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馆藏文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39&run=13

东平县博物馆馆藏的在级文物共77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汉代陶厨房、新莽题记画像石柱、晋代虎符。二级文物11件:新石器玉斧、汉代画像石、汉代铜镜、汉代玉环、晋代虎符、唐代陶马、唐代斑彩瓷罐、唐代白釉注子、五代经幢、宋代铁质观音像、元代“东平路印”。三级文物63件:汉代彩绘骑马男陶俑7
件、汉代彩绘男站立陶俑10件、汉代彩绘女站立陶俑17件、汉代彩绘女跪坐陶俑4件、汉代陶罐、汉代陶案、汉代玉带钩、汉代陶仓楼、汉代青铜三足盘、汉代鎏金铜熊、清顺治年间关防印、唐代陶俑3件、汉代青铜鱼纹洗、汉代陶案足一对2件、西汉青铜壶、唐代白釉注子、宋代三彩瓷枕、宋代白地黑花瓷瓶、宋代刻划纹白瓷枕、西汉青铜盉、明代青铜佛像、元代石虎、元代石翁仲、明代戴村坝镇水石兽。
汉代陶厨房
国家一级文物,距今两千多年。为汉代墓葬内厨房模型,面阔27.8厘米、进深26厘米、高36厘米。单立间,瓦垄顶,一侧屋角上立烟囱。墙两面有开窗,不规则竖条式窗棂。厨房内靠墙角垒砌灶台,上置一釜。灶台右侧墙壁上部凸出横隔,上面放置碗、盘等。灶台前一圆雕妇人,呈跽座烧锅状。上体前倾,右手后伸,左手靠近灶门似在向锅灶内填柴。外面两个墙壁上分别浮雕一只蝎子,长8厘米左右,均呈向上爬形状。这件陶厨房模型保存完整,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再现了汉代民间厨房样式,堪称“鲁西民间第一厨房”。
晋代虎符
于东平国故城内出土,被专家鉴定为晋代错银铭青铜虎符,为右半件,脊背、胸部有错银铭文。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多用青铜铸成伏虎状,通体有虎斑条纹,背面刻有铭文,多是一分为二,左半由皇帝收藏,右半交将帅保存,需要调动军队时,必须把“一分为二”的虎符“合二为一”,再经过仔细验证后,才能发兵。东平出土的虎符长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造型古朴、精美、霸气。
铜缕玉衣
铜缕玉衣是1957年国家考古队在北桥墓群发现的,其形制大致与河北满城出土的金缕玉衣相仿。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下葬时穿用的殓服。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大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在东平发现玉衣证明北桥墓为汉代王侯陵地。
汉代铜镜
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汉代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代经幢
又称金光明经序品经幢,州城东大寺出土。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8年)刊立,八楞上均有文字,每楞宽15厘米,九行,满行83字,楷书,上有端坐佛像一尊,为国家二级文物。幢,原是中国古代仪杖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经幡。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为书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 。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中国唐宋时期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有二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附以莲花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宋代铁质菩萨像
出土于州城东大寺遗址内,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此像形体高大,铸造精湛,是国内不可多见的铁质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