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4&rec=42&run=13

  《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一诗原作者为许彬考①
  无意间,在网络上浏览河南开封籍的书法家李本松的作品照片,发现有一副篆书对联为“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因为此句是家族先贤东鲁先生许彬所写诗句,故而后生常常吟咏。但细李本松书许彬诗句对联,
  作者错写成黄鎡。察,联间配以行书曰:“黄镃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十载含香侍上台,旬宣分陕用奇才。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长乐月明笳鼓静,终南云敛障屏开。行行喜近重阳节,黄菊飘香入酒杯。庚寅年仲春大梁本松书。”首句莫名其妙的写为黄镃,也就是说,李氏把黄镃当作了该联句的作者。
  于是在网上搜索,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大量的许冠黄戴的这首诗被加在《历代描写黄河诗句》一帖中,广泛流传,而且,也有很多许冠萧(镃②)戴之举。
  此联书法笔势矫健,又为族先祖当年所吟,本欲用几两纹银相购,细看后,失望至极。这幅作品中,诗句的作者错误,是一硬伤,遂止购置之念,复叹世之为学者浅显。
  很清楚的一首明代天顺元年的内阁首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许养浩(讳彬祖之号,字道中。)的诗句,竟然讹传如此,故撰小文正本清源。
  这首送别诗,是景泰二年,许彬送别乡党李锡去西安任职时所口占③。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此诗的作者。许彬(1392—1467),字道中,号养浩,学者尊为东鲁先生。其先为镇江丁卯桥人,金代末期迁居徐州丰县和砀山接壤部的麻城(金代此地驻汉军),元代有许九公讳仙者,迁居丰县城南钓台村(今宋楼镇许口村,距麻城村半舍),子义夫(讳信),为良吏,《元史》有传。义夫公长子成,居许家口,家资颇丰,奕世书香。元末,南兵北来,因为元代旧吏之家,携妻子避乱徐邳间,复徙于山东兖州宁阳县白里(今东庄镇),察其地堪舆形势佳,遂定居南河之阳。成,即许彬祖父。
  许彬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迁编修、修撰,充福建乡试考官。景泰初年迁大理寺少卿,转太常寺提督四夷馆,兼待诏,督译书,再迁太常寺卿。英宗复辟,迁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天顺元年(1457)七月初八日,改调南京礼部。八月初二日又谪陕西右参政。至任则乞致仕。成化初命复其官,仍致仕。成化三年(1467)十二月卒,年七十六。赠礼部尚书,谥襄敏。有文集十卷,诗集四卷。其诗文集国内已无存,惟梵蒂冈教会图书馆有其文集善本。
  与许彬同时入阁的明代大儒薛瑄赞其诗说:“负诗之重名于当时,缙绅、士大夫求之者日众,虽武臣贵家,亦皆慕先生之名,求其篇什而讽咏之。先生之诗,传播远迩,一时为诗者罕与俪焉。”
  许彬诗学盛唐,文追秦汉,亦受三杨台阁体的影响。作品既有雍容典雅的应制、唱和之作,但更多的是抒发人生性情之作,特别是晚期,作品格调高雅,远近传诵。他作为景泰、天顺之际的文坛领袖,对“前七子”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景泰二年(1451)八月,许彬时任太常寺正卿兼翰林待诏,并提督四夷馆。刚好他的山东后辈老乡临清人李锡以户部主事升任陕西左参议,许彬招同僚数人为其设宴饯行。
  李锡,字佑之,英宗正统十年(1445)进士。景泰间,给事中李锡奏:“京师物价涌贵,四方人民疲弊,光禄寺钱粮日少,乞将四月八日并端阳等节宴赐百官酒饭暂为停止。”景皇诏曰:“此祖宗旧制,不可以小费轻改。”虽然朝廷没有接受他的进谏,但是,他做了自己该做的,应该是个好官。
  为李锡送别的宴饮席间,许彬乘兴为七律,题曰《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诗曰:“十载含香侍上台,旬宣分陕用奇才。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长乐月明笳鼓静,终南云敛障屏开。行行喜近重阳节,黄菊飘香入酒杯。”细细品味,该诗对仗工整,极得唐人真味,尤第二句,化李太白意,妙然天成,实可为千古传诵之句。事实证明,已被后人奉为经典。
  此诗载《东鲁先生诗集》中,明末学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四十四·乙集·许侍郎彬二首》,与《清明节同高苗二学士扈驾谒山陵次韵》并载是集。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五》也把“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作为许彬的名句入载。清·陈梦雷·奉敕编《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监司部·艺文卷二·诗》亦载,历来从无异议。
  所谓许冠萧戴,就是指当时在座的江西泰和籍诗人萧镃(字孟勤),借用许彬前两句并因其韵附和了一首。其诗前两句借用许彬全句:“十载含香侍上台,旬宣分陕用奇才。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后二句为“长乐月明钟响静,樊川春涨水波洄。当年召伯留遗泽,会看甘棠到处开。”后二句,索然无味,纯属应付之作。虽然萧镃年龄比许彬仅小一岁,但是其宣德八年(1433)才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的时间比许彬晚了整整18年,可以得知,其诗文与当时已久负古诗文盛名的许彬肯定无法相比的。
  萧镃为萧鹏举之子,“鹏举学诗于刘崧,镃不坠其家法。史称其学问该博⑤,文章尔雅。其门人邱濬《序》,称其文正大光明,不为浮诞奇崛,盖洪、宣间台阁之体大率如是也。”听起来是褒奖,其实是批评,谓其诗文无味也。此诗载在其诗文集《尚约居士集》中,清沈德潜《明诗别裁》卷三收入。
  就是因为萧镃,这首原为许彬原创的诗句被传讹。
  后人误把黄镃当作了萧镃,错误来之于黄镃的玄孙黄光岳。黄镃字文叔,隆庆庚午举人,官西和县知县。本来他一个隆庆年间的人,绝无可能为一个景泰年间的人写送别诗的。问题就出在这里,黄光岳字硕庐,上高人。雍正甲辰进士,官金华县知县。他合刻其乡吴学诗、黄镃、李坚三人之诗。学诗字伯兴,号虚宇,嘉靖乙丑进士,官山西按察使副使。镃字文叔,隆庆庚午举人,官西和县知县。即光岳之从高祖。坚号双江。学诗诗,共一百四十余首。镃所著集九种,俱残缺。光岳录其全者得一百六十九首,坚诗一百四十七首。三人同时相唱和,其诗格亦颇相似。
  也就是说,在这个集子中,黄光岳错把萧镃的诗句当做自己高祖的作品了,而且,录刻全诗时,竟然把许彬的诗句刻上了。至此,我们很清楚了,许彬的诗句,萧镃借用上半章且因韵,后来清代的黄光岳把萧镃的作品误认为是他高祖的,但是刊刻的时候,却全部是许彬的作品。因为清代黄光岳刊刻的集子在江西颇有影响,所以渐渐淹没了萧镃的名字,当然,原作者许彬更是因为历史的原因,鲜为人知了。
  今人治学,多因循守旧,东抄西凑,不究其真,何况本松先生一个书家?

  注:①本文为编者在收集整理许彬资料过程中偶然发现,未能查到原作者,特作说明。
  ②萧镃(1393—1464):字孟勤,今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西州村南坑人。明宣德二年进士。著有《成钧集》《祠垣集》《尚约居士集》。
  ③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④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提倡复古。成员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⑤该博:该,古同“赅”,完备。博:广、大。该博,指学问或见识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