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彬那个年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4&rec=4&run=13

  许彬出生于洪武二十五年,永乐十三年登进士第,入仕为官,历永乐、洪熙①、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官至内阁首辅。其中对许彬影响最大、对其命运起决定作用的皇帝当属明英宗。因此考证许彬就不能不重点了解明英宗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大事:土木之变和南宫复辟。
  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9岁登基,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失去帝位。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段加起来共在位22年,38岁时驾崩,庙号英宗。
  明英宗的人生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土木之变
  英宗登基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特别是英宗的祖父(仁宗)、父亲(宣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景象,史称“仁宣之治”②。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遗诏中写下“大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在英宗亲政之初,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
  锦衣卫王振专权王振是蔚州③(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记载,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还是一个顽童时就一直由太监王振陪他玩,从小时候就产生了对其的依赖,以至于后来的“言听计从”。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④,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自此王振成为正统朝后期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正统朝早期因为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⑤,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了,大兴土木,广收贿赂,滥用重刑,威势倾朝野。而且他还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正统朝的政治日趋黑暗腐败。
  张家口茶马互市交易场景蒙古瓦剌部南侵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⑥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⑦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
  朝贡⑧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
  正统初期,也先先是向西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⑨三卫。其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 。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进贡良马,诈称是三千人。总提督王振认为诈称贡使人数是蔑视朝廷,下令削减马价。也先恼羞成怒,遂决意调动兵马,大规模入寇大同⑩,攻至猫儿庄。同时,脱脱 不花进犯辽东;知院阿剌寇宣府,围赤城;又有一路专攻甘州。明朝边防守军无力抵挡,相继败溃,北部边境纷纷告急。
  英宗被俘王振觉得这是一次大显自己威风的机会,于是鼓动皇帝亲征,顺道让皇帝光临自己的家乡,以光耀门庭。23岁的皇帝朱祁镇并不清楚边防局势的严重,对王振的见解一贯言听计从,这次统领数十万兵马亲临前线,在皇帝看来是件十分豪迈而且风光的事。于是下令御驾亲征:两天之内出发。
  亲征诏书发布后,举朝文武百官惊骇。兵部尚书邝埜力言“六师不宜轻出”。然而,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来,兴奋不已的皇帝朱祁镇接连发出一系列指令,直接调兵遣将,指令禁卫军护驾北征。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统领大军相从;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学士曹鼐、张益等统禁卫军扈征。整个北征大军由禁卫军统帅、内衙总提督王振统领和指挥。七月十五日,统领30万禁卫大军,浩浩荡荡出京北征。
  大军过龙虎台,出居庸关,过怀来,直至宣府城。连日来风雨大作,本来就毫无斗志的禁卫军,人心惶惶。兵部尚书邝埜,极力请求皇帝回銮而被王振申斥。大军进入宣府,瓦剌军前锋攻到而故作溃退,意在诱明军深入。英宗未能察觉,率领大军继续北进,兵峰直指大同。期间,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落入瓦剌军圈套全军覆没。这时,瓦剌军斗志日盛,势不可挡,明军形势十分危急。在众大臣的一再劝说下,第二天,王振宣布班师回銮。大同总兵官郭登急速进告随驾的学士曹鼐,要求车驾从紫荆关回京。王振不顾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的反对,固执地要借班师回京之机,让皇帝车驾绕道家乡蔚州。于是,数十万禁卫军按照王振的路线回师。临近王振老家时,王振又担心大军会踩坏家乡的庄稼,引起家乡人不满和责骂,于是改为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瓦剌军迅速赶到,成国公朱勇带5万骑兵前去阻击,中伏而全军覆没。八月十三日,大军行至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本来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由于1000余辆锱重军车还没有赶到,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结果也先大军很快赶到并包围了土木堡。由于土木堡无险可守,又加上饮水断绝,人困马冷,很快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蒙古瓦剌的阶下囚。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明将樊忠锤杀,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示意图迎驾南归
  代宗即位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局大乱。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和孙太后毫无主见,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力主备战,保卫京师。由于英宗被俘,皇位虚悬,郕王朱祁钰由监国而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并尊英宗为太上皇。景帝即位后即派使者往蒙古,告知英宗即位事及“上大兄皇帝尊号太上皇帝”,并表示要“徐图迎复”。此时英宗自然不能干预郕王即位,但他寄希望于也先放他回朝“复位”,所以在后来致景帝的信中,表示“君位之事”可以“另行筹划,兄弟之间无有不可,何分彼此”,意在含糊其词,留待将来解决。景帝的答复十分明确,不同意他“降尊就卑”。至此英宗已经难辞太上皇的桂冠了。
  明代宗议和迎归也先裹挟着英宗,骗边关,攻北京,要赎金等等,办法使尽也无甚收益,加之新皇即位,英宗的人质筹码价值大大降低,于是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驾西去”,要明朝接回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
  景泰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宣府守将向明廷报告,蒙古阿剌知院派使者完者脱欢等“贡马请和”,使者被留在怀来,等朝廷指示。其实在迎回英宗的问题上,景泰帝是很反感的。曾几次坦言:“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最为景帝倚重的于谦,这时站出来说:“天位已定,孰敢他议。我们答应使者,不过是想缓解边患。”景帝听到他说皇位不会更动,加之孙太后、钱皇后及众臣的压力,景帝才勉强同意迎回英宗,不过态度十分冷淡。
  七月一日,景帝以礼部侍郎李实、少卿罗绮、指挥马显随蒙古使者完者脱欢前往蒙古。七月十一日,李实一行到也先营中。当李实见到英宗后,英宗问他朝中为何不来迎他回去,李实因为没得到授命,只能答称自己是来探消息的。英宗又让李实转告景帝及群臣,只要能回去,“愿看守祖宗坟寝,或做百姓也好”,并将也先“扰边”归于没有接他回去的缘故。
  七月二十一日,李实回到京城,向景帝作了出使汇报。宁阳侯陈懋、吏部尚书王直在询问李实出使情况后,上书景帝,认为也先议和可信,既然英宗也称“虏人欲和,自是实情,不须致疑”,并已明确表示“愿看守祖宗坟寝,或做百姓也好”,因此应该迎回英宗。景帝虽然百般“不悦”并推托,但还是在也先使臣带回的敕书里写上派杨善、赵荣、许彬“专为迎朕兄太上皇帝”的字样。
  临行,有的大臣担心代宗下诏非其所愿,即便迎回英宗,也恐后果难测。而且北行荒蛮之地,变数难以预料。许彬挺身慷慨陈词:“主辱臣死,分也!”于是景帝遣太常寺少卿许彬、中书舍人赵荣、指挥王息与杨善等往宣府奉迎太上皇帝。
  显忠祠八月初七日,伯颜帖木儿等瓦剌诸将送英宗车驾出野狐岭口,许彬等大臣接到。英宗说:“为我家祖宗社稷,著恁官人每(们)多费心忧。念我如今幸得回还,到京时情愿退居间(闲)处,你便写书与御弟皇帝知道”。随后,命许彬代其拟《罪己诏》告谕群臣,又代表英宗去土木堡祭吊阵亡将士,以获取朝野谅解。十五日,英宗还京,百官于安定门迎接。景帝迎拜英宗于东安门,各述授受意,逊让良久,乃送英宗至南宫。加派靖远伯王骥看护,实际上已是监视,英宗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没有任何自由,在恐惧、困厄和饥寒交迫中,英宗开始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南宫复辟
  皇储危机景泰三年,代宗准备换掉原来的太子见深(英宗的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他怕大臣反对,于是采取收买大臣的办法。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拉拢大臣们表态支持易储。五月初二,正式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沂王。可惜太子见济在次年病故,在随后的几年里,景帝也没有其他子嗣可得立储,于是储位一直虚悬。
  景泰七年十二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景泰八年元旦,景泰帝强撑着“御奉天殿,免文武百官庆贺礼”。正月初六“孟春,享太庙,帝有疾不能行礼,命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代行礼”。正月初九,因为要准备大祀天地,景泰帝又“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斋三日”,以显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还足以支撑政事。可是在正月十一日群臣到左顺门问安的时候,司礼监太监兴安“以指作十字,谓病之笃不过是日耳”。到了正月十二日,为了十三日的祭祀典礼,景泰帝强支病体,摆驾去南郊的斋宫。但他并没有能够按他所期望的那样亲自举行祭祀仪式,而是于夜里再次召来石亨,命石亨代他行礼,因为此日景泰帝“忽呕血,不能成礼而还”,可见景泰帝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此时的情形正如群臣联名所上的奏章中所说的“圣躬不宁,五日未朝,内外忧惧,京民震恐,盖为皇储未立,以致如此。伏望皇上早建元良,正位东宫,以镇人心” 。皇帝病重,皇储却还没有确立,这在封建时代是朝廷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更为严重的是景泰帝到了此时也还没有儿子。
  南城之谋景帝病重而后继无人,这对于朝廷而言确实是个天大的问题。而此时景帝一直未对立储一事表明态度,大臣们的应对思路也开始拓宽了,有人建议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有人开始谋议复立英宗。早在正月十二日,曹吉祥、张軏就已经偷偷向身在南宫的明英宗传递了他们想要迎立英宗复位的消息。正月十三日石亨受命代替景泰帝进行祭祀时,见到了景泰帝病重难起的不堪之状。作为景泰帝的亲信武臣,武清侯石亨不可能不考虑景泰帝驾崩后的事情。随后石亨就与曹吉祥、张軏谋议,确定了迎立太上皇复辟的行动。
  石亨、张軏是武将,曹吉祥又不通文墨,虽然有迎立太上皇复辟的计划,但他们还要考虑在法理上的合理性,于是石亨三人找到了许彬。此外,太常寺处于东安门之里,东华门之外,南宫之北,由南宫进入大内的最近的路线需要经过东华门,找许彬或许也是为了摸清东华门附近的情况。许彬听了石亨等人的计划后说道:“此社稷功也,虽然,彬老矣,无能为也,盍图之徐元玉”。徐元玉即是徐有贞。于是当天夜里,石亨等人又找到徐有贞,最终使夺门计划确定并成功实施。据《复辟录·苏材小纂》记载:
  景泰有疾,都督张軏、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以南城之谋扣太常卿许彬。彬曰:“此社稷功也,虽然,彬老矣,无能为也,盍图之徐元玉”,軏、亨等从其言。是月十四日,夜会有贞,有贞曰:“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游畋,为赤子故耳。今天下无离心,谋必在此,特不知南城知此意否?”軏等曰:“两日前有阴达者。”有贞曰:“必伺获审报,乃可议。”軏等去两日,夜再会有贞。言报得矣,计将安施。
  凌晨夺门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集千余名士兵进入内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当走到东华门的时候,有士兵问:何人?英宗大喊:我太上皇也。这时,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不敢阻拦,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奔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天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南宫复辟,兵不血刃而发动的一次成功的宫廷政变。《明史纪事本末》是这样记述的:
  兵既入,有贞仍锁门,取锁[钥]投水窦中,曰:“万一内外夹攻,事去矣!”亨、軏亦惟有贞处分,莫知所为。时天色晦冥,亨惶惑,叩有贞曰:“事当济否?”有贞大言曰:“时至矣,勿退!”率众薄南宫,门锢不可启,扣之不应。俄闻城中隐隐开门声,有贞命众取巨木悬之,数十人举之撞门。又令勇士踰垣入,与外兵合毁垣,垣坏门启,亨、軏等入见。上皇烛下独出,呼亨、軏曰:“尔等何为?”众俯伏合辞云:“请陛下登位。”呼兵士举辇至,兵士惊惧,不能举,有贞等助挽之,掖上皇登辇以行。忽天色明霁,星月皎然。上皇顾问有贞等为谁,各自陈官职姓名。入大内,门者呵止之,上皇曰:“吾太上皇也。”门者不敢御。众掖升奉天殿,武士以瓜击有贞,上皇叱之,乃止。时黼座尚在殿隅,众推之使中,遂升座,鸣钟鼓,启诸门。
  是日,百官入候景帝视朝。既入,见南城,暨殿上呼噪声,尚不知故。有贞号于众曰:“上皇复辟矣。”趣入贺,百官震駴,乃就班贺。上皇宣谕之,众始定。
  正月二十一日,英宗祭告于宗庙,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当即命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加兵部尚书衔;封石亨为忠国公,张軏为太平侯,张輗为文安伯、杨善为兴济伯、曹吉祥嗣子曹钦为都督同知;擢太常寺卿许彬、大理寺卿薛瑄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不久,升许彬、薛瑄为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注:①洪熙: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登基后仅8个月,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
  ②仁宣之治: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③蔚州:今河北省蔚县,盛唐时东临易州,南接恒州、定州,西倚云州,北枕妫州。元代属上都路宣德府,明代属大同府。
  ④批红:在明朝,百官向皇帝上书要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作“票拟”,再交给皇帝批阅。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批示,叫作“批红”,也称“批朱”。 “批红”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这就给太监的胡作非为提供了可能性。
  ⑤太皇太后张氏:即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原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十月十八日去世,葬献陵。
  ⑥互市:互市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亦称通商或通市。互市”之称,始于东汉与乌桓、鲜卑、匈奴等族的贸易。互市盛衰与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⑦马市:封建王朝以金帛盐茶同边疆少数民族换马的互市。始于唐玄宗时,许突厥用马匹交换金帛。宋仍唐制,多用茶叶交换马匹。明永乐年间设辽东马市三处。正统年间设大同马市。
  ⑧朝贡: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方物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 占城、 高丽、 暹罗、 琉球、 苏门答腊、 爪哇、湓亨、 白花、三弗齐、 渤泥以及其他西洋、 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并且确定了“ 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⑨兀良哈:明朝人对漠北蒙古东部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为兀良哈人,故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⑩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山地,地形极为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阿剌知院:阿剌(?—1454)蒙古首领。原在瓦剌也先部任知院。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此后,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天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
  王直:(1379—1462),字行俭,号抑庵,江西泰和人。永乐二年进士,授修撰,历事明宣宗、明仁宗,累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吏部尚书。天顺六年卒,赠太保。有《抑庵集》《宣宗实录》等存世。
  奉天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是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为巨大的单体木建筑。奉天殿与其北部的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共同组成了“三大殿”建筑群,是明清紫禁城建筑群的核心。
  元良:太子的代称。《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 南朝·梁沈约 《立太子恩诏》:“元良之寄,有国莫先,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储树嫡,守器承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