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知识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4&rec=68&run=13

  家谱知识简介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
  中国家谱中的有关科举名录、人口变迁、乡里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规族训、人物传记、碑文墓表、天文气象、诗文著作、水文地理、名胜古迹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珍贵史料。许彬的许多史料,就来源于《许氏族谱》,其他如王贤的《王氏族谱》和《阎乡族谱》等也是重要参考资料。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每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洵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名称不同。
  (2)谱序:主要是达官贵人或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如李白、王安石等著名人物就对许氏修谱撰写序言。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其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定。
  (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
  (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
  (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宁阳许氏后人就以“化孟嘉崇兴,振启贞统会”次序排辈命名。
  (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
  (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墓志、序文、祭文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徙地区等。
  (14)祠堂:有记堂图、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规制、神位世次等。
  (15)族产:如祠田、义庄、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6)坟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7)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
  (18)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等。
  家讳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开始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
  排辈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在明清时期的大家族中颇为盛行。如宁阳许氏的排辈为:“鲁恩源鸿国,养应之士承,化孟嘉崇兴。”第一次修谱时,又拟定“兴”字以下十五辈为“振启贞统会,庆衍方桂登,大开昌健昇。”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昭穆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祀、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是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
  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纂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徙、族规等内容。
  支谱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世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如宁阳阎氏家谱名称就为《阎乡家乘》。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都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继承。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家训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如许氏家谱中就有“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贱为匹夫不必耻,贵为公相不可骄”“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等明训。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通过记述,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到了明朝,此风更盛,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如《许氏族谱》就载入许彬《重修县治记》《乡贡进士题名记》《重建鲁义姑姊祠记》等诗文,在族谱中占了较多的篇幅。
  家谱图像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更大。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使家谱不再仅局限于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比如合照、祠堂图、故居、村庄等照片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