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彬大事年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4&rec=3&run=13

  洪武二十五年(1392),许彬出生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宁阳县。
  永乐七年(1409),许彬年十七,入县学。
  永乐九年(1411),许彬年十九,参加乡试,中举。
  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诏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要求二书务必极其精练完备,以使流传后世。命有广总理其事,又命朝臣及在外都官有学问之人共同参加纂修,于东华门外开馆,命光禄寺供馔。时许彬以举人身份选入翰林译字,四夷馆诸生俱以此二书为学习之要,以备科选。
  永乐十三年(1415),参加会试,中乙未科进士。列三榜一百七十七位。三月丁巳,选许彬为翰林院庶吉士。时许彬年二十三。
  永乐十四年(1416)四月,成祖拒封禅泰山。对周讷、吕震说:现在天下虽无事,然水旱疾疫亦间有之。朕每每听到郡县上奏,未尝不惕然于心,岂敢谓太平之世?况且圣经未曾言封禅,唐太宗亦不为封禅。魏征常以尧舜之事劝谏太宗。你们应以古人自勉,不负宗伯之责任。时许彬年二十四,供职翰林院,闻成祖此论,肃然起敬。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成祖诏文武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时许彬年二十四,供职翰林院中,讨论并附议迁都北京。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九年(1421)七月,擢翰林院庶吉士许彬为检讨。时许彬年二十九岁。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朱棣卒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年六十五。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时许彬为翰林院检讨。
  洪熙元年(1425)四月初六日,因许彬任检讨“发身贤科,擢居是任,勤劳不懈,亦既历年”,诏封许彬父为翰林院检讨、征仕郎;母张氏为孺人;妻张氏为孺人。
  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一日,仁宗朱高炽驾崩,六月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宣德(1426—1435)初,许彬升编修。《国朝献征录》载“宣德中,秩满升修撰”,参与编修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两代帝王实录。
  宣德十年(1435)正月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拥朱祁镇为帝,即为英宗,年号正统,以次年为正统元年。
  正统五年(1440),遣许彬为正使,工科给事中曹鼐为副使,持节册封西安后卫指挥使王徽女,赐诰命并冠服等物。许彬时年四十八岁。
  正统八年(1443)三月,许彬顾念“仁庙擢检讨,宣庙升编修,今上皇帝又升修撰,命食五品禄,历事四朝,前后三十余年,荷国厚恩而涓埃莫报”,遂携子孙砻石勒前所受四敕于乡闾。时年许彬五十有一。
  正统十二年 (1447) ,许彬主持福建乡试,号称“得人”。许彬时年五十五岁。是年丁卯科乡试解元为陈俊。
  正统十三年(1448),许彬为白云观撰赐经碑,详细记载“赐经”经过。白云观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是北京第一大道观,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白云观原为埋葬邱处机遗蜕而创建的,自明代以来贮奉《正统道藏》。所建《赐经碑》,今保存完整。时年许彬五十六岁。
  正统十四年(1449)乙巳,翰林院修撰许彬闻父丧,告假归家治丧。许彬时年57岁。因蒙古朝贡往来矛盾激化,边境危机,帝“命翰林院修撰许彬复任以亲丧服阅也”,即夺情复任。英宗特下诏命彬进京叙职,又遣使吊唁彬父并谕祭于宁阳县城东关许家林。彬感皇恩,随后进京复职。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四日,英宗在王振怂恿下,下诏御驾亲征瓦剌也先,命郕王(朱祁钰)居守。亲征大军由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率官军五十万从征,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及翰林院学士曹鼐、张益等扈行,吏部尚书王直留守京师。彬安其职,倾力战事。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四日,英宗亲征大军惨败,当败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时,英宗欲入二十里外之怀来城拒守,因王振辎重千余辆大车未至,滞留以待,遂驻土木。次日,瓦剌以劲骑四面攻入,明军蹈藉死者蔽塞川野。英宗与亲军突围不得出而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皇太后令郕王继统以奉祭祀,升许彬为大理寺少卿。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许彬转任太常寺少卿兼翰林待诏,并提督四夷馆。
  景泰元年(1450)七月,瓦剌首领也先遣使请和。景帝初不允,后于谦力劝,得遣中书舍人赵荣、指挥王息与杨善出使。
  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杨善见英宗。初七日,英宗车驾返行。朝中议迎驾事,众皆多虑且怯,彬毅然请往,曰:“主辱臣死,份也!”景帝遣太常少卿许彬奉迎。许彬时年五十七岁。
  景泰元年(1450)八月十三日,许彬、商辂、王谦迎至宣化府。朝见毕后,彬拜见英宗并代其起草《罪己诏》告谕群臣,又替英宗祭吊“土木堡之变”中阵亡的将士,俱所做得体,深得英宗赏识。十五日,英宗还京,百官于安定门迎接。景帝迎拜英宗于东安门,各述授受意,逊让良久,乃送英宗至南宫。
  景泰四年(1454)十月初六日,赐太常寺卿许彬诏封,进其阶为通议大夫。封赠其祖父许成、父许仲德皆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封赠其祖母张氏、母张氏皆为淑人。
  景泰八年(1457)正月,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史称南宫复辟。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擢太常寺卿许彬、大理寺卿薛瑄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天顺元年(1457)甲子,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许彬、薛瑄俱为本部左侍郎仍兼学士,入阁预机务。许彬时年六十五岁。
  天顺元年(1457)二月,升李贤入阁预机务,位在许彬、薛瑄之上。
  天顺元年(1457)六月,许彬入直文渊阁为首辅。徐有贞、李贤因事去职,薛瑄致仕,升岳正、吕原入阁预机务。
  天顺元年(1457)七月,岳正因事去职,许彬亦罢黜。复用李贤、吕原,至此内阁乃为三人。
  天顺元年(1457)庚午,改许彬南京礼部侍郎,中道复左迁陕西参政。至则乞致仕。
  天顺三年(1459),石亨犯纳贿罪下狱,英宗才知道许彬被贬真相。
  天顺五年(1461)七月二日,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曹钦欲自外拥兵入宫废黜英宗,英宗得其谋,逼曹钦投井死,磔曹吉祥于市。曹吉祥谋反未遂。
   天顺五年(1461),英宗下诏给许彬官复原职,许彬坚辞不就。
   天顺五年(1461)九月,山东按察使王越,邀许彬等登岱,其《登泰山记》文中记舍身崖等事云:“明年,绣衣康公来按山东,适泰山仁安殿成,约予往拜;且谋期先生(许彬)同登泰山。时秋九月十七也”,“十九日,赍诣仁安殿,拜祈岳神,以康福吾民”,“右为舍身崖。崖悬探直下,莫知几千万仞,人或舍身于此,观音即救度之,浮屠之论也。沿崖而西,有试心石,周围才一二尺,耸然突出,人有跨步炷香石上,以著其诚”。
  天顺五年(1461),济南知府陈铨重修玉女祠,嘱许彬撰文以记事,许彬撰《重修玉女祠记》,勒石于祠内。
  天顺六年(1462)八月,许彬携其子孙,将所受诰命之一部,砻石于宁阳县城东里许杏岗之原。
  天顺八年(1464),宁阳县知县翟文冕在县衙南稍西为致仕在乡的名宦王贤和许彬修造生祠,取名为“二老归荣堂”,接受乡人拜祭。
  天顺八年(1464)正月十七日,英宗驾崩于乾清宫,年三十八岁。朱见深即皇帝位,年十八岁。改翌年为成化元年。
  成化三年(1467)丁亥五月,乡众重修蒿里山神祠,许彬撰《重修嵩里山祠记》,文中曰:“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属东岳帝君诞辰,天下之人远数千百里,名有香帛牲牢来献。”《岱览》卷二十记载:《大明重修蒿里山神祠记》,礼部左侍郎致仕东鲁许彬道中撰文、左布政使阳城原杰子英书丹、按察使豫章李裕资德篆。
  成化三年(1467)十二月十五日,许彬病逝家中,年七十六,赠礼部尚书,谥襄敏。
  成化四年(1468)九月十三日,皇帝遣山东布政司左参政董昱,谕祭于宁阳县城东关许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