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城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28&run=13

千年古城—州城
位于东平湖畔,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因黄河决口,水淹郓州城(今东平埠子坡),知州姚铉奉旨移建于今址。这里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宋、金先后为郓州、东平府及须城县城,元为东平路城,明清为东平州城,民国至1982年为东平县城,历经千年。
鸟瞰州城全城,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只灵龟。头朝南,尾朝北,四足对称。为用土筑成的“方胜”,城墙方圈8公里,城门东西各二。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以后,知州沈维基时以砖易土,城的西部城墙基址撙进缩短,西城门减而为一,好似灵龟,变成了向前游动的姿态,它蜷起右前爪,扭动着尾巴,在踽踽爬行。南门龟头,城门外两侧两口对称的水井,是它的两只眼睛。北门龟尾,正门朝北,月城门朝西,是尾巴正在摇动。北门里边的一眼井,是它的屁股眼儿。南门至北门五里长街,正中街心的一眼井,是它的肚脐。州署建于中心偏左,是它的心脏,署右有个“8”字形水坑,中间架有石桥,是它的膀胱。城内大小五十条街道,七十二个胡同,是它的血管和经络,城中的广阔水面,是它的血液,诸多生物,是它的细胞。古人把“麟、凤、龟、龙”看作神物,谓之“四灵”。人们喜爱它的长寿、吉祥,故以龟城命名和造形。
州城城墙,巍峨高耸,绵延6.8公里。墙高7米,底宽7米,顶宽4.3米。上铺两层海漫砖。堞高1.6米,上下均宽0.7米,各有瞭望哨孔,凹凸相间,蔚为壮观。城池较附近州县(如兖州、汶上等地)的既大且好。
城门楼子高三丈,四个角里挂铃铛。城楼红墙碧瓦,画柱重檐。门楼下,券台上方正中,高嵌巨石,各有题字,横书正楷,东门“龙虎”(取其东方苍龙和水火护卫之义);南门“望鲁”(表原属鲁国旧地);北门“拱极”(要像拱卫北极星一样维护国家统一);小东门“瞻岱”(远望泰山,也含向往孔孟之道);西门“秩成”(意为祈盼农业连年丰收)。城门洞里,竖着两扇高大的铁皮城门,每扇城门外边排列着八十一颗饽饽钉,个个拳头大小,九九成列,含有阳刚,高贵之相。门栓是根巨大圆木,横卧于丫形石柱之上。一尺多长的圆形大象鼻锁,赫然垂挂于门后穿铤处,这些都由门军管理,每天黄昏关门、落锁、上栓,翌晨日出后开启城门。城门外沿的石闸槽,栏水坝,是为防水用的,五个城门都有,并备有叠梁式闸板、板槽二道,每门闸夫十名,一遇水涨,即逐层下板,水退则启板去土,每闸高3.7米,小东门为水顶冲,又加高0.7米,各门均宽4.3米,月城门进深2米,两旁各前阔7米,水势骤涨时,内外两重板并下,中筑以土,使水无从泄漏,板长4.7米,宽板23厘米,高17厘米至23厘米不等,北门大东门各板24块,西门共板26块、南门、小东门各板32块,分别贮于附近庵庙或民户备用。
大东门紧靠御道,又常在此举行新官上任、钦差过境等重要接送仪式,地位重于其它城门。大东门正南约500米处的城墙上建有文昌阁,俗称魁星楼,高耸入云,壮丽雄伟,北门城楼上原有“玄武老爷”,是青铜法身,北方太阴之神,身有鳞甲,旧时人们常抬着祈雨。1938年,日军侵占东平城时,将其掠走。
州署 州署旧称“衙门”,作为政治中心,居城中央,宋成平四年(1001年)太守姚铉所建,宋为郓州东平府治,金元时为山东西路总管治。齐帝刘豫改称州城为“东京”,作为国都,还增修宫殿,几经战乱废毁,历代州守修葺重建,“基址规模宏敞如旧”。
清道光时的州署,有大堂五间,中三间为厅堂,左为库房,右为帑藏(即国库),两翼为曹房、班房。曹房六间,班房三间。庭中为甬道,有戒石铭。东西为常平仓廒,南为仪门及东、西角门。仪门之外东有土地祠三间,祠南监狱,屋十一问。州署大门三间,外有照墙。
东平州署,历经重修,旧志书称“壮万众之观瞻”,因不戒于火,竟付焚如,迄未修复。
街巷 州城街道,酷似一幅灵龟骨骼平面图。从城中州署辐射出的三趟街,是老东平的经济中心。
“迎门墙口”向西300米,到“大隅首顶”是署西街;向东是署东街;向南是署前街。等距处各建有厦门,分别以西、东、南厦门命名。大隅首顶地势最高,人称“龟盖”。三趟街早年商号林立。素称东平经济支柱的当铺和盐店就设在此区域。当铺在西厦门外,坐西朝东,门头高大,资本雄厚,“当铺后”街名犹存。盐店在署前街路西,抗日战争以前系济南茅姓所办,字号称作“江裕庆”。后析为三。分别是东益亨、敬信昌、同鸿昌,还曾租一股给魏姓,叫“天福厚”。后主营布匹服装的新市场就是老“盐店后街”。
早年东平没有专营布匹的商店,布匹常和京广杂货混合经营。孙思耀在署东街兴洛桥街口往东路北开过绸布店,没过多久,那个地方变成李姓开的“文东药局”。
大药铺是另外的三家,都是保字号,其中保元堂名声最大,信誉最高,在署前街路东。保育、保仁都是在署西街。保元堂六间门面,常开三间,黑漆廊柱,光明耀眼,廊柱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店堂内悬牌匾:“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妙手回春”“虎守杏林”。柜台外设有方杌,供取药人小憩,柜台内营业员青衣小帽,眉清目秀,坐堂先生鹤发童颜,和蔼可亲。高大黑漆的中草药橱排列整齐,纤尘不染。名贵药罐置之橱顶,红签标名,白底蓝花,辉映之下,油光可鉴。取药时药物白纸各包,捆扎成梯形,将字朝外折成条状的药方,附在纸绳里边,一手按包,一手提绳,试试确己牢固,才交取药人带走。
街上商业用房,俗称“市房”,多数为门面三间,有四间五间的也不全开,只开三间。酒临街门板,嵌在檐下的木槽里,称做“板打门儿”。每天早晨卸下,晚上嵌上,叫做“下门”“上门”。
商家人员分几等级。东家是所有者;经理是聘作经营决策的,叫掌柜;帐房先生是会计,是高级雇员。店员分伙计和学徒。论资排辈,毫不马虎。“学买卖”要从学徒做起,先学会伺候人。少年时期学徒,为了能“学出来”,讲究严格管理。实行“易地安置”,保元堂东家的孩子去保育,保育的去保仁。
州城的街道很窄。以错开牛车为度。最宽不过8米。1936年所绘制的《东平县城图》,把街道说成纵、横各十八条,按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排以序号,且纵以阿拉伯数字,横以汉文数字予以区别。
与署东、署西、署前三趟街上多为市房不同,三趟街外多建城宅。城宅是乡下的富户人家在城里修建的宅院。也有购买现房或租赁房子的,主要为了安全。“洼里王,昆山赵,古台寺的郑培茂”等号称东平八大家,另外有功名的“东门王、南门宫、小东门的刘焕生”也有名望。他们的宅院都很宽大,很气派。每家一般都有大车门、拴马桩、迎门墙、屏风门、二门、角门、后门、配房、书房、磨房、长工宿舍、女佣人住处、花园、马厩、菜园等设施。堤子李、桃元吴、孙岗林、尧洼杜住房也很讲究。日军占领东平期间,就在洼里王的房子上修建“司令部”,宅基四周挖了壕沟,安上吊桥,宅子里边修了炮楼,挖了坑道,筑了工事。那地方号称“五大门头”,一溜并排五家,五个气势恢宏的瓦大门,同样的建筑面积,同样的规格布局。
东平国故城
位于东平街道宿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300米。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特别是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3米以上,东西长180米,宽15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为研究汉代城池建筑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表明当年城内曾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历年来从群众动土的断面上考查,可知文化层厚度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文化层大致分三层,中层的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主要有灰陶路钉砖、简瓦板瓦、泥质五铢钱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铁质的锄、犁等。1972年,遗址的北部也曾出土大量新莽时期的货泉、布币等。皇城区位于城的西南侧,原高出地面2米多,在1976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时被推平,当时出土一些金银器、陶器、瓷器和铁器等。特别是在遗址的北部出土有珍贵文物。
对于这处规模宏大的王城遗迹,清代著名考古历史学家蒋作锦著的《东原考古录》和光绪版《东平州志》、民国《东平县志》均有记载。《东原考古录》载:“宿国故城在危山(白佛山)前……,汉置东平国,治无盐(无盐村),无盐为县城,宿为王城。”《东平州志》云:“州东二十里汉置东平国,治无盐为县城,宿为王城,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宿又为郡城”。可见,东平国故城的现在面貌与历史记载相吻合,是山东境内不多见的古文化遗址。
须昌故城
须昌为商周至宋时故城。唐代称郓州,后唐称须城,位于东平县的西部。金山东南,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现位于东平湖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代,须昌曾为东平境内须句国的国都,秦时置须昌县属薛郡。西汉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西晋,东平国都由寿张迁至须昌,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南北朝北齐时,废东平郡,须昌县移治宿城。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须昌城,属郓州。唐贞观八年(634年)郓州治所从郓城迁至须昌,曾一度成为天平节度使使治机关,郓州州治机关,东平郡郡治机关。除此以外,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先后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诗篇。诗人李商隐曾任郓州参军;李白写有《送梁四归东平》;高适住东平时,曾写诗《东平路中大水》;文学家韩愈写《郓州貉堂诗序》;柳宗元写有《贺东平表》的奏文。这是须昌(亦即东平)的一段繁荣时期。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因讳庄宗祖父李国昌“昌”字,改“须昌”为“须城”。宋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决口,水势悍激,侵进须城,知州姚铉奏报,遂迁须城于王陵山前5里平原处,即今州城。须昌城遂废。前后历经2000余年。须昌故城,今淹没于东平湖中,难见旧址。民国《东平县志》载:须昌“距须句三十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埠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为南门遗址。遗址今淤水中。” 清末湖水干涸时,尚能见西南陂中 “南门”二大字刻石。
无盐故城
位于东平街道无盐村南。西周、春秋时为宿国地,战国时置无盐邑;秦至北魏为无盐县治。历史上这里养育了著名的女政治家钟离春,而著名的汉代战争“无盐大捷”也发生在此地。故城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00米。
钟离春是齐国无盐邑人,相貌丑陋,但她素有大志,胸有良谋。当时赵国入侵齐国,而齐国朝政腐败,国势日渐衰退,钟离春看在眼中,心里十分焦虑。为了拯国救民,她不顾自己出身低微,毅然去见齐宣王,并批评齐宣王政治上之失。齐宣王接受钟离春的批评并把钟离春迎进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以田婴为相,以孟轲为上宾,革除弊政,齐国从此富强起来。
汉武帝元塑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王,也在此地,是当年政治、军事重镇,现仍留下了厚约0.5米-1米的土褐色文化堆积,曾出土有灰陶素面缸、盆瓮、瓦当残片、大型砖石等有价值的标本,还出土过重要文物镏金三足双鱼纹铜洗等,对考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鄣城故城
鄣城故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接山镇鄣城村及周围地带,南临大清河,北端有泰东公路穿过。故城遗址面积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650米,文化层的中心部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村东、村北由于动土较多,从地下50至80厘米深处发现有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残件,据考证,大多数器物为秦汉时期的遗物。
鄣城,是东平县地方志有记载的一处古城池。光绪版《东平州志》载:“鄣,姜姓故城,在无盐城东北50里。”鄣城故城,西周、春秋时期为鄣国治;战国时期属齐管辖,秦代属无盐县;西汉置章县于此,属东平国;至三国魏废制。真可谓是历史悠久,虽然延续时间不长,现在城郭不清楚,但能分辨出其大致范围。
遂城遗址
位于接山镇上遂城村南。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商汤灭夏,封虞舜之后于遂,始建遂国,战国时为鲁之附庸,国人四姓,即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宋国之乱,鲁、齐二国会于北杏,因曾遭齐人侵害,遂人不至,后终被齐国所灭。遂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450米,南北3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表层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群众俗称“南城台子”。
郈邑故城
位于彭集街道后亭村一带。为春秋时鲁叔孙私邑。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定公使仲由季氏宰,将堕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人封地之城邑即“堕三都”。于是叔孙仇帅师堕郈三尺,即用驷赤为郈宰。该遗址属平原区,今整个后亭村座落在遗址之上,上为堆积沙层,2米-5米以下为文化层,农民挖沙曾出土过一些泥质夹砂灰陶饰绳纹瓮、罐残片和豆柄、筒瓦等。
阳谷邑城遗址
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的山坡上。遗址东西800米,南北900米。据《左传》记载,阳谷邑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城邑,也曾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采邑。鲁庄公、鲁僖公、鲁文公都曾在此地与齐桓公会盟,鲁季孙行父和公孙归父在此会见过齐桓公。古阳谷邑,北有燕赵,西有魏郑,东有强大的齐国,三面环山,西部临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鲁国、齐国君主曾多次会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