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乡饮小凉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27&run=13

  宁阳乡饮小凉席
  历史渊源 宁阳乡饮小凉席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从宋代即作为朝廷贡品。据崇化村的村碑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后一路南巡。途经崇化村时,车辇行至村中的十字路口,他凭窗外眺,忽见一农户门前的大槐树下,两名顽皮孩童正在一张凉席上嬉戏玩耍。那张小凉席令他眼前一亮,赞叹不已。只见雪白细密的底子上,用红色篾子在中间编织出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周围均匀地排列着福、禄、寿、禧四个端庄秀丽的大字。宋真宗大喜,遂令随从重金从该村购得小凉席10领,带回宫中。此后,崇化村的小凉席便成为贡品。
  编席的手艺,大多都是婆婆传媳妇,当娘的教闺女,祖祖辈辈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不知延续了多少年。“针线活,摊煎饼,花席赢得婆婆疼”,“闺女在家学编席,找个婆婆不吃气”,“媳妇过门学编席,逢年过节穿花衣”等民谣,说明了过去编席是广大劳动妇女讨生活的手艺之一。因此该村的小凉席编织业迅速发展,技艺也日臻完善,以至千年不衰,至今在社会上仍是备受青睐的民间手工艺佳品。
  工艺特点 小凉席用料精挑细选,品质上乘。高粱秸收割后,必须等到自然晾透,才可剥皮扦莛,并从中筛选出色泽纯正,粗细均匀,无虫咬、无霉变的红、白、黄三色莛子。有时一大捆材料中只能挑选出十几根好料。这是确保编织出自然色感强、光滑平整的小凉席最关键的一步。
  小凉席编织工艺复杂,做工精细。据崇化村史景英老人介绍说,一领上好的小凉席,从高粱秸收割开始算起,经过扦莛子、选料子、配颜色、捆坯子、破篾子、轧篾子、浸篾子、刮篾子、编花等工序,直到最后嵌边整形,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仅刀具就有扦刀、破篾刀、刮篾刀、嵌刀、割刀等六七种。巧夺天工的匠人用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篾子,编织出自然色感强、图案精美的各色凉席。
  艺术价值 虽然崇化村家家户户都从事凉席编织,彼此间也相互学习和借鉴,但在图案上都保持着各自的独特性,这也是小凉席远近闻名的一个原因。其中名气最大的有村南头张家编的红“囍(双喜)”,成为当地青年结婚的必备品;还有村西头周家的“福”、“寿”等图案;其他花色图案有“春枣花”、“灯笼花”、“城墙垛”,以及根据民间传说设计的“银河星会”、“天女散花”等人物、花草图案。
  宁阳乡饮小凉席光滑明亮、纹理细密、粗细均匀,无虫咬、无霉变,非常适宜夏天使用。编出的图案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保护开发 为将宁阳乡饮小凉席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发扬光大,乡饮乡实施“片区联动”战略,重点发展小凉席,先后发展凉席加工户100余户,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6年12月,宁阳乡饮小凉席被收录于《泰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