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114&run=13

东平武术起源,有从出土的画像石中的打斗图:两角斗士,一人头戴高尖帽,身着紧身衣,腰束带,鼻部呈长尖鸟嘴状。双手举锤于脑后,左腿抬起欲前跨,体稍前倾;一人身披折衣长袍,腰束带,面呈怒目张口状。驻驾村岳氏家族中至今流传有“岳(飞)家拳”。从这些图刻和传说推测,东平武术最迟应从隋代算起,亦有1500多年。元代会通河的开凿,使东平习武之师走出东平。清代为鼎盛时期。著名的少林派老拳师牛启山、宋文林,被当时北京双狮子胡同“双胜镖局”聘做保镖。清朝末期,宋文林积极兴办各级武术组织,吸收东平籍徐成德、常丙义、陆家灿、靳文增、谌祖文等二十余人为徒弟。到民国初期,其所授徒弟均被山东省组建的武术队聘请选为教官,后各位教官赴全国各地成立武术馆。郭行兰任东平馆馆长,常丙哲到莱芜县任馆长,陆传昌任南京馆馆长等。韩复榘成立山东省国术馆,任命窦来更为馆长,常丙章、陆家灿、胡秀山担任教练。
东平有规模的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平湖西,戴庙、岱程、淹王沟、郑屯、金山、山嘴、荫柳棵等村具有代表性。武术拳种有少林拳、梅花拳、埋伏拳、通臂拳、螳螂拳、查拳、猴拳、百步拳、八卦掌、地趟拳、太极拳以及六角四、四通四臂、截打、短打、罗汉十八手等。刘金家为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善使双力、小洪拳。
1926年起,东平开始组队参加山东省武术擂台赛,多次获得高奖。第一届“山东武术擂台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二届郭行兰获第一名,韩复榘奖其刻有手印的剑、刀各1把;第三届常丙哲获甲等奖,奖银圆20牧,另奖王秉信、谌祖良等5人衣服各1身。1928年,举行“济南民间武术擂台赛”,谌祖安取得优异成绩,韩复榘奖其剑1把、衣服1套;1929年,谌祖安在杭州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奖大刀1把。民国时期,宋文昌被河南省聘请参加“民间武术表演艺术表演”,取得第一名。徐英才,徐把什村人,善刀、棍、二郎拳,创办兴起淹王沟村武术。戴庙村许英弟,自幼习武,熟悉各种拳术,尤精少林拳,善使大刀、双钩、长矛。还有石庙村水浒英雄“阮氏三雄”的后人阮氏同,精通太极拳,闻名当地;岳传清,驻驾村人,精通岳家拳,善七节鞭、大刀等。另外,州城亦有不少武术名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东平人民把武术当作集竞技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武术锻炼,各种形式的训练辅导站、点遍及全县。戴庙武校、淹王沟武校、精英武校、棘梁山武校、少林武校、柳林武校等相继成立。1987年,为发展中华武术运动,弘扬和挖掘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东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东平县武术运动学校”。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武术人才300余人,其中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获第一名20余人。1996年组团26人赴澳大利亚访问表演,其武术功夫被誉为“武林之巅、盖世无双。中国国宝,澳洲登陆!”赵庆建获“2002全国甲级武术锦标赛”全能冠军、“中国第九届运动会”长拳全能第二名。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武术男子刀术棍术全能比赛中荣获冠军。
在东平众多的武术门派中,子午门功夫驰名中外。据载,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战前练功,战后休整,经常到六工山建福寺切磋武艺。后来鲁智深、武松等到建福寺为僧,与该寺方丈元通禅师反复研习,逐步形成中华子午门功夫雏形。后来传向四方,影响很大。
子午门功夫多练于子、午两个时辰。此功练先天之躯补后天之精华,练后天之精华补先天之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先天为阴,后天为阳,阴为子,阳为午。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后,练功时身上就会出现一股热流和一股冷流,热流被称为“火候”,冷流被称为“精华之泉”。冷为阴,阴为子;火属阳,阳为午,功夫练到此地步,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武林界形容此功厉害,把子定为生,午定为死。喻意出拳抬腿可决定对手生死,故名之为“子午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