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寺庙名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34&run=13

月岩寺
位于银山镇昆山西麓,座北向南,寺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南海别院”“昆岩瀑雪”等题字。根据碑刻所记,月岩寺不但是古代闻名的寺院,还是学子聚会讲学的场所,为研究“东原文化”提供重要物证。
清真寺
位于州城街道十里宋街北部,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朝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为四梁八柱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边,五脊攒尖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巍峨耸峙,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的上顶有异曲同工之妙。
祥龙观
位于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
祥龙观始建于明代,是一处类似八卦图的建筑群。这里古木参天,老藤缠绕,飞檐翘角,丹青辉耀,朝夕经声不断,终年青烟缭绕。它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来此修炼布道而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明朝时,祥龙观十世祖杨清荣修建了乐台,他创建的道教音乐流传至今。民国时期,祥龙观道长齐合智曾任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祥龙观鼎盛时规模颇为宏大,古人曾有“楼阁森森,祥龙透乎九霄;庭堂煌煌,瑞气充乎斗牛”的赞辞。道观布局北为老君堂,西为邱祖阁,东为藏经楼,南为道士伙房。进出有南北二门,门两旁有雌雄二狮守护。北门前,古柏擎天,老藤盘绕,给人以苍古幽远之感。老君堂是祥龙观的主体建筑。据有关资料说,系由著名道教学者孙思邈主持修建,后逐步扩大规模,历代皆有修缮。建国后,因道士还俗,久废颓圯。
1998年,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依照原来式样和建筑风格进行重建。面阔3间,砖石结构,水泥构架,立山式灰色筒瓦覆顶,脊部饰以游龙、瑞兽雕塑,抱厦长廊设以汉白玉护栏,内外彩绘,气势颇为壮观。堂内彩塑老子坐像一尊,并饰有巨幅壁画。壁画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之意。整个画面云气缭绕,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三清宫是祥龙观的另一重要建筑,始建于元代,木石结构,拱券门窗,屋顶雉堞周匝,风格独具。宫室分上下二层,下为三清宫,上为邱祖阁。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之界,在三清宫内供奉三清神像。另外还塑有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七大真人像。传说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来腊山布道,使祥龙观成为当时的“道士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祥龙观对面即藏经楼,原来道藏曾富甲一方。
祥龙观院内,道士膳房与三清宫之间,藏一深泉,名“玉露井”,深数十米,水质甘美清冽,冬不凉夏不温,终年涌流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常饮养颜润容,健身壮体。民间有“拜老君,登腊山,品玉露,成半仙”之说。祥龙观内有两株挺拔高大的槐树和桐树,传说为邱处机手植,取“怀童(槐桐)不老”之意。有古柿树一株,凉风乍起之时,满树红柿如火,隐谐“事事(柿)如意”。
祥龙观北门外,有一幢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立的道观家谱碑,碑上楹联为:“三宝不动尊主训,一元复出做孙模”。碑文记述从十世祖杨清荣始到二十九世祖郭元嵩终,腊山道教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凤凰岭道院
位于斑鸠店镇岱程村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道院座落于山前高坡地上,南北85米,东西35米,南部东西二门相对。分前后两院。后院正殿为玉帝阁,面阔3间7.2米,进深2柱8.2米,高4.6米。立山灰瓦顶,木构五架梁,砖石墙。两石柱上有联曰:“天道非遥视无形听无声居幽治明外默悬,人心有觉无畔援无歆读应事接物中当凛。”殿前左右有粗大的古柏两株,枝叶繁茂。玉帝阁前20米处为碧霞殿,已圯废。其前左右各有一排配殿,为十王殿,均面阔4间12米,进深3.2米,高3.8米,为抬梁式木构,立山灰瓦顶建筑。
凤凰岭道院始建年代不详,院内有清康熙廿六年重修碑记一方和民国年间重修碑记两方。
磨香寺
位于银山镇山赵村东50米处腊山之阳,东平湖西岸。磨香寺始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门在寺西南角向西。分东西两个院落,中有门相通。西院现存有前后殿。后殿面阔3间13.1米,进深6.3米,高6米,木构梁架,立山灰瓦顶。东院后为藏经阁,双层,砖石结构。院南有钟楼一座,全石质,起脊翘檐,四石柱,从题记看为明代万历四十六年由进士宋祖舜、布政司省祭官郭汴、陆修业、牛孕祥等捐资修建,今保存完好。石柱上有联曰:“鹫鸟炼石楹撑十三万诸天大地,毒龙发金籁度百亿劫痴女呆男”。
栲栳寺
位于老湖镇辛店铺村北风凰山下,相传始建于宋代,座北朝南,掩映于青松翠柏间,景色怡人。寺院原有2米高的砖砌围墙,大门前置石虎一对,石碑四座,均为记载栲栳寺历代维修经过。院深约100米,入大门,自南向北依次是旧楼、新楼、大殿,新旧二楼均为石结构,楼高7.5米,二层,四角起脊。大殿正房三间阔20米,仿泰山天贶殿。殿中有台,台上供奉太上老君,红光满面,宽衣博带,双目硕大,炯炯有神。院中有一水井,井水与风凰山泉相通,水质清冽甜美,四乡八里尚有人前来取水待客。院西北角落建有药王庙,内塑药王孙思邈金身,相传药王历游名山,曾在此山采药济世,为方圆百里百姓治病达数年之久。寺后不远处为玉皇大帝庙,庙势恢宏轩昂,气宇非凡,为东平境内所罕见。自清同治年间齐河人亓何芝主持起,经辛店铺宋永征,大王峪于连芳,至“文革”旧县王古店崔明月,已历四代,其生平典故均为乡人所熟知。
尧陵禅寺
位于梯门镇芦泉村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尧陵禅寺原名崇圣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现存大殿3间,面阔14米,进深8.7米,高9米。墙为砖石结构,内有8根石柱支撑,7架梁,木结构,立山灰瓦顶。石柱上刻有明代嘉靖七年重修崇圣寺题记及后魏村杨氏族人等捐资人姓名,在嘉靖十六年重修时更名为尧陵禅寺。寺内现存嘉靖十六年重修残碑,此碑仍能看出是由3位进士分别篆额,撰文和书丹。有清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碑,另有许多碑刻被打断后垒砌于墙上。院内还有银杏树1株,树围3.2米,夏日硕果累累,枝叶茂盛。
寺北芦泉山,又称尧陵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喷涌,水尤清冽,夏不浊,冬不冰”,与尧陵禅寺一起形成了东平古八景之一的“尧陵览胜”美丽景观。
性觉寺
俗名“西小寺”,位于州城街道小西门村,佛教寺院。性觉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据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古迹》记载:“性觉寺在县治西南,元至正二年建,今废。”“县治西南”的性觉寺与县治东隅的报恩寺是一对孪生佛寺,群众多习惯称“性觉寺”为西小寺、报恩寺为东大寺,并有“东大寺不大,西小寺不小”的俗语。性觉寺,到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已颇具规模。整座寺庙东西宽200米,南北长 100余米。性觉寺建筑的基本格局分东、中、西三条轴线,其中轴以前后大殿将山门内的建筑分隔成前、后两进院,前院有历代碑刻(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后院为主体,大殿前建有东西配房。寺东轴为跨院,亦即菜园。寺西轴为花园。遗址处古井一眼,井旁尚有三块残碑,上面文字基本可读识。性觉寺遗址,现已被养鱼池淹没。
州城文庙
位于州城街道文庙街,现仅存遗址。
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原址在州城内西南隅。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改建于州城东北。“周围数里,规模宏敞”。在其后的500年间,历任郡守、总管、知州屡加增修,大者20余次。清道光五年(1825年),东平知州周云凤组织重修。民国九年(1920年),夏历四月初三,一场大火,将“轮奂之观,甲于齐鲁”的东平文庙大部焚毁。9年后,即此改建县立初级中学,庙学遂废。
作为“人才所从出”的学校,文庙的功能不可低估。据统计,隋唐至清末,东平人考中进士的共70人,另武进士7人。举人,仅明清两代计219人,另武举84人。五贡,明清两代共437人,较有影响的有:梁颢、梁固、赵风、霍希贤、王祯、高文秀、王构、王宪、武之大、蒋作锦,郭茂倩、钱乙、孙奭等也都曾是东平儒学生员。作为官学,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足迹的有:司马光、辛弃疾、严实、元好问、李格非、欧阳修、张养浩、苏轼、曾巩、赵构、石介。宋代权臣蔡京当年出任郓州知州时所书“州学”两个大字,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说,每个字簸箕般大,上下排列,镌刻在两米多高的碑碣上。
《山东古代史》记载:元代时候,东平府是山东文化中心,对中原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东平文庙作为东平文化教育中心,在促进东平乃至中原文化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接山上庙
位于接山镇玲珑山北麓金鸡岭上,它是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官及皇宫建筑于一体的建筑群,也是鲁西南规模较大的庙宇,其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该庙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历朝各代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于2007年由接山镇满村农民企业家于洪昌先生出资重建,其结构仿造了泰山岱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因此有“小岱庙”之美称。
上庙有山门、正殿、配殿、神门、钟楼、琼池、乐台等九组建筑物,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门楼、天王殿、碧霞元君祠三重院落组成,显系道家的建筑风格。东边有财神殿、观音阁,西边有药王庙、龙王阁。上庙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现代古建筑一大奇迹。
上庙旧称奶奶庙。后人把她的庙宇扩大了,于每年古历四月初一为香火会,人来人往,非常旺盛。
罗成庙
位于东平街道稻屯村的西面,原有正殿5间,配殿3间,现已圮塌,遗址犹存。
罗成庙中供奉的塑像是隋唐英雄罗成,他是隋朝大将罗艺之子,追随秦琼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人称罗八弟。他武艺高强,号称隋唐第八条好汉,有万夫不挡之勇。当年罗成与北国作战,身陷淤泥河,其实这淤泥河就是在稻屯湖边做成的陷马泥沼。当时,罗成不知是计,纵马驰骋,落入陷马泥沼中,被敌兵包围,乱箭穿胸而死。有古代戏曲这样唱道:“射他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染黄泉。”唐朝帝国为了纪念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骁将,在他蒙难之地—稻屯湖畔建庙祭祀。当地老百姓从唐至今,进庙上香,年年不断,形成习俗。罗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说唐》《瓦岗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古代美男子的化身,在民间广为流传。
双塔
位于梯门镇双塔村西北的双塔山顶,东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原有两座古塔,故称双塔,山亦名双塔山。自古民间传为东平州城的镇城塔,又称“风水塔”。两塔皆为两层全石建筑,东西排列,塔门南向,高2丈有余。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曾多次维修。“文革”时东一塔被炸掉,仅存残石堆。现西塔残存,顶已被破坏。原塔门有刻字题额,上层为“玉皇阁”,下层为“娘娘殿”。塔外有石阶可登至塔顶。
塔前现存清代碑刻4方: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玉皇阁碑记”,碑高220厘米,宽85厘米;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碑记”,碑高178厘米,宽70厘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双塔山玉皇阁碑记”,碑高197厘米,宽72厘米;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双塔山玉皇阁碑记”,碑高115厘米,宽142厘米。4方碑的碑文均为阴刻正楷书体,主要记述塔的基本情况和维修经过,现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