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7&run=13

  落星山,当地人称“星星山”,位于堽城镇驻地东北约4公里的南落星村、北落星村(这两个村都因陨石坠落而得名),呈带状分布,主陨石区为南落星村北几十块重达数百吨的大型巨石,在地面少有起伏的汶河南岸的平原上显得格外醒目,村民称其为“星星山”。其石特点为红色、黑色和黄色在同一块石头上出现,其石质大部分为黄色硅盐,呈晶体状,与附近百里之内岩石的质地与模样迥异,非本地石质。陨石表面上还有一些蹄印痕和凹印痕,这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高温燃烧后留下的痕迹。
  据《春秋·庄公七年》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对“星陨如雨”的理解,各家并不一致。《左传》的解释是:“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与雨偕”,即认为陨石是与大雨同时降下,但这与“恒星不见,夜明也”显然有矛盾,因为阴雨天气,是不会“夜明”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与雨偕”,当为因袭《左传》而来。与之相较,《公羊传》对“星陨如雨”释为“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即只是像雨一样,并非同时下雨,则是可取的。鲁庄公七年为公元前687年,距今已2700年。当时鲁国西北区域为“阐”,即当今堽城地区。根据这一记载,可以确定当时这里曾经有过一次流星雨。但“星星山”是否就是这次陨石雨的遗存,仍难以认定。据《公羊传》引《不修春秋》(未经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星陨如雨”,原文为“雨星不及地尺而复”,描述的当是流星雨未达地面即因与空气摩擦燃烧而陨灭的现象,古人因未见地面有陨石残留,便以为陨星又回到天上去了。如果这一记载是可靠的,那么我们今天见到的巨大陨石就不会是那次流星雨的遗存。而此后史籍渐多,却再没有关于当地发生流星雨的记载。据此推断,星星山若为陨石,其陨落时间应在比《春秋》记载更早的年代。
  对“星星山”石块,有关专家认为它们是古老的陨石,称之为堽城石铁陨石堆,但也有人提出质疑甚至明确否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与附近百里之内的各种岩石相比,这些石头质地、样貌迥异,可以判定其非本地石质。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教授周文安经检测认为,尽管该石成分均为地球上所有,但其结构却为地球上所未见,结合其表面形态,可以基本认定其为陨石。北京天文馆张宝林根据其表面的“拇指印”,认为应为古陨石,虽因年代过于久远,其科研价值有限,但从陨石文化、研究历史风俗而言,则是非常重要的标本。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增奇则认为是一种鲕状花岗岩,后经两次地质断层成为断层角砾岩,时间大约在20亿年左右,如果是陨石,也是太古期的陨石。2005年1月20日,堽城镇政府选六块样品委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鉴定,陨石专家王思潮认为,该石属地球上常见的一种沉积岩,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矿物成分为石英、玉髓集合体,其物质成分不符合石铁陨石特征,而且不可能存在这么大的石铁陨石。日本国立天文台专家则认为属于石铁陨石,但因在地下经过两千多年的掩埋,其内部物质可能已发生变异,不能以现在测定的化学成分否定其为陨石。
  宁阳当地人,则对这些巨石是天外来客深信不疑。关于这些石块是陨石的观念系从老祖宗那里历代相传而来。这里的许多地名反映了先人们的这一认识。石堆被称为“星星山”,其东侧不远有“星泉村”,南北两侧则分别叫作“南落星村”、“北落星村”。北落星过去又称“北迸星”,据说因落星时只有少量陨石“迸”于其地而得名,如今在其村边树林里还可见到若干裸露较小的同类石块。这些村庄都甚为古老,其建村及得名年代已不可考,但这些民俗传说显然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据实地考察,在北落星村北的大汶河河底中央,有一方圆数百平方米、形状特殊的石溶岩痕迹,河底古老而整齐的花岗岩石块向河边倾斜约40度,如同整齐有序的书本倾斜排列,全长断断续续约150米左右,与周边地貌迥然不同。当地人认为,这是星星坠落时,其主体以一定斜度砸向汶河,由强大冲击波造成的地质变化。由此看来,判定“星星山”石块是否为陨石,有必要对这一带地质变化情况作综合考察。
  2004年7月至10月间,《大众日报》等媒体以《宁阳稀有石铁陨石世界罕见》、《堽城发现罕见陨石堆》、《宁阳陨石堆亟待保护》、《宁阳确认世界最大石铁陨星堆》等为题,相继报道了宁阳堽城镇发现大型陨石堆的新闻;2006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宁阳丑石探秘》专题片。堽城有陨石的消息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到此实地参观考察,并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议。自2006年6月起,县政府开始对陨石堆进行重点保护,划出15亩土地建设星星山陨石保护区,已建起砖石结构的仿古围墙及警卫室等部分附属设施。2009年,聘请澳藉华人何飞编制了《泰山堽城陨石项目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