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渔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29&run=13

  宁阳渔鼓
  历史渊源 宁阳渔鼓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由隶属“曾、柴、张、杨”四大门派的曲阜姚村的张合法传入宁阳县鹤山乡坡庄村的翟教寅,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寒腔”派,他的演唱,嗓音洪亮而细腻,唱腔婉转而含蓄,吐词清晰,动作洒脱。人们称他的演唱有“三好”,即:行腔坐韵好,鼓板节奏好,身法表演好。其两个儿子,翟春源,翟春萱在继承其父演唱艺术方面亦有所发展。第三代传人柳永山、王永田在宁阳西部闻名乡里。特别是王永田,曾任济宁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永田刻苦钻研,在继承传统渔鼓唱技法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坐唱形式,吸取琴书曲调的精华和戏剧表演的手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1957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中,王永田演唱的宁阳渔鼓《单刀赴会》荣获山东省曲艺汇演一等奖。
  代表作品 宁阳渔鼓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出剧目大小有几百套,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爬堂》、《刘镛坐南京》、《乾隆私访》、《回龙传》、《杨家将》、《八美图》、《香莲帕》等。
  艺术价值 宁阳渔鼓属说唱艺术,唱腔婉转而含蓄,吐词清晰,表演细腻,唱做兼优,生动形象而幽默,名著全省曲坛,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翟教寅还与评词艺人张善养共同以宁阳渔鼓为主,研究总结出山东渔鼓表演艺术《十八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为中国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保护开发 目前,宁阳渔鼓的传人已到第六代于建修,也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局面。针对宁阳渔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县政府已着手对这一遗产进行有序的挖掘、保护和继承,提出了关于宁阳渔鼓的保护计划。2006年9月,县政府召开“保护民间艺术,打造当地渔鼓特色品牌”会议,明确指出“宁阳渔鼓是特色文化重点,需全力抢救、挖掘”。10月,县文化主管部门召开关于当地渔鼓专题研讨会,明确了对宁阳渔鼓的保护方向并拍摄宁阳渔鼓的经典剧目。2007年,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保护对象,使宁阳渔鼓演唱表演技艺后继有人,形成人才资源库和艺术家梯队。培养年轻传人,完成十部宁阳渔鼓剧目的排演。2008年,建立宁阳渔鼓艺术陈列室,举办宁阳渔鼓汇演和研讨活动。2009年,组织宁阳渔鼓剧团进学校、社区,演出新编新排渔鼓剧目。2010年,深入开展对宁阳渔鼓艺术的研究工作,促进宁阳渔鼓的产业化发展。
  2008年8月,宁阳渔鼓艺术被收录于《泰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