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0&rec=111&run=13

民间舞蹈在东平源远流长。主要形式有龙灯、狮子、敬河神,高跷、旱船、人头娃娃、抬赃官、老汉推车、倒骑驴、秧歌、赶毛驴等。龙灯表演有“卧龙探头”“惊龙腾空”“四龙戏珠”“滚龙摆尾”等。狮子舞有“走四门”“海底捞月”“月中望人”“恶虎扑空”“狮子咬尾”“狮子登高”等。高跷有“单叉”“双叉”“倒立碑”“倒爬楼”“牵象”“高空扑娥”等。花船有“顺风轻舟”“遇风颠簸”“顶风搁浅”等。花船演出,坐船人扮闺门旦,必具戏剧台步功、唱功,撑船人扮丑角,须具武功,如“穿毛”“虎跳”“飞脚”“旋子”等,并善打诨。这些舞蹈多在农闲、春节前后演出。
州城街道牌坊、北门等村,民间艺人狮子舞的高超技艺,令人拍手叫绝,惊险处使人提心吊胆,滑稽时令人捧腹大笑。1933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邀州城“同乐社”赴济表演舞蹈、武术,一行25人,演出20天,誉满泉城。老湖镇渔民的舞蹈《敬河神》相传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出时,湖面上许多船只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舞台。演出内容大多是表演爱情、求丰年、保平安的,如《张郎休妻》《摇五更》等。演出时,一人或多人扮演角色,其他人配舞伴唱或击鼓伴奏助兴,唱腔婉转动听,鼓点奇特激昂。舞蹈动作多来源于渔家生活,优美轻快,实虚并进,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富有浪漫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舞蹈多与现代舞蹈相结合,有唱灯舞、二人转等。1964年,东平县《东平湖渔歌》参加省会演,同年7月,到山东视察工作的邓小平、彭真驻济南南郊宾馆,省推荐东平县为他们演出《东平湖渔歌》,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传统舞蹈濒近绝迹。1978年后,渐趋恢复,并有新的舞蹈节目出现。
1986年,全县有舞蹈创作人员3人。1998年发展到13人,2003年底,有舞蹈创作人员20余人。1993年,举办“东平县首届交谊舞大赛”。1996年,齐剑文编排的舞蹈《嫂子颂》《农家乐》参加泰安市第十一届国际登山节汇演,获表演二等奖。1997年,由东平县文化馆集体编排的舞蹈《春天的故事》《喜庆》《阿里山的姑娘》参加泰安市香港回归汇演,分别获编导、表演一、二等奖。由杜召莲编排的舞蹈《人间第一情》获泰安市创作奖。1999年,由齐剑文编排的舞蹈《在欢腾的中国大地上》《好收成》《天海长城》《走进新时代》参加泰安市庆祝建国50周年汇演,分别获编导、表演一、二、三等奖。2000年,由朱桂芹编排的舞蹈《红头绳》《奔小康》《现代舞》参加泰安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汇演,分别获编导、表演一、二、三等奖。2008年6月,在首届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泰安市复赛中,舞蹈《扇花秧歌》获三等奖。2012年,《水浒天风》演义项目,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舞蹈类一等奖。
东平县境内民间舞蹈高跷、腰鼓、秧歌、旱船、跑驴、扇子舞、狮舞龙灯等,每年正月十五在县城及乡村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