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情风俗故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127&run=13

阮氏兄弟的传说
据传说,阮氏兄弟原有七人,都以打鱼为生。他们自幼养成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官家和渔霸的豪侠性格。兄弟七人不堪忍受渔霸的残酷剥削和官府的横征暴敛,联合渔民,杀渔霸,抗渔捐,劫富济贫,招致官兵缉捕。一场鏖战,七兄弟中四人战死,只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逃脱。事后,众渔民把死去的四兄弟埋在铁山的僻静处,筑起四座大坟。不久,官兵又来搜捕时发现了。官家为发泄仇恨,扒坟抛骨,掘墓成坑,至今此处仍称“四坟坑”。
后来阮氏兄弟参加宋江起义军。起义军失败,阮小五战死,阮小七继续造反。阮小二返回故乡,隐居在北石岗,改名换姓,重操打鱼旧业。他有一个女儿,名叫桂英,长得俊俏聪明,阮小二视如掌上明珠。从五岁开始,就教她使枪弄棒,十余岁练就一身好武艺。当时石碣村住有一户大渔霸,名唤赵昂,人称赵员外。雇用一个叫栾廷玉的地痞流氓为教师爷,训练家奴当打手。他勾结官府,独霸一方,欺压渔民,任意增加租税,奸污渔家妇女,无恶不作。石碣村有位老渔民因交不上船租,被毒打致死,赵昂又霸占他的女儿为妾。贫苦的渔民们忍无可忍,抬上老渔民的尸体,找赵昂说理。栾廷玉率领一群打手,对手无寸铁的贫苦渔民一顿惨打。正在这时,一叶飞舟自芦荡深处飞出。“住手!”随着一声巨吼,阮小二和女儿桂英昂然立于栾廷玉面前,随即一阵拳打脚踢,把一个个狗腿子打翻在地。被救的渔民一面感恩戴德,一面又战战兢兢地说:“赵员外不会就此罢休啊!”阮小二说:“不怕,待我除掉这个祸根!”他和女儿闯进赵昂院内,杀了他的全家。官府听说阮小二杀了赵昂,诬陷他造反,派遣曾参加剿灭方腊起义的将领赵潭率队前来剿捕。阮小二借助广大渔民的掩护,在东平湖芦苇荡中神出鬼没,打击官兵。后来趁黑夜摸入官兵营房,活劈了赵潭,隐身而去。后人将此事编成戏剧《打渔杀家》,至今历演不衰。
芦墓坟的传说
芦墓坟,位于大清河南岸,是州城街道的所属村庄,在古州城大东门以东四公里处。“文革”以前,村西北一里处有一封土高大的坟墓,称芦墓坟。该坟为圆形,占地一亩,后人亦称“一亩坟”。坟墓主人是一穷人,“文革”中,“红卫兵”误认为是富人家的坟,公开挖掘,结果一无所获。数年以后,坟土被人们运走。从此,芦墓坟消失。
芦墓坟,通常意义应是庐墓坟,庐为屋子,庐墓为在墓前搭建临时房子,为守孝之用。庐墓坟则为庐墓三年不断添土而成的坟。可是,为啥此村庄叫芦墓坟。不是用错了字,而是另有含义。
芦墓坟“芦”字来历,有一个传奇故事。很久以前,村里有王姓兄弟两家,王大家是一个富户,田产方圆数十里,房屋数十间。而他的弟弟王二家却是一贫如洗,过着讨饭的生活。王二因为贫病交加,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去世了,儿子王云涣非常孝顺,为了能够安葬父亲,他厚着脸皮去求大伯,希望向他借一些钱,给父亲买个棺材。王大却十分瞧不起他们一家,不给钱,倒是给了一个办法,说他家有百亩湖泊,里面芦苇茂盛,让王云涣割了芦苇卖钱给父亲买棺材。
小云涣发愁了,当时,没有船,也雇不起割苇子的人,只好借了一把镰刀自己下水去割芦苇。北风刺骨,湖水将要结冰,他下到冰冷的湖水中冻得双脚钻心地疼痛。他咬着牙,坚持天天下水割芦苇。后来,湖水结了一层薄冰,他踏破冰凌,仍然坚持割芦苇。日子一长,小云涣割了一大垛芦苇,然而要卖芦苇的时候,却没有人要。这几年闹蝗灾,人们哪里有钱买芦苇呢?
卖不了芦苇,他没钱给父亲买棺材,可是,父亲的遗体不能一个劲地放着啊。他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就决定用芦苇做棺材给父亲下葬。他把芦苇编成苇箔,做成四面墙,地面上也铺了厚厚的芦苇,乡亲们帮他把王二的遗体放进去,再盖上芦苇,就这样小云涣把父亲安葬了。
云涣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尽到孝心,就决定在父亲坟上庐墓三年。富人庐墓三年,是要在坟前搭建房子的,小云涣却没有能力搭建房子,只好用芦苇在父亲坟前搭了一个窝棚。他在这个窝棚里住了三年,每天,他除了出去讨饭以外,就是给父亲的坟上添土,一天至少要添三筐土。
三年过去了,小云涣把父亲的坟头变成了一座土山。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坟墓叫做芦墓坟,称赞小云涣孝心可嘉,消息传到了王大那里,他觉得自己做事太绝情,没有脸见人,就举家搬走了。后来,人们为了永远怀念小云涣,不忘他割芦葬父的故事,就把芦墓坟附近的这个小村庄叫做芦墓坟。
“活阎罗”封井
这是石竭村(现东平县银山镇石庙村)阮小七上梁山前的事儿。有一回,阮小七挑了两篓子鱼出门去卖。走着走着渴得慌,就到村头上一户人家里找水喝。好话说了一大堆,人家只给了几口水,阮小七叹了口气说:“天底下也没遇到过这样小气的!”他这一嘟哝,人家老汉也说话了:“兄弟呀,你只知道俺小气,就是不知道俺这里的苦处哇!”老汉说,村上只有一口水井,被大财主曹方给霸占了。乡亲们挑担子水,要交水钱,不交水钱滴水不叫用。春荒夏旱,用水多了,曹方就把水价抬高。村周围的地都是他家的,穷人想另开口井也找不见个地方,真是滴水贵如油呀!老汉这么一说,阮小七心里明白了,便挑起鱼篓去找那口水井。水井就在曹家大院前的街边上。阮小七走过去,故意把水桶弄得叮当响,提上来满满的一桶水,抓住就往鱼篓里泼。那个收水钱的过来喊起来:“穷卖鱼的,你好大方,俺的水是收钱的!”阮小七心里想:你不收钱我还不来哩!嘴里可不这样说:“甭吓唬俺,井里的水,地下出,用不完,俺打点泼泼鱼有啥?”
“有啥?”那个人使劲瞪起两只眼说:“不要说你个外乡人,就是这村上的人,用水也不能随随便便呢!”说完,不等阮小七分辩,把两篓子鱼挑起来就走进曹家,“嘭”地一声关上大门。阮小七心里说:狗东西,过会你还得还给我!他四下里望望,凑巧不远处有三个大石磙,就运了运劲,一个一个地推到井沿上。然后右脚一蹬,两手一推,三个大石磙碰了头,严严实实地盖在了井口上。曹方听狗腿子说得了一挑子鲜鱼,心里喜滋滋的,想出门看看卖鱼的走了没有。老家伙朝井上一看,只见三个大石磙在井口上悬着,稍一碰就会落到井底下。曹方是个刁猾的人,心里琢磨:保准是那个卖鱼的人干的,得罪了这样的人,对自己没啥好处,得差人追回他来。狗腿子把阮小七叫回来了,曹方装出一副笑脸,又打拱又作揖,对阮小七说:“都是手下人胡闹腾,壮士甭跟他们一般见识。”阮小七说:“俺阮小七出来卖挑子鱼,不过提了桶水泼了泼,又没拿你曹家的柴禾棒子,凭啥抢走俺的鱼?水井是大家伙的,你曹家为啥要收钱?”曹方一口一个“不该”,一口一个“是,是”,又叫人还了阮小七的鱼钱。俗话说:好汉不打坐汉。这光景阮小七也不好说别的,接过钱掖到腰里,就用两腿夹着一个石磙,两只手各抠住一个,一用力,三个大石磙就咕噜噜滚出了井沿。曹方心里说:好玄乎,他要是给谁这么一下子,保准投胎另脱生!曹方的儿子“过山虎”吃了阮小七的教训,心想:我真是小鬼碰见阎王爷了!我这条命就在他手心里,弄不好就叫他给勾了。心里这么一想,嘴里就顺口出来了:“您老人家是活阎罗,俺小鬼冒犯了您,别跟俺一般见识。”看热闹的人听了,叫喊开了:“咱石碣村出了个活阎罗,看哪个王八蛋敢来欺负咱!”从那以后,曹方不再敢收村民的水钱。阮小七得了个“活阎罗”的绰号,直到上了梁山,人们还这么叫他。
东平州百忍堂
百忍堂遗址位于州城街道南门里路东,今黄河修防段居住地。百忍堂栉次鳞比,气势恢宏,占地百余亩,是当年东平八大家堤子李在州城内的居住院落。因无功名,故其房屋建筑无飞檐斗拱,高楼大殿。
创始人李善人,生于道光年间,长在小康之家, 自幼敏思好学,慈心柔肠。及大成人,深谙柔能克刚之理,颇具温良,忍让官府。邻里生非,尽揽其责。无赖讹钱,如数奉送。地邻侵边,让之再让。人唾其面,拭之陪笑。纵然有人头顶拉屎,也决无动怒之意。真乃大肚能容下难容之容,慈心能忍人间难忍之忍。久而久之,德誉鹊起,四村八乡称之善人,邻里敬他如宾,无赖视为己友,地邻处为知己。及而立之年,家业有增无减,人丁康健兴旺,李善人深得忍让之益,故奋志兴建百忍堂。忍让之礼,行之更甚。
及不惑年,其长子燕尔新婚,贺喜者络绎不绝。有一和尚,门前高叫化缘,李善人吩咐家人尽意施舍。然而和尚“金不要,银不要,只跟新娘睡一觉”。族人闻之大怒,欲痛打和尚,扭送官府,善人喝令止之,并亲自到和尚面前婉言相求,怎奈和尚矢口不改。善人踌躇难决,暗暗思忖:“世上诸事可忍,唯此难以承受,若忍有损做人之誉,落千古话柄,否则,百忍堂之事功亏一篑,化为乌有……。”
众人视善人默而不语,示有忍让之意,顿时大哗,污言秽语,不绝于耳。妻室子女,愤之更甚。不时,善人正色说道:“吾行善积德苍天可鉴,况出家之人,六根清静,淫为大讳,果真如此,也是天意,吾心已决,切勿赘言。”众人无奈,摇头叹息,嘲笑愤之,纷纷规避。
次日拂晓,新娘急忙禀于公婆,言道:“那和尚昨晚入室即呼呼大睡,现已变成金和尚。”善人闻之诧异,率家人视之,果然如此。善人无意按和尚之腹,即有元宝从和尚口中吐出,即按即出,层出不穷。
李家自此,如日升中天,富甲一方。在城内购买宅基盖起百忍堂,良田好地扩充双千顷,可谓盛极一时,成为当时东平八大家首富,有民谣为证:
堤子李,昆山赵, 古台寺郑家钱铺道。
梯门王,王台王,林台林家钱垒墙。
桃元吴家紫金箩,金盆玉碗苇子河。
后悔井
东平州城街道大西门街,原是州城西行的大道。路旁碑刻古迹甚多,其村北有一碑上书“为人莫偏心,偏心落后悔”,颇为蹊跷。说起这碑文的来历,有一段故事。
碑后有一枯井,传说是口宝井,里面有一匹能屙金尿银的金马驹子。每逢大年三十,五更鸡不叫、狗不咬,金马驹就会到井上边来。这时谁要有十个儿子,九九八十一丈长的牤牛皮绠,就能把金马驹子套住。
大西门向西三里之外有个武家楼,村中有位姓武的员外,家景混的着实不差。论说富甲一方,不该再有什么非分之求,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之心人人有,武员外也无例外。从年轻时,他就天天做独得金马驹子的美梦。
他有九个儿子,一个闺女,整天盼老婆再给他生个儿子,谁知天违人意,尽管偏房娶了两三个,楞是没有一个生育的。武员外顿足捶胸,恨天怨地,急得他心如火焚,坐立难安,愁得他食不甘味,夜难成眠。
有一年,女儿女婿登门看望,武员外突发奇想,俗话说一个闺女半个儿,何不叫女婿充当儿子,兴许此事有成。高兴之际,他吩咐儿子收买上好的牤牛皮,请打绠匠,昼夜精工赶制牛皮绠。
转眼到了年三十夜里,武员外叫儿子们吃饱喝足,带着所用工具来到井边。把绠做好活结小心翼翼地续到井底,单等金马驹子上套,时过半夜,万籁俱寂,忽听到井下“哗哗”水响,随即牛皮便绷紧了,武员外知道金马驹子已入套,立即大喊“快拉”!十个儿子竭尽全力,拼命地往上拉,不一会就见金光耀眼,金马驹子被拉到井口上,高兴得武员外疯魔一般,“孩子们使劲!金马驹子马上是咱的啦!”这时,十个人累的张口气喘,汗流浃背。“他姐夫,你再使点劲”,武员外大声督促,谁知话没落地,就听牛皮绠“格崩”一声断为两截,刚露出井口的金马驹子又落入井底。武员外眼看宝物到手,却因偏心喊了一句“他姐夫” 化为泡影,恨得在自己脸上“咣咣”地扇了十几个耳光。
从此,再也没有人听到金马驹子的动静了。有道是:金马驹子已无影,此地空留后悔井。为警示后人,人们在井旁立碑镌文,上写道“为人莫偏心,偏心落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