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2&rec=1&run=13

彭集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南部, 地理座标东经116°24′-116°33′,北纬35°49
′-3 5°54′。北隔大清河与东平镇、宿城镇相望,东和东南部与汶上县接壤,南临
沙河站镇, 西与州城镇毗邻。镇驻地彭集村,距县城8公里,全境纵距10公里,横越
13.5公里,总面积73.2平方公里。下设6个管理区,53个行政村,总人口57165人,人
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81人。


彭集镇有古老的文明历史,历为东平地。明、清时期,分属东平州安里仁保、福
仁保和仁风孝保。 民国时期,隶属东平县五区。建国后的1953年,五区调为七区。1
955年, 以驻地命名为彭集区。1958年10月,成立彭集人民公社。1959年10月,撤销
东平县建制, 彭集公社划归汶上县。1962年1月,随县建制恢复,复属东平县。1984
年3月,撤公社建彭集区,1985年12月,撤彭集区建彭集镇。
历代人为开发、耕耘这块古老的大地,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远在四、五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化。迄今发现
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故城”, 明代的古建筑“戴村坝”。这是彭集镇历史悠
久的见证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彭集镇境内地势平坦,西、南、中部为平原,东北部系决口扁形地(沙滩)。地面
高程以东北部南城子村较高,海拔67.3米,西部苇子河村以北较低,海拔41.7米。主
要河流有北部边沿的大清河,东南边沿的小汶河和流经镇内的小清河、龙宫河、苇子
河等。
彭集镇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
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640.5毫米。日照充足,
年平均日照时数2472.2小时, 日照率55%。无霜期平均199天,农耕期295天。境内土
壤,西部为轻壤均质褐土化潮土, 东部为砂壤均质石灰性河潮土,分布面积分别占土
壤总面积的34%、66%。农耕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其
中花生产量居全县之首。果品主要有杏、梨、山楂、苹果、葡萄等,银杏是近年来引
进的稀有树种。
矿物资源主要有鞍山式磁铁和砂子。


彭集镇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初期,在外地求学的赵效三、赵慕三、
强仁普等青年学生,受中共党组织的影响和教育,阅读进步书刊,并利用书信或回乡
度假的机会,对亲友、乡邻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刘国华、孙哲在本地散发抗日
传单,张贴抗日标语,成为五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37年初秋,强仁普、梁
昌武参加了东平县抗日救亡协会。是年底在苇子河村成立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小组。1938年8月,日本军队侵入境内,疯狂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先后制造了后亭、 龙崮等惨案, 灭绝人性的暴行骇人听闻。 1938年9月,五区人民
“抗敌自卫团” 在后亭村成立。1939年3月,建立了东平县第一个区委--五区区委,
后又建立了五区抗日区队和抗日区公所。1943年2月,五区成立了动委会(武委会) 。
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加八路军,广大民兵积极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农救会、
妇救会、 青抗先、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密切配合主力部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4 7
年5月17日晚,东平战役打响,五区区队和模范班战士包围了孟楼日伪据点,紧接着又
赶赴东平城区接受了战事任务,为东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区党政组织、区队、模范班及广大群众,“一手拿枪,一手分田”。
配合主力部队,对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先后进行了大孟村战斗、陈流泽战斗、
彭集战斗、郑海战斗、郭海阻击战和大清河阻击战等,并取得了辉煌胜利。
彭集镇由于党组织建立较早,革命斗争热潮及群众觉悟亦高,他们积极参军、参
战, 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有166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名将流芳千古,永垂不
朽!还有因公负伤致残者,他们的功绩将载入史册!
建国初,广大优秀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拥
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他们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
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彭集,一向以农业为主,自古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及元末,境内战争连年,灾
荒频仍、田园荒芜、人口锐减。明初,多次从山西等地移民境内,经济渐趋恢复;明
中叶,土地兼并加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官贪吏虐,民不聊生;
明末,灾荒连年,饿殍载道、民生凋敝、百业萧条。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兵匪为患、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村破产,农业发展停滞,1935年粮食亩产仅百斤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疯狂实施“三光”政策,境内人口大减,土地荒废。据194
2年统计,人口减少29.6%。1942-1943年,大旱,有的村70%的户外逃。加之日军残
酷地掠夺和封锁,经济频临崩溃,群众被迫以塘泥染布、打石取火,生活极度贫困。
解放战争时期,工、农、商业再遭破坏,通货恶性膨胀,交易多以小麦充作货币。
1948年,东平解放后,经济开始恢复。
建国后, 国民经济日趋发展。1950-1951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
所有制,实现了农民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建国前遭受破坏的农业、工业、商业、
交通运输业得以迅速恢复,结束了贫苦农民逃荒要饭的悲惨局面。
1953-1956年, 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采取由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
组向初级农业社和高级农业社逐步过渡的形式,将个体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将分
散的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逐步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过公私合营和
过渡为供销社职工等形式,完成了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中,
虽有要求过急或工作过于简单化等缺点,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 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一
度泛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开展“反右倾”斗争,急躁冒进的左倾错
误愈演愈烈,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业总产量退回到建国初期的水平,人
民生活极端困难。
1962-1966年,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业
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等政策,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加强了农业
这个基础,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66年5月, 开始了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 , 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群众
“造反”组织针锋对立,不时发生武斗,社会秩序混乱,工农业生产再遭惨重破坏。
1 967年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忽视劳动质量,造成“大呼隆”。1970年3月,
先后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因派性干扰, 致使运动中出现了不少
冤、 假、错案。1971年2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抵制和排除了派性干
扰,狠抓了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社会秩序开始好转。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1978年之后,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彻底纠
正了左倾错误。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
产关系。靠科教兴镇,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健全了农村服务体系,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电力、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同时实行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调整农
业种植结构,实行立体种植,花生、蔬菜、畜牧成为彭集镇三大主导产业,粮、棉、油
产量逐年上升。 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197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05
万元, 人均纯收入59.40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779.07万元,人均纯收入26
87元。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用品有了明显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在工商、交通运输、
财贸金融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
权,改革企业领导干部制度,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国营商
业和供销社体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等。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
春笋迅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一派繁荣。同时,镇村建设大见成效,农村旧貌换新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的精
神文明建设活动。文教、卫生、科技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全镇有小学
19处, 在校学生1245人,教职工39人;1986年,有12处学校被评为花园式学校。199
3年, 小学全部达到“六配套”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到99%, 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学龄前教育不断加强。至2000年,全镇有中学3处,在
校学生3459人,教职工233人;小学29处,在校学生5588人,教职工312人。同时,加
强了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村级文化大院初具规模,广播电视已基本普及。医疗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鼠疫、黑热病、疟疾等已被消灭,
其他传染病、地方病、妇女常见病得到控制和及时治疗。卫生院已达到一级甲等医院
标准,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发展。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认真贯彻了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晚婚率、晚
育率、 计划生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均达到100%。五保老人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
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解除了后顾之忧。围绕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文化、道
德素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遵纪守法、破除迷信、移
风易俗等多种教育,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英雄的彭集儿女豪情满怀,以史为鉴,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扬长避短、励精图治、大胆革新、锐意进取, 为把彭集镇建设
得更加富饶、绚丽,全镇人民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昂首阔步,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