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礼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85&run=13

东平民间、官场交往十分注重礼节。人们的社交礼仪繁多,如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盖屋迁居、亲朋交往、书信往来以及平时行为举止等,都有固定的礼数,并一直为人们所遵循。
跪拜礼
跪拜作为见面礼节,在中国古代可分为跪礼和拜礼两种。两膝着地为跪,拜为古时下跪叩头及打躬作揖的通称。汉唐后演变为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首及地。
旧时臣见君,民见官,晚辈见长辈通行跪拜礼,民间称为磕头。跪拜礼适用面广,官场民间皆用。两人相见,先作一揖(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拳于胸前,上下晃动),然后双膝跪地,上身前曲,双手扶地、头近地面复起为一叩头。人们逢年过节,拜神祭祖,红白喜事,老人祝寿等均行此礼。跪拜礼一般为一叩、三叩、四叩(民间“神三鬼四”之说)。有的地方隆重祭典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之俗。妇女叩头有别于男性,叩头时也要双膝下跪,双手贴腰,上身前曲,头上下轻点,一般为三次,起身双手偏左作揖后为一叩。跪拜礼尽管是古人在席地而坐的习惯中自然产生的,尽管旧时民间都流行这种见面礼节,但其中渗入了封建性的因素。所以,辛亥革命成功后,随着几千年封建时代的结束,孙中山先生就宣布废除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礼。当时规定,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则不脱帽,专行鞠躬。但民间在年节、庆吊、祭祀神灵时仍行跪拜礼。新中国成立后,跪拜礼在城市逐渐衰微,但乡村至今仍较盛行,多用于年节、丧事吊唁等。在求情、求饶场合,也有行跪拜礼者,甚至要“长跪不起”“连续磕头”“磕响头”等。
拱手礼
旧时人们相见行跪拜礼是严肃的礼节,通常只在庄重的场合施行。在一般的情况或普通的场合相遇,为求简便迅捷则行拱手、作揖、握手或鞠躬等礼节以表示礼貌。
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两手合抱致敬的拱手礼。礼节形式是人站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合于胸前向对方致敬。此礼至今沿用不衰,例如春节期间互相问好祝福,开业庆典贺业主“财源茂盛”“恭喜发财”常以拱手为礼。有时在会议上也以拱手礼向与会者表示敬意。
作揖礼
作揖如同拱手的形式,以双手抱拳自上而下晃动,表示双方相见之礼貌。妇女面见长辈或宾客时,双手并拢,放于左腰,同时稍曲左腿,身躯微下,上身微弯,脸部向右微侧,上下连动三次,道声“万福”,叫做“立揖”礼。民国初年,仍沿用各种形式的作揖礼。清代还通行一种男人向人请安时“打千”的礼节。形式是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乎作揖、下跪之间的礼节。
握手礼
握手作为相见时的一种礼节,旧时运用较少,一般表示相互友好的欢快心情,成语有“握手言欢”。据传原始社会人们手中经常拿着石块、棍棒作为自卫武器。如双方相遇,放下手中物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没有暗藏武器,相互信任。这种习惯沿袭下来逐渐演变为握手礼,发展为表示友好和平的礼节。握手礼有诸多讲究,通行的习惯,握手时要伸出右手,身体微微前倾,用力适当,不能太重或太轻,同时向对方点头表示尊重。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握手方式,客人来访、送别、接见外宾、亲朋路遇,主人要主动伸手行握手礼;宾客见主人伸手应该立即伸手回敬,以表谢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右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男性和女性握手,要待女性先伸手后,往往只轻握一下女性的手指部分即可,否则为失礼。冬季相见,不论任何场合,如戴手套、口罩,握手前要摘下手套,说话前要摘掉口罩,表示尊重;与老人、尊长、领导握手时,要等对方伸手后快步趋前用双手握住对方右手,以示尊重。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年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不论哪种握手形式,握手时切忌眼睛不注视对方或冷冷地伸手,蜻蜓点水似的碰到对方的手就收回,这都是对对方不礼貌的表示。
鞠躬礼
鞠躬是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礼节的形式是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弯曲的幅度越大表示礼越重。至今,此礼仍用于婚礼、吊唁、祭祀等,一般行三鞠躬礼。
招手礼
此礼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迎送、路遇时常见的一种礼俗。形式是举右手稍微超过头部。平辈或地位相同的熟人来家做客,迎送时招手致意。一般熟人路遇时稍事停顿,招手相互问候,并辅以问候语。
哭奠礼
哭奠礼,是吊唁死者的祭奠礼。旧时,在吊唁和出殡前行奠,都必须行哭奠礼。而参加吊唁的人们由于与死者或丧主的关系不同,亲疏远近有别,礼仪差异较大。一般为“四拜礼”“八拜礼”“十
二拜礼”,最重的是“二十四拜礼”。有的地方行“七拜礼”“九拜礼”隆重的丧礼,亲友要吊唁三次,即:“启门候吊”“祭祀再吊”“出殡发丧”。
四拜礼这是最普通的吊唁礼
凡男客不论几人,站在灵棚中央,作一揖跪下举哀,连叩4个头,起来再作一揖,退出灵棚礼毕。发引后随着送葬队伍走到街上,停灵街心,举行路祭时亦用此礼。现今州城农村丧事吊唁时多行此礼。
八拜礼
凡送祭物的吊唁人,进灵棚行奠礼时,先一个揖,跪下连叩4个头,起来向前一步,到桌前一个揖,跪下上香、祭酒完趴下就哭,有赞香人一拉,连叩4个头起来,有赞香人喊“谢客”,回答一个揖(yī)退出。
十二拜礼这是较重的哭奠礼
送的祭品摆好后,吊唁人在哀乐声中进灵棚,先从中间一个揖、一个头连叩4次,上前一步到桌前上香、祭酒趴下就哭,有赞香人一拉,连叩4个头起来,向后退一步,一个揖跪下连叩4个头起来,有赞香人喊“谢客”,回答一个揖退出。旧时十二拜礼还分“二马分鬃式”及“走马上香礼式”等形式,较繁琐一些。
二十四拜礼这是最重又最烦琐的哭奠礼
所谓二十四拜,不是“四六”二十四,而是“前七后八中间九”,只有那种跪而不哀,哀而不痛,只重礼仪的表侄、孙婿和类似辈分的亲友行此礼。吊唁人在哀乐声中有节奏地进行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