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千古名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33&run=13

碑文是先祖们用汗水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礼俗文化,它把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方式蕴藏于一方一块的古碑之中,使其得以保存和传承。汉代《张迁碑》堪称国宝,唐代《范义墓志》碑、宋代《梁子美神道碑》《郭景修墓志》碑,以其文极精粹,洋洋数千言,蔚为大观,实为墓志中的奇品。元代状元霍希贤亲自撰文《东平路总管新政颂碑》,让后人一睹状元之文采。明代的《重建瑞相寺碑》清楚载明,宋江忠义聚寨立良山。东平境内碑刻约一千方左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墓志碑、记事碑、功德碑、告示碑、典籍碑、造像碑、宗教碑等。这些碑刻均由名人撰写,书法精美,成为非常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和东原历史文化研究的佐证资料。
国宝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谷城(今东平县旧县村)旧吏韦萌等人为已升迁的张迁刊石表颂制作的去思碑。此碑出土于明代东平州东阿县(今东平县旧县村),出土后即移至东平县学宫州城,立于州学内。1956年移至县政府大礼堂后面并建亭保护,1965年迁至泰山岱庙内保存。
张迁,东汉年间生于陈留己吾城,字公方,自幼禀赋聪慧,多才多艺。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东汉末年,张迁在河南任谷城长,勤政爱民,对犯罪以德感化,对老人使其安享晚年。在张迁任职期间,谷城社会和谐,道不拾遗,为世人称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大批农民沦为奴婢或徒附(农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反抗东汉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为张迁保卫民众、护城有方,谷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战火之灾,百姓感恩戴德。当时,黄巾军调集大批精锐部队围攻谷城,张迁带领军民固守城池,坚持数日,起义军遭受挫折,久攻不下,被迫撤退。中平三年(186年),张迁被任命为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县令。张迁离任时,谷城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在大街小巷烧香为他送行,久久不肯离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的业绩,邀约士绅们捐资为其刊石立表纪之,这就是著名的《张迁碑》。
《张迁碑》碑高2.92米,宽1.07米。透雕龙首碑额,上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两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屈曲,似汉印的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妙品。
《张迁碑》词旨淳古,书体为汉隶方笔,结构严整,端正朴茂,骨力雄健,用力朴拙刚劲,于方直中寓圆巧,碑阴尤为酣畅。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蚕不并头,雁不双设。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用笔棱角分明,笔划严谨,粗细相间,丰腴不失于板刻,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属于汉碑书法中的古拙派,堪称汉碑上乘。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此碑为历代金石、书法界所推崇,顾炎武、包世臣、康有为等都给予高度评价。
《张迁碑》的拓片早已成为民间收藏和馈赠珍品,明人都穆就是在回归家乡从朋友文徵明处得到《张迁碑》拓片后收录的。《张迁碑》自出土后就成为书者临习的范本。梁螨《评书帖》中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张迁》,亦适中。”清末东平人杜琴堂研习篆隶,兼备楷行,被誉为“无杜不成堂”,足见受人尊崇。20世纪30年代,精于临摹《张迁碑》的东平张昭元概括出六十四字隶书歌诀:“枯老古拙,如龟如鳖;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展横缩竖,突出波磔;逆人平出,一波三折;外方内圆,内捩外拓;重浊轻清,斩钉截铁;如锥划沙,屋漏壁折;意先笔后,不拘法贴。”
梁子美神道碑
位于老湖镇境内梁氏墓群林门内东侧,为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此碑刊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初一,螭首蚨座,通高7.5米,碑身高3.91米、宽1.6米、厚0.55米,额高1.7米、宽1.67米、厚0.7米。碑文正书,竖刻43行,满行122字。梁子美卒后,其子梁扬祖请于朝廷,徽宗敕命立其神道碑,分别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崇国公白时中、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开国公李邦彦、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开国侯赵野奉敕撰文、书丹、篆额,故称为“三丞相碑”。
梁子美,字才甫,须昌今东平州城北门街人。是状元梁颢的曾孙,由祖荫恩补将侍郎,拜户部尚书兼开封府尹、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郓州、定州本路安抚使、安定郡开国公赠少保丞,历四朝六十载,备得崇信。“共成大观之治,功直道行而不坠山东之家法,士大夫以为信”,曾两次知东平府。《宋史》载梁子美“有干才,然纵侈残虐”。他在河北都转运使时,私留漕钱,自己出缗钱三百万购买女真珍珠献于皇帝,致使“诸路漕臣进羡余,自子美始”。珍珠出自女真人,梁子美却在契丹人集市上购买,契丹贪图其利,虐待女真人捕获海东青以求得珍珠,由此使女真、契丹生隙起祸,然而却有利于宋朝统治。自梁子美始开先例,诸路漕臣相继向皇帝进贡宝物,梁子美则“致位光显”,拜为户部尚书。政和年间,梁子美又任大名府知府。为讨好皇帝,他把柳公权为某人书写的德政磨掉,刻上宋徽宗御做《五礼新仪》。梁子美善于为官之道,多与朝中权臣相善,如李邦彦,“阴结蔡攸、梁师成等”。范仲淹的《过庭录》中就记载“梁宽、梁子美,皆博学高才,受知五龙学,累从征辟,为上客”。梁子美致仕后建堂阁保藏皇帝所赐数百轴御诗书画,徽宗亲题榜曰“耆英”,并仿古人创“六老会”,延请亲党故人游乐赋诗。其为官之地,民众曾为其立生祠,可见其治绩。据考证,梁子美是《水浒传》中大名府梁中书的原型,正史记载宋江聚义时他的确在大名府为官,当时做了许多善事,缉拿草寇,扶持农事。他虽然对上迎合,但在当地百姓中声誉尚佳。罗贯中将他写进《水浒传》中,描写的梁中书给蔡京送生辰纲是虚构故事情节。
该碑记载梁氏家族东原发迹及传承世袭,碑文中提到梁氏族人多是高官显贵。
此碑至今已近千年,因时间久远,风雨剥蚀,膛右下角损毁九十余字,整篇碑文缺损一百一十九字,碑身数道裂痕,碑面稍有残缺。
梁子美神道碑的撰文者白时中,进士及第,曾为同州儒学教授,后因事降知郓州,官至太宰兼中书门下侍郎。书者李邦彦,大观二年(1108年)进士第,官至少宰兼中书侍郎,号“浪子宰相”。篆额者赵野,政和进士,官至尚书左丞。此三人与张邦昌、王孝迪、蔡京等人相善。不因人废字而言,碑中字体颇具柳骨颜筋之风,洋洋数千言,可谓文书俱佳。其下部水池形底座,上刻水浪纹及水兽纹,与泰安岱庙内朝廷所立宣和碑相同,足见其规格之高。梁子美神道碑是研究梁氏家族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霍希贤撰《东平路总管新政颂碑》
《东平路总管新政颂碑》为元代状元霍希贤(东平县新湖镇霍庄人)撰文,李渊口书,元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立石。今立于州城街道办事处院内。经风雨侵蚀、人为践踏,字多残缺漫漶,仅碑之右下部部分文字保留完好,而颢质碑座尚存完好。碑身高2.58米,宽0.98米,厚0.3米。
霍希贤,生卒年不详,元延祜五年,进士及第,是继梁氏父子状元后的又一位东平籍状元。《元史》卷二十六《仁宗纪三》中载:“延祜五年,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明代陈循等人所撰官修本《寰宇通志》中记:霍希贤,东平人,延祜五年状元。霍希贤官至擢奉议大夫、广平路威山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总管管内劝农事。
元朝开科取士,东平中榜者众多。在延佑五年春三月进行的廷试中有进士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后来霍希贤高中状元,并非偶然。在其后元代历朝开科取士中,由于东平府学发达,中榜者更多。
霍希贤出生地霍庄,曾是秦汉时期东平境内寿张县县治。据该地《霍氏族谱》记载,元朝时霍姓人在此建村,因出状元霍希贤,以霍姓为村名。在霍庄村东北有秦汉时期的霍庄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道壹刻经碑
汉代以后摩崖刻经之风,与魏晋时期佛教日兴,石窟寺开凿并行。本书所选洪顶山刻经,属安道壹早期刻经之只光片羽,东平湖岸边群山是他早期刻经之地,也是他的故乡“东岭”所在。东平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壹题名3处。东平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处即洪顶山,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于一体的大型摩崖刻经群。并以东平辐射到天池山、云翠山、黑山;河北响堂山、中皇山;河南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峄山、冈山、铁山、汶上水牛山等处。统而观之,多为一家眷属,书丹者几乎尽出安僧手笔。
泰山经石峪刻经为“榜书之宗”,也出自东平大沙门高僧安道壹之手。遍览泰峄山区安氏刻经,都以隶、篆、楷三种笔法有机融合,为书法史上由隶向楷行流转开启了法门。并将北人的粗犷壮气,民间的天真烂漫,禅家的洒脱出尘一一融汇一体。作为大字榜书气势磅礴,雄冠古今,凸显简约玄澹、超然脱俗的风骨气象。其空灵宏阔,自然高绝有天雨粟,女散花之妙;佛打座,鬼夜哭之工。他同江南的王羲之南北互映,成就了南王北安两书圣。
安道壹广泛地推动了摩崖书艺发展和精进。使书法艺术冲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交融,从此,碑学与摩崖石刻和帖学双峰对峙,形成中国书艺多元的流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从安氏刻经可见神妙者至于无法,宽仁大度,不拘细节,即可焕然天工。碑学使长期形成的写经、抄经书体,与刀法、佛法、禅意、玄学、大自然的环境艺术相结合,创造了综合审美的摩崖书艺。
玄帝宫碑
位于戴庙镇,明代称登贤乡。碑文为明代进士都察院御史宋祖舜撰写的《修东原登贤乡玄帝宫记》,登贤乡是宋祖舜的故乡,当地的玄帝宫为道教宫观,经他手戮力修建。该庙历经八年竣工,规模宏大。又因地处大运河、黄河、东平湖交冲处,明末清初香火繁盛,素有“小武当”之称。
玄帝宫碑高四米,形制雄伟,文词质朴,雕刻精湛。全碑25行,行满60字,共1260字,行书体,布局如行云流水,丰澹健美,为明末碑刻之上品。
《世寿堂法帖》—千字文诗碑
《世寿堂法帖》又称“千字文诗碑”,清代书法大家宋国琛所书。创作于清康熙元年(1661年),原刻于京杭大运河东平州戴庙段闸管所石壁上。拓片系据民间流传的《世寿堂法帖》残本和编者所拓新拓片,互相比对,优选编成。
宋国琛,字伯献,号十州,清初东平州戴庙镇人。清顺康之间,宋国琛曾任浙江温州府章安地方官,封文林郎。清乾隆《东平州志》称其“工草书,临池之妙,无异鹅群,浙中诸名家,得断纸零缣,宾之如拱璧。”其书法艺术,追踪羲献而自成一体,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妙境界。当下他的作品在拍卖行与网站尚时有所见。
宋江碑
位于商老庄乡八里湾村东平湖堤北侧。
宋江,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农民起义军的头领。《宋史》载他在宋徽宗时率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相传曾驻梁山泊。在宣和三年二月进攻海州时,遭张叔夜伏兵袭败,遂投降。宋人话本即已尝达其事。他的传说随着《水浒传》的问世更是家喻户晓。宋江碑处原有宋江碑村,村由碑得名。1958年修湖堤时该村迁入八里湾村。原宋江碑为龟驮碑,今仅能见到龟座,头向北,全长2.4米,宽0.9米,高0.7米,基本完整。“文革”期间,碑被砸断后扔于东平湖内,每逢湖水干涸时尚能见到。有关部门曾多次调查过,并给残碑拍过照。宋江碑传为此处群众为感谢宋江而立。其处原为运河一个码头,当时由于水患,此带人民生活困苦,后来宋江做了梁山头领后,即在此处张贴告示:“凡运粮官船到此,须将部分粮食分给饥民,违者休过……。”从此,凡来往运粮船过此,怕遭梁山义军抢劫,只好留粮,使此处贫民得以生活。后来,人们为表彰宋江义举,为宋江立碑。还传说当地村民怕官府追究,碑上并没有刻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