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科技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2&rec=143&run=13

农业科技推广 建国前,境内农民积累了选种、换种、浸种、深耕、细耙、施用
底肥的经验。农民把玉米棒、高梁穗挂在厨房里黑烟熏,以防虫蛀。并有冬耕的习惯,
注重高梁、棉花深锄留苗,有“要吃高梁面、扒出根来看”“棉花锄八遍,结的桃子
象鸭蛋(亦说像蒜辫)”的农谚,用烟筋水,草木灰防治病虫害是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国后,逐步推广科学技术。60年代,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
种、密、保、管、工) 。1964年始,全社建起农业技术交流网,管区设农技网长,各
大队成立技术组,设农民技术员、生产队成立棉花专业队,设棉花技术员,县、社干
部种试验田。1976年大队成立科技队。1980年以来,重点发展科技带头户,依靠科技
富民兴镇,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兴农、农业大发展。“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邓小平20年前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这一科学论断,为中国带来春天的信息。
广大农民群众深有体会地说:“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1999年,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立足本镇实际,紧紧围绕土地增产、农民增收这一
根本出发点,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和种植观念,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科技培训
的力度,1999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 充分利用镇农技校,以办班的
形式,面对面地讲解、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生产技术问题。共举
办各类培训班8期, 培训小组长以上的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种植能手、农广校学员
共2600多人。(2) 根据农时和季节的不同,印发《小麦冬春季管理技术》、《夏苗管
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办法》等共3000多份。(3) 在后亭、代村、彭集、梁
村4个管区建立了4块2-5亩不等的科技示范园。 由农技站技术人员亲临指导,传授主
要农作物的栽培、田管、化学除草、化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使农民朋友看得
见,摸得着,易于学习,然后再组织附近管区、村的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效果非常显
著。
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系):为加快良种更新换代,全面提高农作物产
量和品质,从外地引进、示范、种植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系)。1999年,重点引进了
玉米农大108、东岳21号,大面积推广了鲁单50、掖单22号;引进了花生山农818,大
面积推广了8130、鲁花14、平度204、鲁花8号等;引进了小麦D9401、935031、PH85-
16等。 大面积推广种植了高产优质兼备型小麦优良新品种济南17号、 高产品种烟辐
188等。尤其是济南17号的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占全镇小麦面积的35%以上。
在柳营、代家村、尚流泽建立小麦D9401、935031等良种繁育田共500亩;在和睦
庄、程村等建立花生山农818、8130良种繁育田共2000亩,为良种推广奠定了基础。
推广立体种植技术: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产品产出率,立足本镇实际,加大
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大力推行间作套种,全镇规划面积3.5万亩,推行模式化
栽培14种,面积较大的有5种:(1) 小麦间越冬菠菜套花生间玉米;(2)小麦间越冬菠
菜套西瓜间豆角;(3) 小麦间越冬菠菜套玉米间大白菜;(4)小麦套种棉花;(5)小麦
套洋葱套花生间秋芸豆。
培肥地力综合技术:自1996年开始,在全镇推广实施小麦、玉米经济用肥培肥地
力综合技术, 全面推广了配方施肥、化肥深施、“301”菌种沤制秸秆等技术,全面
推行小麦高留茬,小麦、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等技术。1998年,测定结果,比前三年的
平均亩产487.2公斤增产62.7公斤, 增产12.9%,累计增产粮食1645万公斤,增加经
济效益822.5万元。
化学除草及化控技术:1996年以前,化学除草剂在境内还只是零星使用,化控技
术也没有普及。1998年开始,镇农技站加大了宣传力度,采取印发技术明白纸,举办
专题培训班,建立科技示范园等措施,使化学除草技术及化控技术逐渐为广大农民朋
友所掌握。 1998年,全镇化学除草面积达4万亩以上,化控技术,尤其是壮丰胺的使
用,也给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搞好高产示范和高产攻关田建设:1999年,农技站共建小麦、玉米高产示范田各
1万亩, 主要分布在梁村管区、牛村管区、彭集管区。同时建立了小麦、玉米、花生
高产攻关田各100亩。 在高产示范区,充分利用科技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行精细
整地、配方施肥、良种和良法配套、种子包衣等技术。1999年,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
达到508公斤,玉米达到687公斤,百亩攻关田亩产小麦达到554公斤,玉米达到732公
斤,花生达到482公斤。
实施万亩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开发:花生是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
积在4万亩以上, 搞好花生高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1997年,积极申报
并承担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万亩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开发。该项目试验基地安排
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后亭、 代村、三义庄三个管区,花生面积1.3万亩,计划1997-199
9年三年完成。 农技站全体技术人员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开发
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1999年,累计开发
面积3.1万亩, 推广了高产优质大花生8130、鲁花14、平度204等,平均单产387.9公
斤,比开发前三年平均亩增85.9公斤,总产增266.52万公斤,增总产值799.56万元,
增加经济效益351.6万元。 并在反复试验、示范、总结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麦套花
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今后在全镇大面积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9年11月13日,
在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上,顺利地通过了专家们的审查鉴定,受到与会专家
的一致好评。
不遗余力地搞好新技术推广:在搞好田间调查及常规技术推广的同时,不遗余力
地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新成果的转化率。主要有:
(1)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2)配方施肥、培肥地力
技术;(3) 化学除草及化控技术;(4)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5)主要农作物,尤其
是花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利用率在全镇均达到90%以
上,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建立完善“科教兴农”战略支撑体系:为了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良性循环,
一是组织保证体系。全镇上下成立了科教兴农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二
是政策保证体系。镇政府出台了《彭集镇技术政策实施要点》,起到了正确导向,明
确了激励政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原则,对在成果引进转化和推广应
用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靠科技富裕起来的农户, 可评为
“科技致富户”。在评选“文明模范户”条件中,把科技致富作为重要的一条,有效
地调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三是规划体系。先后制定了《彭集镇农业技
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划》 《“九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和《1998-2005年科技教育发
展规划》 。四是投入体系。将镇财力用于科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5%,有力地保
证了“科教兴农”战略的顺利实施。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点来抓,坚持一抓一个系列,使新
技术、新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环节,以大科技大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0年代末, 还曾为粮食生产的“过黄河、 跨长江,创一千”的目标兴奋不已,
(“过黄河”亩产250公斤,“跨长江”400公斤)现在,彭集镇已实现“吨粮田”。特
别是随着保护地栽培开发, 淡季蔬菜大棚种植的“白色革命”的兴起,1亩地收入可
达万元。农业的生产水平有这样大的提高,关键在科技。在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
实际的科技政策,研究开发,推广利用了一批科技成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
的科技活动,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覆盖全镇农村的科技网络。
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总产,适
当发展菜、果、林,增加经济效益。
2.发展培植区域性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完善市场。
3.依靠科技增加附加值,由出售劳力转向依靠科技进步。
4.突出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实行育繁推广一体化,良种是新技术的载体,栽培
技术是新技术的具体体现。
5.发展覆盖栽培,形成配套的品种,措施、设施农业体系,逐步形成工厂化农业。
林果科技推广林果业:90年代初,重点引进了“短枝红富士”、“玫瑰红”苹果
新品种及“高枝嫁接换头”“拿枝环剥”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提高了经济效益。示范栽种了近1000亩红荷袍杏、凯特等稀有杏品种,现已进入盛产
期。1997年又引进了美国草莓、意大利杏、等一些最新品种的种植、管理技术,并培
训技术人员128人, 在全镇推广草莓、杏等名、优、特林果4000多亩。同时对国内最
新有关林果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和实地参观,如:农大陈学森教授最新培育的杏
新品种“红丰”、“新世纪”,郑州果科所的苹果新品种,以及保护地栽培反季节培
育等新技术。通过学习不断充实,从而为新技术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8年,引进美国黑提葡萄和山西、沂水梨枣,分别在陈流泽、彭集进行试种,
推广美国无核红提葡萄1500亩, 梨枣由于枣疯病的出现,现在仍在观察试种中。199
9年,为了适应冬季大棚香椿的生产,进行了香椿反季节育苗,1999年6月,进行播种,
10月份进入大棚。2000年,为适应果品市场的发展,引进泰山红的变种,广清红石榴,
共推广800亩。在程村引进推广了原产于新泰的“秋红蜜桃”100多亩。
林网方面:推广杨树新品种46杨,在尚流泽、前海、后海等村已见成效。近年来,
又发展107杨和中华速生杨,现已引种育苗200多亩。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从中受益
500万元,人均增收230元。

畜牧业科技推广 1992年4月份, 引进推广瘦肉猪“汉普夏”和“大月克”,存
栏52000头,良种率达到97.5%,每头可净增值35元,年可增值180万元,引进良种公
牛“夏洛来”“利母赞”和“西门达尔”,与本地鲁西黄牛杂交。同时引进冷配技术
和设备,大力推广夏秸氨化,玉米秸青贮实用技术。由于良种的引进和实用技术的推
广普及,1994年畜牧业产值达5300万元。

工业科技推广 50年代,境内工业以手工操作为主,多是以师傅带徒,传授祖艺。
60年代,机械操作渐多。70年代各企业单位相继建立科技组织。80年代,重点研究革
新,挖潜和推广节约利用能源,防治环境污染等技术。1985年12月,彭集公社建沼气
技术推广站。 1984年4月,设农村能源站,根据本地特点,节约利用能源重点转向改
灶节柴。近几年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努力开发新产品,围绕发展名优特新产品,
先后引进了申请国家专利的花生系列风味油 (海鲜、咖啡、多味等系列产品和红辣、
生姜、葱香等11种)。畅销全国各地。筹资200多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的全元肥料厂,
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 全元肥料被农民誉为“中华神肥”,产品供不应求。199 4
年以来,木螺钉厂新开发了镀锌、镀铜和铜制木螺钉,产品畅销东南亚及西欧国际市
场。塑料编织厂新开发的聚炳烯编织袋,自1994年10月份起,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
新开发的塑料渔网袋、食品袋产品畅销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