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72&run=13

生育即生儿育女。有史以来,民间总把生儿育女视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喜事。特别注重生个儿子延续香火,更乐意儿孙满堂,重男轻女的传统世俗至今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有喜
有喜即怀孕,妇女怀孕俗称“怀胎”。民间称“有喜了”或“有身孕了”。在一个家庭里,媳妇一旦怀上身孕,尤其在怀孕初期妊娠反应剧烈时,家人会无微不至地给予关心和照顾。
怀孕妇女,在行为与饮食等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讲究和禁忌。长期以来,民间有双身子人不看新娘,不入新房,不坐喜床,不送嫁,不迎亲,不抱别人婴儿,不走孝家,不看死人等习俗。即使亲生父母去世,也不准接近,孕妇一般都扎一根红腰带,意为“避邪”。平时须注意不坐绳子,免得婴儿脐带缠脖子;不坐门槛,免得难产;忌吃兔肉,免得孩子长三瓣嘴(即兔唇);不能动怒生气,免得孩子长“疝气”。
生孩子
孕妇临近产期,娘家妈带礼物来看望孕妇,谓之“催生”。 礼物一般是鸡蛋、红糖、小米、挂面、糕点之类食品,为孕妇补养身体。20世纪60年代前,乡村医疗条件落后,民间多在家请 “接生婆”接生,采用一把剪刀、一锅开水的接生方法,婴儿成活率较低。遇有难产,常有孩子残疾或母子双亡的事情发生。80年代之后,国家推行优生优育,孕妇临产送到乡镇卫生院。进入21世纪,城乡孕妇分娩到城镇医院妇产科接生,母婴安全得到保障。
报喜
婴儿出生后,丈夫到岳家、姑家、姨家等近亲和好友报喜,让亲友感到放心和高兴。旧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现在随着重男轻女观念的逐步转变,此说渐少。
送粥米
产妇分娩后,亲朋、乡里送鸡蛋、挂面、红糖、面、大米、小米等,俗称“送粥米”或“看月子”,以示祝贺。主家压回米、面或回赠染红皮的熟鸡蛋。现在除送鸡蛋、红糖等物外,还赠送“婴儿装”“ 婴儿毯”“婴儿床”“童车”等物。
吃喜面
产妇生育后6天,娘家亲族近户凑礼,装上“面合子”。另外各自带着鸡蛋、红糖等物,到产妇家“吃喜面”。主家置办酒席款待亲友,并将煮熟染红的鸡蛋、挂面或喜糖回赠给亲友,以示谢意。如今,若婴儿为剖腹产者,因产妇需住院疗养,一般过十二日。20世纪80年代后,亲戚朋友多不赠送糖、米或衣物,改以送钱,且钱额呈逐年上升之势。宴请场所也逐渐由居家走向饭店、酒店。
住满月
产妇满月这天,早饭要吃油饼,俗称“壮腰”,并卧床出汗。满月后,娘家把母子接去住“满月”。旧时,产妇住满月,临走时要在孩子脸上抹一道黑灰,叫“黑狗去”;返回时抹一道“白灰”,叫“白狗来”。至今社会上流传的“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饱就走”,即来源于此。
起名
东平人给孩子起名不仅有乳名、学名之分,亦有男孩女孩之别,还有不少人根据小孩降生年代季节地点时辰等,起出带某一特色的名字。旧时文化不普及,大多是乳名起得早,学名要到入学的时候才请教书先生或有学问的乡贤术士起赐。
贺百日
婴儿出生100天,旧时无庆贺仪式,给孩子穿 “百家衣”。20世纪80年代后,父母给婴儿照“百天像”,以作留念。
庆周岁
东平人有给孩子庆周岁的习俗。生日这天,农村时兴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并摆放书本、笔、算盘、秤杆、馒头等,任凭孩子去抓,谓之“抓生”,以此推断长大成人之后的职业爱好。首先抓起书笔,长大可有学问;抓起衣食,长大不愁吃穿;抓起称杆算盘,长大会做生意。此俗起源于南北朝,流行于唐宋。虽滑稽无据,但在民间代代相传且相当普遍,可见其源远流长。
认干亲
认干亲,是旧时东平城乡比较流行的民间习俗。认亲后,大都仿照亲情交往的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亲戚关系。
认干亲主要是认干爹、干妈,原因主要有四:一是两家为朋友,交往甚好,为把这种交往进一步加深,即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方式;二是一方对另一方有大恩大德,另一方为报恩情,以认干亲、当义子的方式,以期知恩图报;三是由于孩子娇贵,怕中途夭折,便采用认干亲的办法,让干爹、干妈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所以干爹多为“王”“刘”等姓,取谐音“旺”“留”之意;四是少数人家为了攀高结贵,让孩子认有钱人为干爹,以便将来有靠山。
乡间习俗,一旦认了干亲,过年、过节、寿诞等都要按乡间礼俗办理。做干儿子的,平时要关心上了年岁的干爹、干妈,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而干爹、干妈对儿子的娶妻、生子、盖房等重大活动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与资助。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百姓为孩子认干亲习俗渐淡,但仍或多或少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