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4&A=1&rec=139&run=13

彭集在明代以前朋姓居早,称朋村,后彭姓渐多改称彭村。明末在此设
集,后演为彭集。
彭集镇历为东平地。明代以前,政区隶属失考。清至民国初期,分属东平州
安里仁保、福仁保和仁风孝保。民国时期属东平县五区。建国后的1953年,
五区调为七区。1955年上半年,以驻地命名为彭集区。1958年11月,成立彭
集人民公社。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建制,彭集公社划归汶上县。1962年1月随
县的建制恢复,复属本县。1984年4月,撤公社建彭集区,1985年12月撤区建
彭集镇。
彭集镇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初期,在外地救学的强仁普、赵
效三、赵慕三等青年学生,受我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和教育,阅读进步书刊,
并利用书信或回乡度假的机会,对亲友、乡邻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刘
国华、孙哲在本地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这些有志青年当时成为五
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37年初秋,强仁普、梁昌武参加了东平县抗日
救亡协会,强仁普任协会主任,并主编《抗日救亡周报》。是年底在苇子河
村成立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小组。1938年9月五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在后
亭村成立,孙亚诚、解庆芳分别任正副团长,强仁普任参谋长。同月,与山
东省第六区游击队第十支队东进梯队一起,在苇子河地主家中起出长枪、短
枪几百支,子弹数万发,从而武装了五区抗敌自卫团。1939年3月,以刘国华
任书记的中共五区区委在全县第一个建立。4至5月,又先后建立了五区抗日
区队和抗日区公所。1941年5月五区区委派4名短枪队员巧装埋伏,在荣花树
村北将伪区长吴守印击毙。1943年2月,五区成立了动委会(武委会)。1945
年5月17日晚,东平战役打响,五区区委组织模范班战士150余人,到苇子河
村集合,配合五区区队包围了孟楼日伪据点。紧接赶赴东平城区接受了战事
任务。同时五区还出动了随军担架50余副,为东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区党政组织、区队、模范班及广大群众,配合各上级部队,
对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多次伏击战,先后进行了孟村战斗、陈流泽战斗、彭
集战斗及大清河阻击战,皆获得胜利。
彭集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党组织建立较早,先进知识分子的
宣传发动广泛,革命斗争热潮及群众觉悟亦高,因此参军、参政的老党员、
老干部较多,有166名烈士为国捐躯。
较知名的人物主要有:1938年东平县第二任县工委书记、县独立五营政委强
仁普,第三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效三,1942年的县委书记强子正,南下干
部杜美印、程建伦等,还有本籍外地工作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梁昌武、孙
哲、何庆泉、刘国华、王心前、吕济甫、孟洪凡、尚昌鑫、马开学、董裕如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