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治名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63&run=13

钟离春(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齐无盐邑(今东平县无盐)之女,齐宣王之王后,中国有名的“四大丑女”之一,也是历史有载著名的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 三十未嫁,相貌不佳。她与一般女子不同,一心关心国家大事。
齐宣王即位后,重用田忌和孙膑,整顿国政。后又救韩败魏,杀死魏国大将庞涓,诸侯无不耸惧,多年朝贺通和,齐国声威大振。齐宣王自恃其强,耽于酒色,又于城内筑雪宫宴乐,还辟郊外四十里为苑囿狩猎。又聚游客数千人于稷门立左右讲室,日事议论,不修实政,嬖臣专权,忠臣心离,齐国走向衰败。钟离春知道这些事后,心急如焚,她担心自己国家的安危。为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面见齐宣王。
一天,齐宣王在雪宫大摆宴席,盛陈女乐。她来到宫门外,说有事要面见齐王。守门卫士见她貌丑,不让她进。并说她是“天下强频之女也”。她说:“我是齐之无盐人,叫钟离春,年三十余,择嫁不得。闻大王游宴离宫,特来求见,愿入后宫,以备洒扫。”守门卫士于是奏知宣王,被招进去。群臣侍宴者见她丑陋,都掩口而笑。宣王问:“我宫中妃侍已备,你貌丑不容于乡里,以布衣欲干千乘之君,难道你有特殊才能吗?”“我没有奇能,特有隐语之术”,“你演示给孤看,若言不中用,斩首。”钟离春并无惧意,她扬目炫齿,举手再四,拊膝而呼,说:“危险啊,危险啊!”宣王不明白,问群臣,也都不解其意。宣王于是把钟离春叫到面前,让她说明。钟离春说:“大王赦我不死,我才敢说。”宣王同意。
钟离春上前施礼,说道:“我这举目,是替大王观察风云的变化;张口,是惩罚大王那双不听劝谏的耳朵;挥手,是替大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是要拆除大王这专供游乐的雪宫。”民女不才,但我也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而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忠言,这是我张口为大王接受规劝的意思;敌人就要大兵压境了,您还被一群吹牛拍马之徒包围着,这是要误国的,因此我挥手将他们驱逐掉;大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造成如此豪华的宫殿,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今后怎能迎战秦兵呢?我这才手拍大腿让大王拆除这座亡国的雪宫,说实话,大王确实犯了这四大错误。在这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我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劝告大王,如能采纳我的意见,民女就是死也无憾了!”丑女这一番振聋发聩的剖析,使齐宣王如梦初醒,大为感动,说:“如果你不及时来到这里提醒我,我哪会知道自己的过错啊!”他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为了表明自己痛改前非,他让钟离春做了皇后。 而齐国因以大治者,丑女之功也。并且以无盐之邑封钟离春家,封钟离春为无盐君。后人又称其为“无盐娘娘”。至今“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定邦基”的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人还将她的事迹编成杂剧,赞扬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索卢恢(?-28)
今东平人,西汉末年,东平一带农民起义军首领,是无盐大捷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情况日趋严重,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良田沃土,而农民却无立锥之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到西汉末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领导赤眉起义,山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当时东平境内连遭水灾,田庐尽毁,饿殍遍野。灾民纷纷推举索卢恢为首领,响应赤眉起义。索卢恢仗义疏财,为人慷慨,在当地很有威望。他聚起三、四百人,攻进无盐邑,杀县宰,开粮仓,打起起义大旗。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扑山东,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莽军到东平境内,“列营数百,鼓声闻数十里”,把无盐邑紧紧包围起来。索卢恢派人及时与赤眉军联系,樊崇即率数万人前来支援。赤眉军和索卢恢部内外夹击,相互配合,在无盐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狼狈逃窜。此战史称“无盐大捷”。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存有“无盐大捷”巨幅油画,真实地描绘当时起义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毕众敬(?- 491)
小名奈,须昌(今东平)人。北朝著名武将。少好弓马,以猎为业。宋孝武帝时,历任兖、徐刺史、部从事、泰山太守。宋明帝时,出任兖州募人,刺吏薛安都改变任命,让其行兖州事。皇兴初,向魏献城投降,遂拜散骑常侍、宁南将军、兖州刺史,赐爵东平公。皇兴二年(468年),与薛安都去京师朝见,赐甲第一区,后复为兖州刺史。不久,调回京师。
毕众敬很讲究饮食起居,年七十鬓发皓白,气力不衰,跨鞍驰骋,有若少壮。始终与妻相敬如宾,有国士之风。众敬与咸阳公高允虽文、武、奢、俭好尚不同,但最相善,常促膝长谈,相见恨晚。后乞还桑梓,朝廷许之,文明太后与帝在黄信堂赐酒馔、车马、绢匹。后卒于乡中。其子毕元宾,与父归魏后,拜使持节平南将军,兖州刺使,封彭城公。孙毕祖朽,为魏南征北战,功劳显赫,先后任中书侍郎、司空长史、瀛洲刺史、授龙骧将军、安东将军衔、封南城县开国男。卒后,赠吏部尚书。父、子、孙三代理政清平,善抚百姓;居家能督课田产、钱粮,皆受乡亲喜爱。
程咬金(589?-665)
即程蛲金,后改名知节,斑鸠店村人。唐初大将,勇猛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任内军骠骑。李密败,归属王世充,后又归唐,任秦王府左统军,辅助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每战擎旗先登,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拜程咬金为太子左卫率,任右武卫大将军。李世民继位后,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为表其功,太宗诏命特将程咬金及其他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悬挂于凌烟阁,供国人和后人瞻仰。永徽六年(655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初战获胜。后听信副大总管王文度言,收军不向敌深人,致使沙钵罗可汗等叛军逃遁,无功而还,被免职。后被重新起用为岐州刺史,不久告老离职。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唐高宗念其功德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陕西醴泉唐太宗昭陵墓。斑鸠店村立有程公祠,祠前楹联:“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锋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程咬金性格豪放,爱憎分明,大智若愚,为灭隋兴唐屡建奇功,他的故事被编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著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搬上影视屏幕,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
和凝(898-955)
字成绩,郓州须昌(今东平)人。父和矩,嗜酒成性,不拘小节,但对文人学士非常尊敬,不惜钱财与他们交往。因此,和凝有机会与文人接触,受到熏陶。
和凝自幼聪慧灵敏,形神俊秀。考中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环聘为从事。贺环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环战败逃走,唯和凝一人跟随,贺环挥手让和凝离开。和凝说:“大丈夫当为知己者死,我决不离你而去。”这时,有一个骑兵快追杀贺环,和凝叱声如雷,开弓射杀,贺环得救返回家中,告诫孩子们说:“和凝先生是一个胸怀大志,很讲义气的人,前途无量,你们要好好待他。”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和凝。
天成年间,和凝为殿中侍御史,又升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主持科考。那时,考生多浮躁浅薄,争相对主考官阿谀奉迎。而和凝不受影响,择优录取,人们称赞他选中了人才。后晋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兼管度支,同时任翰林原学士承旨。高祖石敬瑭多次召见他询问国事,每次回答都能让高祖满意。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年,高祖要到邺地去,此时在襄州的安从进已表现出要谋反的迹象。和凝担心地说:“高祖您要到邺都去,安从进必然乘机反叛,您将怎么办?”高祖说:“你将怎么处置这件事?”和凝回答:“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陛下写好讨伐的诏书授给郑王,一旦从进谋反,就命他去讨伐。”高祖认同意这个办法。这时,郑王担任开封尹,留下来不跟随高祖去邺都,高祖就授给他诏书。高祖到了邺都,安从进果然谋反,郑王即宣读诏书,命令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率兵讨伐。安从进认为高祖刚去邺都,没料到晋兵会迅速出动,行军到花山,遇见李建崇的部队,以为是神兵,就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加授和凝右仆射。一年后,免掉他的平章事,升为左仆射。后汉高祖(刘暠)时,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
和凝不仅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法医专家,著有《凝狱集》十卷,为宋慈《洗冤集录》的成书奠定了基础。另外,还著有《红药编》五卷。
梁颢(962-1004)
字太素,东平人,出身官宦之家。梁颢的曾祖涓,曾任成武主簿。祖父惟忠,为天平军节度判官。父文度,去世早,颢由叔父抚养成人。自幼专心好学,拜名家王禹为师。颢初次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今开封),曾向宋太宗建议,选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真才实学,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经廷试和太宗殿试,考取第一名,太宗在大殿召见,询其门第,赐甲科(状元),选任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年)起,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红袍官服,兼管鼓司登闻院。后在大名府辅佐赵昌言,赵入朝掌管枢密,适逢翟马周事发,颢被贬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司户参军。不久,起用为鱼台县令兼大理评事,又调回朝中任殿中承,复任直史馆。后来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寺庙西道判官、太常博士等职。梁颢曾撰写《听政》奏献皇帝。咸平元年(998年)梁颢与杨励、李若拙、朱台符共同职掌科考事务。辽兵侵宋,宋真宗诏集群臣询问边防战事,梁颢上书建议“明赏罚,斩懦将,重用武勇谋略之士”,深受真宗赏识和时论称赞。咸平三年(1000年),梁颢与李宗谔、赵安仁同任知制诰,主管起草诏令,赐金章紫绶。其后,又任安抚使、右谏议大夫兼户部使、翰林学士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病卒,时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粱固(985-1017)
字仲坚,梁颢之子。宋大中祥符年进士。粱固自幼好学,有大志,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赞赏器重。梁颢去世后,以遗荫被赐为“进士出身”。 粱固丧服期满,辞去“赐进士”,参加科举考试。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考中勤词学科第一名(状元),先任密州(今诸城)监丞,回朝任著作郎、直史馆,赐红色官服。后又任户部判官、户部勾院。梁固为人爽直,颇有吏才。马元方判理三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案件,办事粗率,梁固常受命断案,因判案公正,时称“平审”。大禧建元(1017年)盛典,他奏颂甚佳,真宗称赞不已。年32岁病卒,有文集10卷。
马伸(?-1128)
字时中,北宋郓州(今东平)人。绍圣四年进士。宋徽宗崇宁初,范至虚攻击程颐理学为异端邪说,下令河南府把他的学生全部逐走。马伸为京西法曹,打算到程门求学,程颐坚决辞谢。马伸想辞官而来,对程颐说:“闻道死何憾,况未必死乎!”程感其志笃,授其《中庸》。靖康(宋钦宗年号)初年,马伸为监察御史。等到汴京陷落,金人立张邦昌为帝,集中百官,周围用军队威胁他们,使他们推戴张邦昌。众人唯唯诺诺,唯独马伸挺身反对,力保赵氏恢复嗣君的皇位,速迎康王。张邦昌不听。高宗即位后,马伸任殿中侍御史。后奉旨抚谕荆湖、广南,发现辅宰黄潜善、汪伯颜不法行为,于是上奏皇帝,皇帝不信,却将马伸降为濮州监酒税。朝中佞臣欲杀之,于是催马伸速任,结果死在半路。绍兴初年,朝廷追赠马伸谏议大夫。
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宋谏议大夫、殿中侍御史,在东平州府东建马公祠。清光绪二年(1876年)迁址于北门路西,原龙山书院旧基。民国元年,马公祠成为县城初级小学堂,马公祠小学,为西菜园小学分校。后闲置变成民居。
王宪(1467-1539)
字维纲,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
弘治三年(1490年),登进士。历任阜平县、滑县知县。正德初年,升任大理寺丞,之后再升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此后晋升右副都御史,辽东巡抚、郧阳巡抚、大同巡抚。后因应州抵御战功,而荫锦衣,世百户。此后升任户部右侍郎,改为陕西巡抚,后入为兵部右侍郎。平定近畿盗乱。明武宗南巡时,命其督理军储。此后代替王琼为兵部尚书。明世宗即位后,被给事中史道弹劾罢免。嘉靖四年,朝廷举荐邓璋及王宪为三边总制,为言官所反对,世宗仍然坚持使用王宪。王宪为部将王宰、史经接连击败寇乱。此后他又率领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都指挥卜云等分据要害击退吉囊数万骑兵。随后加升为太子太保。此后因张璁、桂萼排挤,而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后入为左都御史。当时朔州告急,朝廷举荐其担任宣大总督,王宪拒绝,而被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罢免归乡。
不久,世宗仍然追念其功,召为兵部尚书,并抵御蒙古入侵。其负责京营操练,并裁减军功冒领者。大同发生兵变,王宪最初主张“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王宪于是不敢坚持此前议论。但刘源清久攻不下,而北寇又内侵,于是请求令派大将抵御北方寇乱,而自己专以进攻大同。王宪批准其奏,因而招致大量言论反对。此时世宗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宜破坏,于是罢兵,叛乱遂平。刘源清得罪离去。几年后,王宪也请求归乡。死后赠少保,谥康毅。有一子王汝孝,担任副都御史。
杜三策(生卒不详)
字毅斋,大羊镇丁坞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在朝任给事中(朝官,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时魏忠贤擅权乱政,都御史杨涟以二十四大罪状劾魏,受到皇帝朱由校的斥责。三策不畏权势,上疏魏忠贤罪恶,陈明利害:“举国上下,都知道魏忠贤奸,而独皇帝不知道,这正是魏忠贤的狡猾之处;举国上下,都认为魏忠贤可逐可杀,而独皇帝认为可用,这正是魏忠贤的奸术高明。杨涟是顾命大臣,能容忍大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边吗?方今国家形势如横流激湍,动荡不安,这样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让他告老还乡?魏忠贤作威作福,在这以前如果他还有所惧怕而不敢把坏事做绝的话,那么从这以后,他还害怕什么呢?诸位大臣受害不要紧,殃及皇上怎么办?殃及国家怎么办?殃及二祖十宗沤心沥血治理的天下怎么办?”上疏后,三策被削职遣回故里。后魏忠贤假旨,要逮捕三策。当捕杜的人马行至德州,魏忠贤伏法归案,三策得以平反。祟祯初年,起用三策为户科给事中,奉命册封琉球,力拒重金之赐,不辱使命。后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后年老还乡,死后葬在故里东平。
宫慕久(1788-1848)
号竹圃,东平西卷棚街(今属州城街道桂井子街)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东平城内西卷棚街,一户家境殷实的宫姓人家出生一个男孩。这个本分的人家,当然希望新出生的这个孩子秉承“不慕身外物,耕读传家久”的祖训,将来有所作为,于是,就给他取名宫慕久。
宫慕久从小聪明伶俐,悟性很高,到了上学的年龄,家人便把他送进私塾,从《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学起,接受传统教育。宫慕久聪明好学,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深得老师喜爱。私塾先生常说起,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让家人好好培养。年龄稍大,家人把他送到东平知名学习圣地—龙山书院。经过几年苦读,宫慕久不负家人所望,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考取己卯科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知县去云南上任,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廉洁从政,颇孚众望,道光皇帝考语谓:“资质本乎天性,廉洁出于自然。”
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针对英国人在上海派驻军队及外交领事,清政府考虑要派得力人选出任上海道台。这一职务由谁担任,朝廷选择了宫慕久。
1843年5月,宫慕久走马上任。为防止外国人骚扰吾民,宫慕久一开始就坚决阻止英国领事馆设在上海城内。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就再也没有挺直腰板真正禁烟,使国外鸦片大量流入中国,一些贩卖鸦片的英国商人鱼贯而入进上海。上海开埠的一两年间,凭借走私鸦片发家的怡和洋行、仁记洋行、义记洋行、森和洋行、裕记洋行等在中国《上海土地条约》尚未签订的情况下,已经陆续登陆上海。这些滞留上海的外国人,基本上都在城内居住,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的局面。
宫慕久所担心的洋人扰民事端,在开埠后的上海不断滋生。为此,宫慕久坚持把上海城外,港叉纵横的孬地方租给英国人。1844年2月,一艘运输鸦片的英国商船在上海吴淞口被扣,水上警备部队把情况报到宫慕久那里。宫慕久以自己政府衙门的名义,修书一封,直递巴富尔,要求:请按贵国法律,对贵国运输毒品的商船作出处理,反映出了宫慕久处理急难问题的高超水平和能力。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宫慕久时时处处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上海开埠不久,他即在洋泾浜北设立盘验所,向西洋商船征收进口货税银。1845年10月,法国特使刺萼尼要求归还上海天主教堂旧址,他以超出管辖权为由,给予拒绝。
1847年,宫慕久升任江苏按察使(臬署在上海),为正三品官。宫慕久上任后,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辞劳苦。上任不到一年,终因积劳成疾,1848年正月初七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享年60岁。
宫慕久所处的年代为清朝晚期,此时的清朝官场,老百姓用这样一句话描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这样的大染缸里,他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不肯与贪官污吏为伍,足以看出他品格高尚。他为官二十多年,家中的田地房产悉如为官以前,这足以证明他清政廉洁。
宫慕久言传身教,勤俭持家,教育家人本分做人。据传他从上海进京述职时顺道探家,时其妻正在厨房摊煎饼,因有半盆沫子没摊完,为节省烧柴,竟未能与相别七八年的丈夫相见,这足以看出她勤俭治家的传统美德。
宫慕久官居道台、按察使,但他却从不摆官架子。整个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严重,七品官出行,都让衙役鸣锣开道,让街上百姓回避。而身为上海道台的他,每逢探家,必于距县城七里外凤凰台村下轿,改乘马或步行,以示尊亲重祖。其外祖家在城东大梁庄,每逢省亲,必到八里碑下马,步行二里后到家。沿途遇见长者,垂手侍立道旁问寒嘘暖之后,让老人先行,自己尾随其后。
宫慕久去世后,为表彰他卓著的政绩,高尚的品格,经道光皇帝恩准,在其家门口树起了神道碑。碑正面上书“诰授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宫公神道”。历经160余年,此碑仍矗立在州城桂井子大街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