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80&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居民生活困苦,饥不择食,食不果腹,不少人靠逃荒要饭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居民一向以粗粮为主食。平原地区,居民从芒种至处暑吃麦面,余皆粗粮。山区居民常吃地瓜、煎饼,多掺糠麸、棉籽壳充饥,可说一年糠菜半年粮。湖洼地区常吃窝窝头,其中多掺菜。麦忙时有吃薄单饼的习惯,居民也掺些高梁面,俗称银红饼,常吃麦面的只有富商人家。农家从立夏起,每日三餐;立冬后,每日两餐。农忙时有干粮,农闲时山区喝地瓜粥,煮上几个窝窝或饼子,多让给老人、劳力吃,家庭妇女靠糊粥、干菜度日。
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以细粮为主,农村居民粗细搭配,农忙季节、节日期间食细粮,农闲时以粗粮为主。粗粮主要有玉米、大豆、谷子、高梁、地瓜干等,食品有窝头、饼子、煎饼、粥类、杂面条、米饭等。细粮为小麦,主要食品有馒头、面条、烙饼、花卷、水饺、蒸包、煎包、烧饼等。90年代后期,城乡居民为增加营养,保持健康,开始少量食用五谷杂粮。常年一日三餐,早、午餐称吃饭,晚餐一般称“喝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鸡、鱼、肉、蛋类食品比较匮乏。80年代中期起,猪肉、羊肉、牛肉、鸡、蛋、鱼、虾等副食品逐渐丰富起来,一般家庭亦能经常吃到,奶类渐受人们的欢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大棚、温室种植技术的推广,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上新鲜蔬菜,长期占据人们餐桌的腌制水萝卜、胡萝卜、香椿芽、疙瘩等咸菜已经降为佐餐品。蔬菜中除常见的白菜、萝卜、茄子、西红柿、芹菜、韭菜、豆角、豆芽、瓜类外,还增添了蒜薹、蘑菇、绿菜花、豆苗等新品种。90年代起,野生荠菜、苦菜等绿色食品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居民素来喜食枣、梨、桃、杏、苹果、山楂、葡萄、西瓜、甜瓜等。随着南方水果不断涌入,食用橘子、香蕉、菠萝等渐成习惯。
居民饮食口味以咸为主,酸甜苦辣次之,常以葱、蒜、辣椒佐餐。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饮水靠村内大口井、深水井,挑回家中倒水缸里,随用随舀。20世纪80年代后,城镇和部分乡村用上了自来水,大多数居民在自家院内打压水井取水饮用。有些山区村庄水源缺乏,居民要走三四里路,用车到外村拉水。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又时兴饮用经过加工的矿泉水、纯净水。
居民饮茶习俗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起更为普遍。农村居民以饮花茶为主,城镇居民饮绿茶的较多,亦有以酸枣、槐米、菊花及中药材代茶者。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各种果类饮料陆续进入市场,饮者多为青少年和儿童,中老年较少。
东平人喜好饮酒。旧社会,《水浒传》中描写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成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饮用散装酒,后饮瓶装白酒和啤酒,喜欢饮酒划拳。进入90年代,饮白酒逐步趋向高档、低度,夏季居民多饮啤酒。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饮果酒者逐渐增多。
东平人素来热情好客,亲朋好友来探访大都被留下以酒饭招待。一般客人招待较简单,炒上几个菜、包一些水饺即可。遇有喜庆事或有贵客(如至亲长辈、亲家、新女婿等),则以上等席面招待。待客程序是先敬烟献茶,再上酒菜,最后上饭。宾主喝茶叙谈时,主家准备酒菜和饭。酒菜上桌后,主人请客人入席。面对门口,左侧为上座,由客人坐;右侧为次座,由主人坐。旧时曾有“父子不同桌、男女不同席”的讲究,20世纪80年代起,大都不再循此陈规,一般客人来全家都可作陪。上菜的顺序,一般先上点心,让客人“垫底”,以免空腹饮酒,之后依次为凉菜、热菜。菜肴比较讲究,有“八大碗(盘)”“十大碗(盘)”“两大件”“四大件”等名堂。用料多以鸡、鱼、肉为主,辅以时鲜蔬菜、禽蛋等。90年代起,饮食讲究色、香、味、形、器和营养价值。上菜的顺序比较随意,菜肴以肉类为主,水产品和时令蔬菜次之。本地有敬酒、劝酒的习俗,一般是主人先敬两杯或四杯,然后相互敬酒。如果是熟客,则以划拳、压指、猜宝等方式劝酒。最隆重的宴席为婚宴,场面大,气氛热烈,菜肴丰盛。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待客多在酒店举行,或者在饭店订菜送至家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日益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