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祠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35&run=13

冉子祠
座落在老湖镇冉子村里。该祠原占地3亩,坐北朝南,进大门,仰瞻过厅,三间木梁起架,雄伟庄严。过厅后门迎来冉子殿,殿势四梁八柱,殿内架檩拐弯转角,与州城清真寺大致相同。殿中有台,台上塑冉子像,像高2米,面目红润,左右有站班。殿后门直迎冉子墓碑,碑后即是冉子墓,墓高2米,石砌圆形,直径约5米。冉子祠周围有2米高的石砌围墙,院内松柏参天,满目肃然。殿左右各立石碑四方,多为记载冉子生平及政绩。
冉子,即冉耕,字伯牛。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生,春秋鲁国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为孔子弟子,以德性著称,《论语》所谓:“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七十二贤人中排为第三名。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为人所敬。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为鲁司空,冉子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因冉子为政有道、治理有方,所治中都成了其他诸候国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孔子高度赞赏。
冉子卒,初葬汶上城西门外感化桥畔,唐(另有一说宋)时,移葬东平今址。从唐至宋,冉子多有封号,先后被封为“郓候”“东平公”等。元东平路所修“东平公冉子祠”大字篆书碑,立于冉子祠大殿前,现藏东平县文物管理所。
今观瞻冉子祠,虽只留遗址,但人们仍对这位危言正行,以德行著名的先儒抱以崇敬之情。
程公祠
位于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东部,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农民起义首领、唐朝名将程咬金所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咬金,字知节,斑鸠店人,出身贫寒,初以卖筢子为生,奉养其母,流浪于江湖。他生性耿直,善使长矛,勇猛过人,隋末炀帝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动乱纷起,程咬金组织数百人保护家乡村民的安全,防止侵扰。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程咬金参加了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投奔唐王朝,参加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为建立和巩固唐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因战功显赫,累受褒奖,先后被封为宿国公、卢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画其像于凌烟阁,封为24功臣之一。永徽六年(655年)迁左卫大将军,麟德三年(665年)卒,陪葬于昭陵。
程咬金以农民造反,布衣起兵,在推翻隋炀帝,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功盖天下,世人崇敬,因建其祠,以褒其功。原祠始建于唐太宗时期,历经千余年,建国初期因黄河泛滥而毁,但有石钟楼石狮子尚存。现程公祠为今人重建,前设抱厦,大脊立山,鳞瓦覆顶,祠周有院墙围护。祠内塑卢国公像,威严庄重,居于中间,左右有扈雷、秦章、裴皋、石彪等,栩栩如生,画栋雕梁,相互辉映。抱厦下有楹联:“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峰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大门前一侧立石碑一方,上书“程公祠”,远瞻程公祠,院门与祠门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四角生翼,十分壮观。
唐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后,赠授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陕西醴泉东北五十里的唐太宗昭陵墓,其子有处默、处亮、处弼。程咬金传奇似的一生,被后代文人加工塑造成了“混世魔王”的形象,他憨厚纯朴、维护正义的侠义肝胆成为众多民间文学的主题,因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人物。其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里建程公祠,四时享祭。
僧忠亲王祠
僧忠亲王祠又称僧王祠、王爷祠、皇华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立。为表彰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死于王事”,清廷以他“功在生民,志在社稷”,便“诏建专祠”。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第26代孙,清末著名将领。幼年家境贫寒,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济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命僧格林沁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授权钦差大臣曾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曾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曾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率11000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州吴家店(今菏泽市西北),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捻军杀死在麦田,终年55岁。僧格林沁之死,使清廷从此丧失满蒙八旗劲旅,军权渐次落入湘军、淮军手中。
僧忠亲王祠址在州城街道中心小学南半部,南北长40米,东西宽45米。主体建筑为前后两个四合院,后院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南屋为过道屋,南屋东、西各有角门,供瞻仰者或祭祀人员出入。前院有大门三间(含东、西耳房)。主体建筑东西各有跨院。民国时期忠王祠作为女子小学校址,西跨院附设幼稚园。东跨院建有后门,出后门往北开辟为学校“后操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为“县立皇华馆小学”“县立高级抗日小学”,解放后为城关完小校址,为全县重点小学。1998年后为“州城镇中心小学”。祠内建筑物多次翻修,因不合现代化教学条件需要,陆续拆除改建校舍。
蔚家祠堂
位于沙河站镇沙南村东南部,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蔚氏九世祖继儒率众会社,蔚氏族社成立,修林种树立碑,建立祠堂,奉祀先灵,至今已有440余年历史。
该祠堂占地44亩,其中院内面积5亩,院外面积39亩。原建筑群建有正中大殿3间,耳房6间,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碑刻林立,古木苍翠,百年楸树参天,枝叶繁茂,属鲁西南稀有名木。
后经明季之乱,兵灾屡至,神堂被毁,谱碟失传,及至康熙丙子(1696年),蔚氏十三代祖弘业,弘毅焦劳族事,率众议:重立祖碑,再树神堂。蔚氏合族一体同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奉祖碑,神堂焕然一新。
咸丰末岁,烽烟四起,南匪扰乱,焚败家祠,蔚氏族人无不痛心。光绪十八年(1892年)蔚氏族人同心合力重修神堂。
现蔚氏家祠仅存大殿3间,大殿正门立柱上书对联曰:派出平阳迄今考来二十代忠厚传家勿忘祖功宗德,脉衍东汶按谱稽去五百年诗书继世永念木本水源。正中悬挂有“时思堂”三个金色榜书大字,“派出洪洞远,汶水支流长”对联分列两旁。
整个大殿为宋式建筑风格,青瓦飞檐,神兽翘首,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大殿内采用斗拱榫卯结构,雕梁画栋,描金添彩,飞禽走兽无一不精。2013年10月,蔚家祠堂被列为东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祠
位于斑鸠店镇青龙山北面,为子路村刘氏家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5亩,有房屋10间,为刘氏族人祭祀场所,是一所保存完好的清代家族宗祠。
徐氏家祠
座落在接山镇鄣城村东,北依泰东公路,南临大汶河,坐北朝南,分别由王子桥、大门、广谱亭、大殿、院墙、乐台组成,南北长120米,东西宽40米,总面积4800平方米。重建的家庙古朴典雅,深受徐氏族人和社会各界人士赞同。
徐氏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约400年,原家庙在大殿内供奉着徐氏始祖九成。每年春节,族人聚集在家庙乐台上对始祖进行祭拜之后,由族长总结一年来的族人团结情况、生产情况和表扬孝道的典型,惩治败坏社会风气的坏人,利用黑红棍仗背,使其改恶从善,重新做人。因此说家庙又是一个惩恶扬善的场所。
家庙前的王子桥和大门上面的钢柱,有一段历史典故,王子桥形状很像一个蚂蜂两头宽,中间窄,大门上的钢柱这些均是明朝洪武皇帝御封,据说徐氏先人徐之翰,领导部队平息叛乱分子胡士鼻,被明朝洪武帝封为镇殿大将军,朝内及各地文武官员,路过家庙,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步行通过,以表示敬意。
徐氏家庙始建于大清1662年,距今约400年,在漫长岁月里,经过风雨浸蚀,渐就颓废。2007年在族人倡导下进行募捐,筹及资金27万余元重修家庙,修缮后的家庙焕然一新,保住了鄣城唯一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