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名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65&run=13

夏侯胜(生卒年不详)
字长公,东平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少孤好学,从夏侯始昌受今文《尚书》及《洪范五行传》,潜心研究,终成大家。宣帝时立为博士,后任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太子太傅等职。为人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九十岁辞世时,皇太后为其穿素服五日,汉宣帝赐其葬于汉昭帝的平陵。
夏侯建(生卒年不详)
字长卿,东平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自幼受家庭熏陶,学识渊博,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今文《尚书》,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人称“小夏侯”。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
两人有《尚书大小夏侯章句》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均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王朴(906-959)
字文伯,东平人。五代后汉、后周大臣。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中状元,担任校书郎。王朴入仕后,依附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而隐帝刘承祐年少,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邠身为大臣,与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因而预感内乱即将发生,遂离开后汉朝廷,东归故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隐帝诛杀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杀害,三家的宾客也大多被杀,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得以幸免。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命养子柴荣镇守澶州,柴荣以王朴为节度掌书记。广顺三年(953年),柴荣入朝任开封府尹,封晋王,拜王朴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为帝,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因献《平定策》,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 此时,柴荣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当时,这些文士大多不主张用武,认为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少数人讲求用兵之策,而王朴则主张先取江淮。柴荣早已知道王朴为人,听他的建议后,更加感到惊奇,就常与他商议天下大事,感到很满意,便下决心重用王朴。显德三年(956年),柴荣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提拔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升为枢密使。显德四年(957年),柴荣再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留守,授以“便宜从事”。
王朴性格刚直,处事果断,深得柴荣信赖。显德六年(959年),王朴奉旨视察汴口,归朝时拜访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两人正常交谈,突然间王朴昏倒并猝逝,时为显德六年三月初三(959年4月13日)。下葬之日,柴荣亲临祭奠,以王钺叩地,多次大哭,赏赐大量财物以助治丧,并召见王朴的几个儿子,授予其官职 。其后追赠王朴为侍中,将其画像与李蒨、郑仁诲等同祀于宫中功臣阁。
霍希贤(生卒年不详)
新湖镇霍庄人,元延佑五年(1318年)三月,进士及第,廷试第一。他是继梁氏父子状元120多年后又一位东平籍状元。擢奉议大夫、广平路威山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总管管内劝农事。据《霍氏族谱》载,元朝时霍姓人建村,因出状元霍西贤,随以霍姓命村名。霍西贤有位好友罗本(罗贯中),两家府府相邻,霍状元府建在州城东三十里,宿城东西大街路北。霍状元林建在宿城西南马庄村北。
“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188-217)
字公干,东平人。官至丞相府掾属。以文学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流派群体“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文辞巧妙,为当时诸公子所爱。太子曹丕常邀诸公子到府内饮酒赋诗,唱和酬答。曹丕与刘桢甚好,曾把自己所爱的饰物相赠。刘桢以五言诗歌见长。曹丕建安二十三年《与吴质书》中说:“公干逸气……至其五言诗,妙绝当时。”钟嵘《诗品》列其诗为上品,认为刘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给予较高的评价。刘桢代表作《赠从弟》三首,反映了他的诗歌特点,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达了刘桢“贞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刘桢传世的诗文,有明人张溥所辑《刘公干集》,另有《毛诗义问》辑本,载《玉函山房辑佚书》。
“大字鼻祖”书法家—安道壹(?-580)
名僧安,又名道壹。东平人,是一位集佛学、书法于一身的高僧。据考古专家断定,是他在东平进行摩崖刻经活动,开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之先河,并成为山东地区刻经活动的代表人物。主要遗世作品有东平县洪顶山刻经,山东省枣庄市铁山、尖山刻经,临沂市峄山、二古山刻经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刻经,亦出自僧安道壹之手。1961年郭沫若游泰山时,曾写下《访泰山经石峪》诗:“经字大干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砰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袛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郭老断定经石峪刻字为北齐时期,与当代专家的考证是一致的。洪顶山僧安道壹巨书“大空王佛”四字,通高10米,字径最大宽度4米,被誉为“大字鼻祖”。僧安道壹位列中国古代著名四大僧侣书法家之首,在国际书坛上,有“书仙”之称。2006年8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平湖广场为僧安道壹塑起一尊高4米的铜像,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僧侣书法家。
“减笔画鼻祖”—梁楷(生卒年不详)
南宋画家,东平人。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曾任画院待诏,皇帝爱之,授以金带,他却不愿合作,挂带而去。梁楷嗜酒自乐,人呼为“梁风(疯)子”。他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初师贾师古,有“青过于蓝”之誉。衣纹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其用笔简练而又放纵者,则称“减笔”。兼画山水、花鸟,也有独特风格,现存作品有《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布袋和尚》《高僧故实》《秋树双鸦》等图。分别收藏于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博物馆,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收藏。梁楷以白描手法创作的减笔人物画,最受世人称道,被称为“减笔画鼻祖”,对后世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1967年以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先后决定以中国历史上的李白、张衡、蔡文姬、梁楷、关汉卿、祖冲之、李清照、鲁迅等23位名人,命名为外星球上的环形山。足见梁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郭茂倩(1041-1099)
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高祖郭宁,因官居郓州,祖父郭劝为莱州通判,父郭源明,官至太常博士。郭茂倩自幼受诗书熏陶,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它上起远古歌谣,下至唐、五代乐府曲辞,共5389首。《乐府诗集》使中国大量诗歌得到保存和流传,为后人研究乐府诗提供方便。诗集分“郊庙”“相和”“清商”等12大类,其“相和”“杂曲”为精华部分。歌辞中内含许多优秀民歌和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毛泽东、鲁迅都曾高度评价这类作品。《白头吟》《观沧海》《秦妇吟》《陌上桑》与李白《将进酒》《蜀道难》等。其中《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剧作家—李好古 (生卒年不详)
元代东平人。生平事迹无考,天一阁本《录鬼簿》载东平人。
李好古著有杂剧3种,都是神仙故事,今仅存《沙门岛张生煮海》1种,《赵太祖镇凶宅》及《巨灵神劈华岳》都已亡佚。
《录鬼簿》吊词说:“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这里点明了他所写的三个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臣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其中至少有两个是神话题材。还说他博学能文,腹内有万卷诗书,所作文字足以流传后世。
《张生煮海》是流传下来的李好古的唯一杂剧。题材系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和金院本加工改写而成。剧作写秀才张羽寄居东海石佛寺,晚上弹琴散心,有龙女琼莲前来偷听,张羽爱上龙女,请求结为夫妇,龙女很倾心,约定八月十五日招他为婿。琼莲回龙宫后,龙王不许。张生思念心切,前去海边寻访,但渺无踪迹。这时,东华仙姑降临,传给他法术,送给他银锅、金钱和铁勺,告诉他煮沸海水,就可逼龙王招亲。于是张羽便在沙门岛上架锅扇火,煮得大海沸腾,龙王无法,只好请石佛寺长老做媒。剧本第四折指出:“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说明只要有移山填海的决心和毅力,一定可以取得爱情的胜利,剧中张羽能够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和封建统治势力作斗争,这一形象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张生煮海》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杂剧。《太和正音谱》评说:“李好古之词,如孤松桂月。”有人说,他的典词具有“清秀优美磊落不凡”的特点。
著名杂剧家—高文秀(约1240-1290)
东平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早年为东平府学生员,研习经史,却性耽义艺。肆力编创杂剧。传入京城,有“小(关)汉卿”之誉。《录鬼薄》载其杂剧作品凡30余种,流传下来5种,即《好酒赵元遇上皇》《黑旋风双献功》《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须贾淬范雎》《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渑池会》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关心民众的可贵品质。是元代杂剧中的重要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善写水浒英雄故事剧。金元时期,梁山泊在东平路境内,他生活的年代距北宋末年时间短,民间流传着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和传说,为他创作水浒戏剧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他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加工、创作,写了许多艺术性较强的水浒剧。除《黑旋风双献功》以外,还有《诗酒丽春》《斗鸡会》《敷衍刘耍和》《借尸还魂》等。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写水浒戏最多的一个。《吴梅戏曲论文集》称:“东平高氏,力追汉卿,毕生绝艺,雕绘梁山。”他的水浒剧艺术地再现水浒人物,深受群众喜爱。除杂剧外,高文秀还擅长散曲创作。他的散曲现已不多见。《北宫词纪》卷有“惜花春起早”一套,今人隋树森《金元散曲选》中有
“咏惜仡春起早”和“啄木儿”两套。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论高文秀的散曲“金瓶牡丹,妍丽动人。”
文学巨匠—罗贯中(约1330-1400)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平街道罗庄人。罗贯中天资聪慧,自幼熟读经史,长成后颇有谋略,立志图王。喜结友,善游历。罗贯中生逢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相互交织,各地农民起义频频爆发的动荡不安年代,曾参加农民起义,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炼。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对反对过他的人严加诛杀。罗贯中为躲避祸害,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潜心进行文学创作。罗贯中青少年时期所处的东平,是元杂剧的主要发祥地。罗氏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当熟悉。早年创作《风云会》《蜚虎子》《连环谏》。这些杂剧在民间曾广为流传。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罗贯中写出《三遂平妖传》。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此后,创作《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首开中国章回体小说之先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罗贯中撰著出《水浒传》。《三国演义》《水浒传》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传遍世界。
罗贯中著《水浒志传评林》,原书现藏于日本国立图书馆中。2006年8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平湖广场为罗贯中塑铜像一尊,以纪念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