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重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2&rec=228&run=13

1927-1935年,曾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曲阜)求学的强仁普(强立同,柳营村人),
在省立第一师范(济南)求学的赵瑞甫(马继光,后埠子村人),到日本留学的赵效三、
赵慕三(苇子河村人) 等青年学生,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和教育,阅读进步书刊、
报纸,学习马列主义学说,在学校里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日常通信和度假时,
向家乡亲朋热情地宣传救国的道理和进步思想,为五区党组织的诞生、发展、壮大起
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作用。
1935年,在县立中学读书的刘国华(郭海村人)、孙哲(孙传祥,南城子村人),散
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积极组织进步学生宣传抗日,提倡勤工俭学,成为反帝
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1936年秋,赵效三从日本留学回国,来五区以苇子河为基点,开展抗日活动。此
时,刘国华毕业于县中学,与赵瑞甫一起在郭海小学任教,秘密组织抗日力量。
1937年8月,在东平书院教书的强仁普经万里介绍,同王瑞甫、夏寰吾、解嘉让、
于林甫、孟子明、田子珍等人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强子正、董玉如、赵效三等
人组织发动群众在苇子河成立了“农民福利会”。10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
东平县工作委员会在万里家中(现州城镇桂井子街路东)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会议决定,万里任书记,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孟子明任宣传委员。初冬,东平县抗日
救亡协会成立,区内参加协会的有强仁普、梁昌武(梁流泽村人),强仁普任会长,并
主办《抗日救亡报》 。之后,强仁普受陕北地委的委托在后亭村建立了通讯联络站,
密切了上下级联系。1938年1月,鉴于孟子明于1937年冬奉命外出未归,由强仁普任宣
传委员,并在五区首次发展党员,建立起全县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苇子河党支部。
此时,国民党县政府成立政训处,聘请万里、于林甫、强仁普和其他有名望的知识分
子30多人为政训员,县工委利用这个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10月,建立东平五区人
民抗敌自卫团。11月,强仁普、于林甫率地方武装参加东进梯队。12月,中共泰西特
委决定改中共东平县工委为县委。 1939年3月,中共东平五区区委建立,县委青年部
长刘国华兼任区委书记, 5月,建起泰西地区第二个民主区政权--东平五区抗日区公
所,赵效三任区长,同时建立了五区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至此,全区人民直接在中
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抗日工作。 6月,五区区队建立,展庆琨任队长,更为
广泛地发动了群众,组织起抗日武装力量。7月,五区在龙崮村召开自卫队训练会议,
农民协会、妇救会、儿童团、模范班遍及各个村庄,抗日力量日益壮大。
1940年,日本侵略军入侵东平,并在彭集村、苇子河村安设据点。从此,日军不断
进行残酷的“清乡”“扫荡”。9月,县委书记刘仲羽及李耀珍、张树珂、孟升、王怀
钦等共产党员不幸被俘,英勇就义,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1941年,形势恶化,在五
区工作的外籍妇女干部陆续转移到湖西, 妇救会停止工作。9月,日军又在后亭、大高
庄增设据点,区内日伪军碉堡相望,火力相接,白色恐怖,日甚一日。1942年2月24日,
县长崔宜平在李圈战斗中壮烈牺牲。是年2月,五区区委组织委员韩德林叛变革命,日
伪军调集300多人实行全区大搜捕,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08口”事件,其中有共产党
员50人,被残杀者3人,五区党组织陷于瘫痪状态。1942年11月,县委书记强子正肩负
着恢复和发展五区党组织的重任,兼任了五区区委书记。1943年春,昆张支队来五区
活动, 形势逐步好转。1945年5月,攻克东平城,全县宣告解放,年底,全区基层支
部已发展到32个,党员315人。
解放战争时期,区委领导全区人民开展民主斗争,发展壮大革命力量。1946年,
全面进行土地改革,使全区无地少地的贫雇农23591人分得土地49478亩。年底,党内
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参军参战和支前工作上来。1947年,国民党军队两次压境,地主恶
霸还乡团趁机反攻倒算,敌我双方形成拉锯形势,斗争异常残酷,大批共产党员和革
命干部惨遭杀害,仅大牛村、大孟村两村地主还乡团就杀害党员干部和民兵15人。区
党委领导全区人民“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坚持“寸土必争、寸权不让”。同时针
锋相对开展了“查地、查财、反蒋复仇”为内容的土改复查运动。
1948年区委曾两次带领党员干部参加地委领导的整党运动, 并把工作着重点转移
到“一面支前、一面抓生产”上来,大力支援济南战役,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做出了贡献。
1950-1952年,区委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检查结束土改工作,开展镇压反革命运
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全区人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
爱国主义教育,有160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捐款1.2亿元(旧币)。为了恢
复和发展生产,区委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贯彻中共中央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开始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普遍成立了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年
秋,进行肃反、审干,纯洁了革命队伍。1957年,区委领导党员干部进行整风整社,
批判了退社风、巩固了高级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逐渐刮起
了“浮夸风”“共产风”,破坏了生产力,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
公社党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信》后,批判了左倾
错误,通过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
(草案) 》,战胜了经济困难,使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4年,根据“双十条”
精神,开展了“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清阶级”的四清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巩固了集体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组织不断壮大。至1965年底,全社基层支
部53个,党员1032人。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后,学校开展了对封、资、修旧教
育制度的批判, 农村进行“破四旧、立四新”。是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后,“文化大革命”逐渐涉及整个社会,社会秩序混乱,领
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派性斗争激烈。1967年2月,
红卫兵组织开始夺权斗争,党政机关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开展“清理阶级队伍”
和“一打三反”运动, 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严重伤害了一些干部群众。1970
年,建立了新的公社党委会,社会秩序逐渐好转。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进行了
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彭集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公社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三中全会文件,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五标准”的
大讨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珍惜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纠正左倾错误。公
社成立了落实政策小组,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左倾错误,进行“右派分子”
纠正工作,给四类分子“摘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1980-1985年,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发展工农业生产,根据社会需求调
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6年,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市、县委的要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一次较
为系统的整顿。11月,在完成镇机关干部的整党后,又在全镇53个村党支部进行了村
级整党。
组织各基层党支部对全体党员进行民主测评。1987年底,共有党员2575人,通过
民主测评,合格的2565人,基本合格的4人,不合格的6人。对暂不合格的党员由所在
村党支部加强教育,使其尽快提高认识,争做合格党员。
1989年1月, 全镇53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班子进行了换届选举,根据各村党支部的
实际情况,对王圈、赵楼、解庄、大牛村、栾庙、袁楼、和睦庄、吕庙等20个村党支
部进行了调整充实,全镇新任村党支部书记5人,副书记7人,支部委员13人。
1991年,认真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工作要点,
坚持把发挥好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两个作用作为重点来抓,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局
势,发展了彭集经济。
1992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1992]2号文件精神,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立和完善机关新的运行机制,转变职能,强化服务, 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减轻财
政负担。对镇直机关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39个部门、317名干部职工,精简为15个部
门、在编干部48人。是年12月,镇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全镇农村党员深入学习中共十
四大文件,进行奔小康教育的通知》,先在陈流泽、后围村试点,然后在全镇展开。
1994年5月,部署村委换届选举工作。村委配备科技副主任,村民委员会由主任、
副主任和委员3-7人组成, 其中1000人以下的村设委员3人;1000人以上、2000以下的
设5人,两千以上的设7人。村委会根据需要设经营管理、调解、治保、文教卫生、计
生、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根据村民多少分设若干村民小组,组长则由村委成员兼任。
村委换届选举均按法定程序,本着有利于班子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
展的原则进行。经过民主投票选举,有11个村进行了调整。
1994年6月,为庆祝建党73周年,在全镇广泛开展了评选“十大优秀党支部书记”
“十大党员致富标兵”“十大党建示范村”活动,并向当选者颁发了锦旗、荣誉证书。
县电视台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1996年3月,镇党委在第十届党代会上重申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首先研究制订了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在全镇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年活动的通知》
《关于在全镇开展家属助廉活动的意见》《关于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几项规
定》,并下发到基层党组织,让广大党员监督执行。
1998年,为了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做到用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武装全党,
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根据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严格
按照“五个好”的要求, 选好了党支部书记,配齐了党支部队伍,继续巩固后进班子
的整顿效果,大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保证农村领导班子后继有人。不断教育党员干
部,牢记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念,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反
腐败斗争,采取了教育、法制、监督综合措施,建立健全了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机制,
有力地扼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中,认真抓好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全民进行
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继续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
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致富,爱岗敬
业,扶贫济困,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开展了“三五”普法活动,扫
除农村法盲。
镇党委把大力推进机关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建立办事高效,
动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为重点,以贯彻落实全省“加强乡镇党委建设,
进一步推广汪疃经验”现场会为动力,大力创办示范服务基地, 鼓励机关干部辞职创
办或领办个体私营经济,带职到村、镇各企业任职。加强机关纪律作风建设,树立机
关干部勤政、廉政的形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1999年1月4日,在尚流泽村召开了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现场会,开始了全镇农村
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严格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按照中共
中央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要求,即:一是建设一个
好的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好的支部队伍, 共产党员能够发挥模范作用,干
部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 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四是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五是要有一套好的管理制
度。广大党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先提出支部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等额选举。
由于坚持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镇农村基层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6月28日, 镇党委下发[1999]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
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激励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
作用。各基层党支部认真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
8月31日, 在镇二中召开有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学科技、用科技动员大会,苇子
河、 前海等4个单位和个人介绍了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经济的经验,副县长刘世琦到
会做了重要讲话,镇党委书记肖国常就农村党员如何学科技、用科技的问题提出具体
要求,要求党员做到“四个一”,即读一本科技书;学一门实用技术;上一个致富项
目;带一户贫困户。
9月,按照《党章》规定及东发[1999]13号文件《关于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系统
工程建设活动的意见》精神,为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农村基层
工作基础, 保证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镇党委决定,每月8日为全镇党员
活动日。届时,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信访条例》,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重要论述,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并参照学习党报、党刊上有关
党建及党员教育的文件资料,并学习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内容。使全镇党员干部增
强了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
2000年,中共彭集镇委着力解决遗留问题,化解矛盾,从镇直机关部门抽调64名
干部,组成10个工作组,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对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分
门别类进行了梳理分析,先后排查并妥善解决了涉及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财务管
理、 干部作风等四类110多个突出问题,处理各类上访案件74起。为了提高党组织解
决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顿组织选强人;二
是重点帮扶促转化;三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对软弱涣散、缺职少员的13个后进村
党支部进行了组织调整,促进转化升级,使一类班子达到38个,占党支部总数的71%。
镇党委努力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加强自身建设。并“约法三章”:下基层
不准吃喝拿要;不准吃请收礼建私房;执行党的决议和纪律不准打折扣。要求党员干
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为提高
镇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镇党委认真开展了“三个代表”的学习活动,并以此为标准,
密切联系本职工作,实践“三个代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镇机关干部纷纷下基层,
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寻找致富门路,密切了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