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7&run=13

  鹤山,位于县城西北15.5公里处,鹤山乡中部,海拔252.6米,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石灰岩山体,植被较好。远视此山,如松鹤一般,主峰为松鹤之首,两侧各有一侧峰对称,与主峰相依偎。山以形而得名。
  清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山川》记载:“峰峦秀举,势如飞鹤。东北石壁屹立,土名虎洞,内镌佛像。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三日产麟于山之西麓,卿云丽宵,经时不散。(清人刘儒镔《虎洞记》略云:鹤山东偏壁立千仞,忽现一洞。洞口二尺许,屈身而后可入。广不满二尺,深约六尺,正面石上镌一佛像,石几、香炉具备。天将雨,佛身如有汗出,香炉水盈不溢,土人以为雨征。折而北,壁缝隘甚,侧身入,乃阔如夏屋,其上无际,不止数十仞。窅然深黑,灯烛俱不燃,惟燎柴可照。洞前有二碑:一建于前明天启,一建于国朝乾隆。名为虎洞,祈雨辄应。又有石碾一、石臼一,或以为昔人避寇之用,理或然也。咸丰末,捻匪屡扰,附近居民多入其中以免)。”
  鹤山上古迹众多。山顶上有“九九石”等充满传奇色彩的奇石,据传人们用手抚摸后,能祛病免灾,延年益寿活到九十九岁。山顶主峰周围有古时屯兵扎寨留下的旗杆窝,城墙遗迹尤清晰可见。山腰处有朝阳洞、老虎洞、仙人洞等洞穴。屈身可入的老虎洞,如今已经少有人进入,文章中描写的景色和历史,也只有靠探险者去发掘和体验。朝阳洞内还有古人刻的石桌、石凳等。其中,石刻千手观音雕刻异常精细,观音菩萨慈善的形象非常逼真,堪称艺术珍品。可惜雕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局部破坏。
  鹤山脚下的后鹤山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当时省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在后鹤山村大刮“左倾风”,树立自我崇拜样板,组织全村人“大唱忠字歌,大跳忠字舞”,人们不论做什么事,须先面对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被标榜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全国各地到此参观学习,顿时“后鹤山”蜚声齐鲁大地,乃至全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鹤山村逐步从“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山坡下种植核桃等果树,鹤山已是瓜果遍布,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