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武装,为地主看家、护院、催粮、逼债等。清初使用红枪、大刀,清末开始
使用大枪,一般的穿便衣,个别的穿军装。地主武装的组成人员,有的雇用旧军官、
旧军人,有的从佃户中选拔或由佃户轮流充任,多数地主雇用本族较穷的子弟,待遇
不一,有的支钱、支粮、管饭,有的采取少交地租的办法。
地主武装勾结官府,危害人民。1866年,僧格林沁率清兵来东平镇压捻军时,苇
子河村地主武装积极配合,受到“嘉奖”。抗日战争开始后,地主的枪支有的交给伪
军,有的被抗日部队收缴。
苇子河的大地主,为了居住安全,镇压人民反抗,一面严格管理围寨,一面积极
加强地主武装。 苇子河村大围寨共3个寨门,12个炮楼。为了各负其责,在防御方面
进行严格分工,地主武装大队持枪的人负责看守3个寨门,赤手空拳的佃农负责轮流看
守12个炮楼。每个炮楼每夜各派出佃农青年12人,担任义务打更、传签、传锣。传锣
的人一人一班,手持铜锣,边走边敲,由甲炮楼敲到乙炮楼,再返回交班。为了防止
不敲锣的打更人睡着,由二人一班传签,用木板做成长3市尺,宽2寸,厚5分的传签,
上面写着“打更传签”,由甲炮楼传到乙炮楼,这班人送签下去还没回来,又接到上
班的传签,每个炮楼12个打更人,一夜不得睡觉,一直到天亮为止。每个炮楼每夜发
灯油4两, 整夜不熄灯。冬季每个炮楼发烤火柴25公斤,冬、春每人每夜供应小米稀
饭一餐,不另发口粮。遇有动乱,三个寨门关闭上锁。全村佃农青年,白天持枪上寨
墙守寨,夜间每人手拿一个灯笼,地主发给灯油,站到寨墙上,在统一信号下达时,
一齐手举灯笼伸出墙外,虚张声势,借以吓人。查夜轮流值班的是地主指派的专人,
值班人手持黑红枪,在围墙上巡查,发现看寨人不努力,打死无论。白天在寨门口严
格盘查行人,东、西、南三个寨门设帐桌,由门上卫兵主管来往人员登记。佃农的亲
友进寨探亲,不论男女都要进行登记,其内容是:何时来,何时去,住几天,与来客
的关系。1933年所谓社会秩序大乱时,农忙季节也不开寨门,人员车辆不能通行,影
响生产。
苇子河村封建地主武装共有三部分,其人数编制不同,组织任务不同,供应物资
不同。
(一)民团区总局是县府专设的,民团区总局团区长,由大地主赵厚滋兼任,是东
平县府正式委任的。民团区总局指挥部设在大地主赵老八门前的花园内。民团区总局
武装一个大队, 下设三个中队,共有士兵300余人,士兵身着灰色军服,大沿帽,配
有机枪、步枪和短枪。团区总局办公费开支、士兵的一切食宿、口粮、服装、武器、
弹药供应由县府发放。团区武装驻防任务是支援五、六区治安。在团区管辖防务内,
任何村庄发生情况,由赵厚滋指挥武装部队支援和出击。
(二) 武装大队(村内称“局子”)共计士兵240人,大队部管辖四个中队,分住在
东寨门60人,西寨门60人,南寨门60人,有专门警屋,大队部士兵60人。这些士兵每
年发灰色棉衣1套,夏服2套,大沿帽1顶,每人配发步枪1支、子弹50发,大队部士兵
配有4支步枪,士兵每月供应口粮半斗(37.5公斤) ,大队长口粮一斗(75公斤),各自
回家吃饭。其任务是夜间看守寨门,白天盘查行人,保护地主安全。士兵的军事训练,
如班教练、刺杀射击都由大队长负责。地主武装大队,口粮、服装、枪支、弹药、办
公费开支,由地主八大院平均分摊,具体手续由寨主管理局负责发放。大队部设在地
主赵厚滋住院西大门外场园屋内,大队部设有各种刑具,门口设有四根黑红棍 (一头
黑色,一头红色) 、七节鞭(铁质的)、脚镣手铐。村内佃农违犯了地主家规,即抓送
大队部,不管是非黑白、情节轻重、事情大小,先打五十棍,再关押起来,等待地主
坐堂审问。
(三)地主门卫兵,地主八大院各自住宅的大门口,设卫兵6-12人,身着灰色服装,
大沿帽,配带短枪,每月发口粮半斗(75斤),设有专用门屋。守门卫兵的口粮、服装、
武器、弹药、灯油、烤火柴均由地主各院自行负担供应。其任务是白天看守地主大门,
夜间打更, 有时地主外出, 派一人跟随保护。全村地主武装携带各种枪支共计步枪
360支,短枪89支,土枪(内装火药)700多支。每当军阀混战,社会治安不稳时,四外
各村的地主富农,纷纷逃往号称“铜帮铁底的苇子河”避难。
地主家中私设公堂,由地主坐堂。凡被视为“不规”者,轻则罚跪、重则打黑红
棍,特别严重的先打黑红棍,后关旱牢、水牢,全家被揭锅锁门、驱逐村外。
旱牢设在地主赵老八住院东楼下边,里边备有铁链、手铐脚镣,牢内漆黑一团,
看不见天日,用铁门紧紧关闭,群众称之为“坐黑屋”。
水牢设在大地主赵厚滋住院过厅房下, 水牢里水深3尺,中间设有站笼。被押者
关在站笼里,坐不下站不直,坐下水则漫头不能呼吸,站则因笼矮直不起腰来,终日
不能睡觉,冬天冷水透骨,夏天蚊虫滋生,其手段残酷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