比较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
反映了彭集镇的镇情,纵述贯穿古今的历史和现状,横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教育、科技、风俗民情、人口等。是彭集镇一部综合资料书,是进行社会主义、爱国
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
编纂《彭集镇志》 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1960年3月,公社组织人员征编《彭
集社志》 ,历时5个月,完成了5000多字的油印草稿。1982年,公社又先后调配工作
人员6人,继续征编《彭集社志》,历时3年,通过采访、查寻、函件等多种形式,于
1985年秋,完成部分初稿约10万字,未成书即中断。
1996年9月,依上级指示,彭集镇成立了史志办公室,先后抽调3名同志,决心在
三落三起的情况下完成《彭集镇志》编纂任务。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经常过
问, 并由1名副书记和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这项工作,协调解决编纂过程中的疑
难问题, 经过组建班子,选聘人员,征集资料,组织编写,加之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
力支持,省、市、县、镇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和帮助,镇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艰
苦工作,于2000年1月,完成送审稿约80万字,报市、县审阅。
编纂志书初稿固然不易,吸收合理意见,精雕细刻,更为艰巨。“盖创稿之时,
旁征博引,不遑逐细研求,因之岐误者有之,重复者有之;至修订之日,则须广求未见
之书,汇集诸家之说,参嵇互证,一一校勘,岐误者正之,重复者删之,遗漏者补之,卷
帙浩繁,决非仓猝所能峻事。”根据“提高思想、严格体制、核实资料、规范文字、
突出特色”的要求,进行修改定稿。其间,山东省史志办县志指导处处长王文恒、出
版部主任谭玉德,泰安市史志办副主任周谦、原泰安市史志办副主任郑新道和有关专
家、学者,东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许光华、东平县档案局局长徐玉柱、东平县史志办
主任杨彦民、副主任王庆玺、科长袁恒长,东平县党史委副主任马庆水、原《东平县
志》副主编梁瑛等同志都曾先后莅临彭集镇,召开了《彭集镇志》专家评审座谈会,
给予热心指导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编纂过程中,工作人员顶酷暑冒严寒,先后走访(含在外地工作人员)老干部、
老党员、知情人1000余人次,抢救口碑材料600多件,发函调信300多件次,召开座谈
会200多次,查阅档案及其他资料2000多卷(册) ,还编写了《中共彭集镇组织史》、
部门志、村史,并为《东平年鉴》《中共东平县党史大事记》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材料。
集百家之高见,修一方之志书。值《彭集镇志》付梓发行之际, 对关心和支持修
志工作, 并为此尽心尽力的各级领导、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真
诚的感谢!
鉴于编纂工作量大,时限长,编纂工作人员水平所限,错讹难免,恳请读者教正!

彭集镇史志办公室
2001年10月

为《彭集镇志》提供资料人员名录

(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发身 王志平 王雷鸣 牛红军
冯兆军 田敏 孙兆波 孙西娟
孙和润 刘志民 刘思伟 刘振鲁
刘含伦 朱梅英 安茂全 安立印
李龙 李久刚 李学福 李淑玉
李德强 杜春林 吴强 吴守刚
张烈宜 张慧荣 单明清 孟宪平
侯庆甫 侯庆泉 袁庆全 袁恒田
袁恒浩 夏庆芬 郭凤海 郭安会
崔明宪 彭延玉 彭广灵 彭广亭
彭可敏 韩辉 窦式会 樊云光

责任编辑 季庆朝
彭集镇志
彭集镇志编纂委员会编
*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激光照排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
787×1092毫米16开本33.5印张774千字
2001年11月第1版2001年11月第1次印刷
ISBN7-80532-516-2/K·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