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饲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2&rec=101&run=13

境内畜禽饲养自古以户散养为主, 大牲畜、牛、马、驴、骡以耕地、运肥、运土
为主, 极少宰杀肉食。小家禽则以鸭、鸡、鹅蛋用为主,红白大事则宰杀作菜。由于
品种劣、 瘟疫多、饲养技术低,存养量不多。建国前,全区养大牲畜仅500头,其中
牛41 0头, 马20匹,驴50头,骡20头,鸡鸭户平均不到5只。建国后,人民政府颁布
禁止宰杀、伤害耕畜政策,并举办区、乡干部兽医、饲养人员学习班,提倡科学饲养、
配种、防疫,大大提高了成活率。1955年,全区大牲畜发展到1100头。农业合作化后,
大牲畜归社、队集体饲养,社员只喂少量鸡鸭。1958年因集中饲养管理不善,大牲畜
数量急剧下降。至1960年,全公社只有630头,比1956年下降了45%,严重影响了农业
生产。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社建起了“十五养厂”,80%的大队也建起了集
体养猪厂, 但由于饲养、 防疫措施不力,不到两年时间,纷纷停办。1962年,中央
《关于发展大牲畜的几项规定》下达后,确定了牲畜归生产队所有, 落实养用合一的
责任制。每年夏秋扣除大牲畜的精饲料,牛、驴全年150公斤,马、骡每年250斤。各
生产队还实行了“膘情奖”“繁殖奖”。1965年,全社大耕畜已发展到2702头。此时,
繁育1头幼牛、驴,生产队奖5-10元,马、骡奖10-20元。也有的生产队奖励工分,大
牲畜生1头500分, 猪1窝50分。自1968年,由于农用机械增加,对牲畜管理放松,大
牲畜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牲畜政策,提倡食草家畜和役肉兼用,放
宽了宰杀标准。 1981年,出售菜牛有所增加,年底大牲畜发展到1620头,马456匹、
骡402匹、 驴762头、牛1874头、羊1462头。生猪存栏17345头,其中集体1145头,社
员养16200头。 1982年, 生产队牲畜折价归户饲养, 加之后来个体专业户的发展,
1985年,全镇发展到2759头,1997年,3859头,2000年,3846头。
1992年4月, 镇政府投资17万元,征地10亩,建起了百头养牛科技示范场和养猪
场。1998年,又在此地办起了综合养殖基地,专门为境内提供优质仔猪。1996年11月,
镇敬老院新上百头暖圈生猪快速育肥新项目,不仅使老人老有所为,还增加了经济收
入,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1997年春,后围村在县瑞星化工厂西建起了占地3.97亩地
养殖基地,东为猪舍,西为鸡场。是年, 前海村也在东宁路北滩地上划出畜牧饲养小
区,为村民兴建养猪场、养鸡场创造了条件。此外,后亭、后围、陈流泽等单位也大
力兴建了集体和个体养鸡场。 1999-2000年以养猪、养蛋鸡、肉鸡大户为主的个体户
应运而生,境内养殖业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