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rec=575&run=13

1985年,县计划委员会内设秘书股、计划股、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代管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定编11人,实有11人。1988年7月,撤销内设的秘书股、计划股,成立了秘书科、计划科、基建科、矿管科。1989年7月,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由县计划委员会分出,成为正局级单位。1990年8月,矿管科改设为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为副局级单位,仍隶属县计委。同月,计委建立“东平县经济信息中心”,为全民事业单位,定编3人。1993年11月,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和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由计委分出,划归其他部门管理。1993年底,计委实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事业编制1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逐步建立起指令性、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到1985年,工农业各项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生产计划不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对全民和集体投资实行指令性计划,对个体投资实行指导性计划;物资方面,对国家和省、市分配的重要物资,实行指令性计划调拨,一般物资则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社会商品收购调拨,出口商品收购、综合财政、科技、教育、卫生等实行指导性计划。人口发展实行指令性计划。
党的十四大以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计划管理职能转变加快,注重宏观管理,强调搞好服务,计划工作紧紧围绕振兴东平经济,不断改进和加强。①加强了中长期计划规划的研究。1986年至1993年,先后编制了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水长期供求计划、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及十年规划。经过实施,到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已全面完成。在1991年编制完成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以及1993年的“修订意见”中,提出了“兴商、重工、强农、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一、三、四、十”的经济发展格局,即以县城为中心,以三大公路(105国道、072国道、220国道)沿线为依托,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和十大农副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一、三、四、十”战略格局。②计划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八年间,先后将外汇收支、经济效益、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利用外资等一些重要方面,逐步纳入计划管理,初步形成了能容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方面的年度计划管理体系。③计划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逐步改革了钢材、煤炭、木材、水泥等物资分配办法,由实行计划价格供应过渡到“同一销价,价差返还”,进而过渡到“价格并轨,计划供应”。将直接、微观的调控手段改革为间接、宏观的调控手段。④积极搞好计划协调和服务。在原材料方面,通过向上争取部分物资,积极组织计划内物资供应,利用本县优势资源协作串换部分物资用于支持工农业生产。在资金方面,协助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争取上级投资,新上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增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争取到的项目主要有:引黄济湖工程、泰山神力矿泉水工程、3000门程控电话、110KV供电工程等。在信息服务方面,组建了县经济信息中心,与国家、省、市信息中心并网,为各方面提供比较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人才方面,争取更多的大中专生来东平县,并主要分配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争取更多的学生委培计划,满足企业和基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