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家用器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2&rec=410&run=13

家具旧时,一般人家有抽屉桌、木柜或箱子、单桌、板凳、杌子等。睡窄土炕,
夏季铺席,盖布条(拆洗后的被面或被里),少有蚊帐;冬季铺草褥子,盖粗布棉被,
不少贫穷人家全家睡一个窄炕,光席上只有一条破被。
富裕人家有八仙桌、太师椅、躺椅、衣柜、皮箱、书箱、各式木箱、棕床、棉褥
垫、绸缎被、茶几、条几、座钟、挂表、穿衣镜等。
建国后,一般人家的家具逐步改善,60年代后,有八仙桌、旧式椅、条几、板凳、
杌子等,土炕换成木床,棉被褥用细布或斜纹被面。70年代,方桌、木椅、大立橱、
写字台、菜橱、五斗橱、双人床等逐步进入农民家庭,夏季铺凉席,挂蚊帐,盖毛巾
被;冬季铺棉垫,部分群众购置了电褥子、电热毯。80年代,多数家庭购置了沙发、
电视机、 收音机、录音机、VCD、电风扇、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等高档家具和家
用电器。
取暖用具 旧时,农民取暖多用火盆,穷苦人家烧碎柴,家来客人,点麻杆、秫
秸取暖。富裕人家烧木炭或用自制炉烧焦炭、煤坯取暖烧水。建国后,农民用上了煤
炭炉,80年代始,部分人家用上了“土暖气”。
灯具 旧时,多用豆油灯,40年代,始用煤油灯,穷苦人家夜间不点灯,用灰沤
制的苘杆照明,富裕人家用罩子灯,年节点蜡烛挂灯笼。建国后,多用煤油灯具,夜
间出门用提灯(也称马灯)或手电筒,公共场合多用汽灯。70年代始,农村开始用电,
8 0年代,各村都用上了电灯。
炊具 旧时,农家多用泥垒凹型灶,以风箱鼓风,烧柴草,后逐渐改成回龙灶,
节约用柴。60年代后期,部分农民冬季以煤取暖做饭。80年代以来,多采用蜂窝煤炉
烧水做饭。炊具,旧时多用铁锅、木勺、黑碗、泥盆、泥瓦水缸、葫芦水瓢、黑铁水
壶。建国后,逐渐用上了铝质锅、壶、瓢、勺等,90年代始,多数农家都有不锈钢锅、
盆、勺和高压锅、搪瓷盆、铝水壶,部分农民用上了电热锅、电热壶、煤气灶。
代步工具 旧时,水路有船,陆路有车。所用之车,有大车(铁木轮) 、小车(人
推的独轮车) 、马车(也称轿车,铁木轮,较轻便)。大车载重1000公斤左右,日行不
过30公里,小车运货轻便,但不能重载。富有或官宦人家用马车,多用之代步,日行
5 0公里, 亦有乘轿、骑马者。一般人家外出多是步行。妇女串亲,近路步行,远路
骑毛驴或坐木轮推车(即小洪车)。1921年(民国十年)前后,自行车传入境内。1926年
(民国十五年)左右,又有了专为官吏、富商代步的人力车,但数量很少。建国后,货
运用手推胶轮车、 地排车或胶轮马车。 1958年,流泽大桥 (址在尚流泽村北,后称
“流泽小桥”) 建成,公路修通,彭集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北达泰安、济南、
聊城等地, 南通济宁、菏泽,西至梁山。自105国道穿越境内后,通往全国各地的长
途客车、轿车及其他货运车,每天都往返于此,畅行无阻。步行者已不多见,作为代
步的交通工具多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更多的是摩托车,乘
坐面包车、吉普车、各式小轿车者愈来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